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幸读到李云河同志《中国农村户学》一书,很受启发。这是中国农村理论研究中的一朵奇葩,他把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农村中普遍实行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效的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户”提高到了理论范畴加以研究,并作出了创造性的,令人信服的阐述,使理论界为之生辉。对中国农民运动的研究,过去存在着理论上重视农民,实践上却排斥农民的倾向,长期视农户为“小农经济”,认为“小农经济”是每时每刻都大量地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因此,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农户的经济行为不断地打击、斗争,年年月月“割资本主义尾巴”,长期以来对农户施行捆绑政策。农村之“户”当时成为理论大禁区之一,人人望“户”生畏,谈“户”色变,“包产到户”成为“极端落后,倒退、反动的做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纲领”。“户”的周围高悬“危险境地、严禁通行”的无形黑牌,凡靠近或误入禁区的,无一不因这个问题而受到株连。“理论上重视农民,实践上打击农民”的最后结果是杠子打在“户”的头上,痛苦落在农民身上。这种对农户的打击政策和国外鼓噪一时的“家庭崩溃论”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研究”是一个常青的社会科学课题,然而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温锐博士所著《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是当前关于毛泽东农村经济思想很有理论水平和深度的一本学术著作。读过该书,我有如下粗浅感受。一、新角度审视历史。作者从总体上把握了毛泽东改造农村社会和个体农民的理论、思路,熟悉本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革的实际过程。全书对小生产者、阶级斗争、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商品经济等关键性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注意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又不拘泥于现成  相似文献   

3.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由赵喜顺主编,刘忠英、段成德、郭虹、缪清鑫撰写的《农民婚姻——四川农村婚姻研究》一书,是一本有益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著作。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形式,而农民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是其中最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实效性和核心性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说我们在建国后一段时期里,为了搞所谓“一大二公”,曾企图人为地冲淡甚至否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的前两年,在《新民主主义论》这部光辉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所谓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一书中,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产生的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伟大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把从南宋到元末流传于民间的传说、话本、杂剧中的有关水浒故事集中起来,赋予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为封建社会文学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农民”与“农村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农民”仅指在农村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指的是一种职业,与“工人’等表示职业的概念相对应。而“农村人口”的概念则要宽泛得多,它表示的是一种“地域意义”。我们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存在9亿农民,“38亿是我国农民数量的最高峰值”。如果说农民仅仅指一种职业,那么就会产生这些疑问:第一,一批以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现在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是不是农民?第二,大量的在大中城市打工、而户口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不…  相似文献   

7.
赵瑞政研究员等撰写的《中国农民养老保险之路》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 ,采用全视角对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进行全方位透视的拓新之作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赵瑞政研究员长期从事社会发展与应用社会学研究 ,对于中国现代化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农”(农村、农民、农业 )问题颇为关注。他曾于 1 990年主持国家社科“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 )经济社会调查·肇东卷》的调查 ,其中农民养老保障是重要内容之一。 1 998年 ,他中标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课题《肇东市农民养老保障研…  相似文献   

8.
刘月平 《社会工作》2011,(19):30-32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实际社会工作者”(代表政府的农村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以农村社会和农村居民为对象,持守社会公正、人文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加强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增强农民的自信、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9.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10,26(5):127-128
最近拜读了陈正奇先生的新作《长安农事拾遗》,产生了些许联想,写出来以求释怀。 浓浓的乡情是陈正奇写作的一个重要精神动力。《长安农事拾遗》的内容属于农事,既是农事就必然涉及农民、农业和农村,他在《跋》中写道:“余生于农家,长于农村。”中学毕业后曾在乡间从事过一段农业技术工作。现在虽身居闹市,但仍然留恋着农村;虽然当了教师,但仍然想着农民;虽然手执教鞭,但仍然关注着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禺坚持“剧本永远定不了稿”,“使它(剧本)慢慢好起来”的创作态度,对《雷雨》多番修改.新中国成立以后,曹禺推出“开明版”.作者通过对鲁大海与周萍等人物的修改,强化阶级斗争,着意突出剧本中的光明力量,暴露与鞭挞资产阶级的丑恶,却造成了人物性格单薄、缺乏历史真实的困境.“开明版”的失败虽然是在曹禺“一腔热情”主导下完成,但也与历史语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寻乌县采取“一联、二帮、三结合、四到位”的扶贫帮困新举措,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困难群体服务。“一联”即每个农村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联结1至2户贫困户。“二帮”即帮助贫困农民选择科技致富生产项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的国情下,“减少农民”的确不失为一种解决或是缓解“三农问题”的好思路、好方向,但“减少农民”的方法却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思考.绝对不能简单地让农民走进城市、让城镇接纳农民。农民进城早已形成一股“潮流”。就目前的情况看,农村流动人口在1亿左右。如果鼓励农民进城以使其脱离土地。保守估  相似文献   

13.
一千九百。年前,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一场反对神化孔丘的辩论。这场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王充(公元27年—97年?)。这场辩论发生在东汉前期不是偶然的,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阶级斗争所决定的。这时,正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之后。这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不仅是一次燔烧官府、斩杀长吏的武装革命,而且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对封建神权的斗争。广大革命农民无视封建“圣人”——孔夫子的说教,冲破封建神权的束缚,相互间互称“巨人”,最尊者号“三老”、“从事”、“卒史”和“祭酒”,并且在“当为县官(即天子)”和“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相似文献   

14.
为学者之著作序,难也,岂非“班门弄斧”?为长者之著作序,尤难也,不无狂妄之虑。然而我不能不从命于惶恐之中,勉为其难。亦甘为其难。众所周知,费孝通同志是一位学者,一位放洋留学、执教京都的学者。然而,他常年跋涉于乡间,致力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在学者与农民之间成功地架起了心心相通之桥。1983年8月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他的《九访江村》(即收入本集的《故里行》),其时我正因调查任务在太仓乡下,问了好几位乡干部和村办企业干部,竟无一不读这篇文章,无一不对此文的主要观点表示赞赏。学者与农民之间,心曲如此相通,心电感应如此之快,不能不使我于惊奇之余,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于晚明的民众运动,无论是农民起义、奴变或者是城市的民众事件,往往统统称之为民变.如李文治先生著述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事而成其名著《晚明民变》.近读樊树志先生《晚明史》,有述临清、湖广民变之章节,亦有述陕北民变之章节,对民众运动亦归入民变范围.然而,晚明城市民变与此后不久发生的农民起义虽然都是社会阶级的斗争,但亦有着明显的不同.以今日对于此类事件的定义,城市民变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似应属社会阶层复杂之群体事件.对此,台湾学者巫仁恕教授不仅不以“阶级斗争”论之,且不以“民变”论之,甚至不以“事件”论之.他所著《明清城市“民变”的集体行动模式及其影响》一文将其定义为集体行动[1]367,已明显不同于以往之论述,所论重于集体行动之社会层面及与政府政策关系诸方面内容.其近期出版的专著《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对此更有深入系统研究.笔者较为同意巫教授关于群众集体行动的论点,但以为此类行动仍为当时之民众群体事件.本篇小文,仅拟就此类群体事件与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国家权力异化之关系略作述论,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蹲点中,我们目睹了乡村干部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时不时地听到他们发出“农村工作难做,乡村干部难当”的感叹!难在那里?一曰“农民难管”。比如要农民完成种植计划,他们常常会“顶”你:“现在揭市场经济,我爱种什么就种什么,要你们管个啥!”二曰“提留难收”。不少农民讲,“上面要减轻农民负担,你们却要这要那,‘好经’都被你们这‘歪嘴和尚’念坏了。”三曰“重担难挑”。乡村干部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古典小说。宋江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如何评论宋江?我们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剖这个人物,对于识别形形色色孔孟信徒的丑恶嘴脸,正确评价《水浒传》这部小说,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古典文学阵地,是很有必要的。 极力维护封建统治反对农民革命 任何人都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和阶级关系之中。宋江生活在北宋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一处处动掸便害百姓”,人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犯上作乱”,到处点燃起反抗的烈火,把统治阶级打得“人仰马翻”,“…  相似文献   

18.
《村委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认真贯彻落实这部法律,对于搞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九亿农民的民主权利,实现农业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基层民政部门,首先要把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l)要充分认识到《村委会组织法》是九亿农民的根本大法,是农村工作的法宝,是指导农村工作的总纲。(2)要更新观念,相信群众,解决怕出乱子的思想。要求各级干部必须认真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干部,要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  相似文献   

19.
李芳 《学术交流》2006,(6):61-63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康庄工程”;建立了实行“五统一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被征地农民建立健全了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浙江省的做法为我们发展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民的心态变化情况,1996年底至1997年初,我们采取随机油样法对江苏、上海、河南、陕西、广西、新疆等部分省、市的一千余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对农村的巨大变革感到满意调查表明,86.41%的农民对过去发生在农村的重大变革感到满意。感到满意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其次是“生产有了自主权”。“感到比较自由了”和“集贸活跃、买卖方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调查还发现,对近两年和当前农村形势感到满意的农民只有55.63%,满意度与对改革初期的评价相对明显下降。满意度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