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芹 《殷都学刊》2023,(4):110-114+153
通过对高诱“三书注”音注通假39例语音关系考察,发现上古声韵相同16例,上古声同韵不同7例,上古韵同声不同14例,声韵不同2例。上古声韵相同反映通假音同的语音基础。上古声同韵不同通假韵部存在对转或旁转关系,读音相近通假。上古韵同声不同通假表现了上古牙音与喉音匣母的密切关系,端章组来源同一,精庄组来源同一,明晓母存在语音关联。上古声韵不同通假声纽同发音部位,韵部存在对转或旁转关系,读音相近通假。  相似文献   

2.
王新华 《文史哲》2005,(4):42-47
敦煌变文中有一种特殊通假,即用“以”、“亦”、“意”等字替代“一”字,这种异乎寻常的通假,表明了一种特殊的语音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语法功能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与《中原音韵》声调和现代汉语北京话变调的比较,我们可以解决“一”字变调的来源问题,同时在变调的序列里为这种通假找到一个位置。现代汉语中“一”字的变调不同于敦煌变文中所表现的变调,但其间的传承关系还可以考见。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注释》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全面注释《战国策》的专著,本文着重分析了该书中有关词语解释的一些问题。从不明通假、不明语法、不明古注、不明词语的特殊意义四个方面说明:传统的训诂研究在今天仍有其自身价值,是我们全面正确理解古文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虽然“节”和“即”可以相互通假,但它们之间的通假只发生在实词层面;在虚词层面,它们存在着不同。居延汉简假设连词只用“即”,不用“节”。假设连词记作“节”是秦国方言的特点,而“即”是六国方言中使用的字。汉以后的文献中书写简单的“即”取代了“节”。  相似文献   

5.
虽然"节"和"即"可以相互通假,但它们之间的通假只发生在实词层面;在虚词层面,它们存在着不同.居延汉简假设连词只用"即",不用"节".假设连词记作"节"是秦国方言的特点,而"即"是六国方言中使用的字.汉以后的文献中书写简单的"即"取代了"节"節.  相似文献   

6.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只好借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两者从形式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究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文言作品、从事教学和语言习惯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谬误,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因此,笔者以为:对通假和假借进行辨析、加以区别,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全唐五代词》整理的《云谣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文字问题,包括书写规则的认识,同音与通假的识别;(二)如何合理处理前人研究成果;(三)具体校订体例。  相似文献   

8.
楚竹书通假本字的存现状况可分为四类:于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有存现,甲骨文、金文已见而楚竹书未见,甲骨文、金文未见而楚竹书始见,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未见。本字甲骨文、金文存现而楚竹书未见或为文献出土滞后的暂时缺失,或为本字之义全部借用他字表示而未见存现,或为本字在战国时代不表特定意义而未出现。本有其字的通假多于本字后起者,表明通假是当时尚未造出用表某义的本字而采取的临时应对措施,更是楚竹书用字不规范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论通假实质     
一般把古代文献中用乙字代替甲字的现象称为通假。就这一现象的研究来看,关于其形成原因,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古代字少;关于其形成条件,则异口同声,认为是语音相同或相近。笔者以为,这两个观点均难自圆其说。 唐代的张参在《五经文字·序》中说:“前古字少,后代稍益之;古文经典音字,多有假借。”这大概是“古代字少”说的较早言论,今天时见有人用之作为理论依据。可是搬用者不知,他们是强命假借为通假,实质迫使古人之言就已说,  相似文献   

10.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的孑遗,有的抄本还具有明显的齐鲁系或晋系文字特点。以上特点,基本反映了古人的“阅读习惯”。今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在“阅读习惯”上往往存在“趋同”与“立异”两种倾向。所谓“趋同”就是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意义不同之处说成是相同的,所谓“立异”则与“趋同”正相反。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对通假关系、通假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上。过去普遍认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国内学术界易于“趋同”,而国外汉学界易于“立异”,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古文字学分析以及对相关文义的准确理解,是正确选择通假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抄写时代的文字形体及用字习惯,才能处理好出土文献“阅读习惯”问题。  相似文献   

11.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12.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1,22(6):111-112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13.
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一书中说:“在同源字中,音近是义通的外部形式;在假借字和借用字中,音近又是共形的必要条件。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①这就是说,在训诂中,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求语源以系联同源字(词),明通假以求本字,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音同或音近。因为音义同源和用字假借,都是产生在上古时期的语言文字现象,所以,这音同音近的音自然就指的是上古音,亦即先秦古音。正因为如此,古籍中的用字假借就又称“古音通假”了。②那么,什么是音同音近呢?王力先生在1962年由他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4.
姚小鸥先生在<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发表了<简牍碑铭文献与〈九歌·湘夫人〉的若干解说>一文,论定<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的"张"字为"瞻"字的通假.从文意、韵律以及<楚辞>用张字的本意,可以证明"张"字不当作"瞻"字,张瞻二字古音不同部,亦不得通假.  相似文献   

15.
虽然"节"和"即"可以相互通假,但它们之间的通假只发生在实词层面;在虚词层面,它们存在着不同.居延汉简假设连词只用"即",不用"节".假设连词记作"节"是秦国方言的特点,而"即"是六国方言中使用的字.汉以后的文献中书写简单的"即"取代了"节"節.  相似文献   

16.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专门研究古代汉语书面语语义及其诠释方法的一门学科,对于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和高等院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试从深入、准确地把握重点词语、明确通假关系及词的孳乳和词义引申规律、提高标点能力及古文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等四个方面对训诂学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泰汉出土简帛文献语料十分丰富,所属时代明确,在词典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它可弥补传世文献语料的不足,补充或提前书证;补充新的词条和新的词义;订正错误的释义.它还包含丰富的通假宇资料,对战国秦汉通假字的研究和编收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阅读古文经常遇到通假字问题,掌握判断通假字的方法,对于疏通文义,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内容,极为重要。清代学者王引之说过:“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通假。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就是说阅读古文要善于探求通假字所代替的本字,按照本字的词义去训释,才能正确地把握文义。  相似文献   

19.
自古而今,学术界对假借与通假是不是两个概念、有何区别等问题,总有些纠缠不清。本文欲就此试为一探,权作引玉之文,以俟诸君深入之。 假借者,古人谓之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首为定义并举实例,所以影响最大,后世悉同此说。许氏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  相似文献   

20.
<正> 最近,陆澹安先生的子女陆仁浩等同志将陆先生遗书全部捐赠给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陆澹安先生是我国有名的学者,解放前,多年从事教育和其他文化事业。解放后,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著述。陆先生治学态度严谨,方面很广,对金石文字、先秦经予以及古典小说、戏曲、俗文学等方面都有深湛研究,著有《隶释隶续补正》、《汉碑通假异体释例》、《群经异诂》、《左诂补正》、《诸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