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才与学历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胡锦涛同志关于必须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指示,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从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看,首先需要辨明人才与学历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通常以“才识学问”来界定人才。如《辞海》解释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辞源》解释人…  相似文献   

2.
人才能力标准亟待出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这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不少地方从“十年动乱”中轻视知识,不讲学历走向另一个极端,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之风盛行,而且还打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旗帜。有高学历无实际能力者春风得意,而有能力学  相似文献   

3.
一、群众观 过去传统人才观用以界定“人才”的标准往往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者为人才”,因而,在一般人眼里,人才似乎是高不可攀。人们更习惯于将那些学历高、职称高、地位高的人看做人才,而多将那些在基层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以及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各行各业成功者排斥在人才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成为对人才狭隘甚至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一些企业在人才招聘和使用上“唯学历、唯文凭”,不看能力看学历,不看业绩看资历,让许多眼高手低的“人才”钻了空子,而另外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得不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5.
时下,各地、各部门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已形成一股巨大的热潮,有不惜重金聘请人才,有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有给予优越条件争取人才,这无疑是件大好事。但有少数地区和部门不考虑本地实际需求,引进人才时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名声的科技工作者,有极少数部门甚至只看学历、文凭、职称,出现本科生热、研究生争、博士生抢的现象。由于盲目地引进人才,导致引进的人才有的 “骏马成了犁田牛”作用发挥不出来;有的因专业不对路,无施展才华的空间;有的因条件设施不具备,高科技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结果,前边引进,来后…  相似文献   

6.
丁向阳 《人才开发》2004,(10):22-23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并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人才统计工作,成为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冒昧,对人才统计  相似文献   

7.
董励华 《人才开发》2004,(9):10-11,3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以下简称"八字"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正是我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人才标准的创新论述,也是对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方针的丰富、发展和完  相似文献   

8.
杨杰 《人才瞭望》2007,(8):28-29
在新中国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这是中国人才观的一大历史性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最近指出:“我国人才数量有了跳跃式的发展,但质量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人才泡沫化”,具体体现在学历泡沫化、职称泡沫化,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滥发文凭现象;由于职称评审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重指出,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成就大业,人才为本。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从多方面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员日益增多,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也愈显重要。笔者在具体工作中发现,流动人员的档案材料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材料归档不及时,造成档案内容残缺。有的人以各种形式取得学历后,把材料装入衣兜,形成“口袋学历”。待调整工资、晋升职称时方想起材料没归档;有的转出单位也只把原归档材料转出后形成的材料由于归档  相似文献   

12.
据报载,上海浦东在招纳紧缺人才时实行“四不限”政策,即招聘人才不受户口、身份、学历,职称的限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人事工作改革新创举,真正使“不拘一格用人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对于众多有知识有才能但又难过“四关”者是适得其所;对于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来说也是得其所求。 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与较量。人才竞争的关健还在于现代领导者要真正具有战略眼光,从工作的实际出发,用科学的人才观和准确的测  相似文献   

13.
位于海门市正余镇的江苏申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家由乡镇办小厂发展起来的省级重点企业集团。现拥有员工近5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2名,占员工总数的33%。其中,高级职称21名(其中高聘9人),中级职称52名(其中高聘18名)。近年来,申海集团不断提升企业股本中人才资本的构成,全面推进“评聘分开、竞争上岗、聘约化管理”的专业技术职务竞争聘任制度。传统意义上的“职称”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就长工资,使能力与报酬直接挂钩,一评定终身的现象已成为历史,真正走出了一条不唯资历、学历,以业绩取向的一条新路子。从而激发了人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重视,但不可否认,当前引进人才存在着盲目“追高”的现象。 最近,蓬莱有关部门对全市1998年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大部分单位对学历要求比较高,几乎100%的单位要求学历为大学本科以上,博士生、研究生需求数量比上年增长了10%,有的单位要求计算机专业必须是研究生,证券会计师必须是本科学历、注册会计师职称。而对本科以下人才根本不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盲目“追高”的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1.从众心理。各企业间互相攀比,你引我也引。2.为了提高企业的档次。有领  相似文献   

15.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选人标准,或以学历,或以职称,或以政绩,或以资历。如何灵活把握选人标准,使选到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需要,笔者想谈点自己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以适用为原则,不片面追求文化程度 近年来,许多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时,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招聘中学教师,把目光盯在博士生人群中;找一个烧锅炉的,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现象屡有发生。仔细想一  相似文献   

16.
职称工作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于消除职称工作中的机制性障碍,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职称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重学历、轻能力"现象根深蒂固。 评职称讲学历,这是几十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做法,但其合理性究竟如何,今天看来值得商榷。什么叫学历?说白了就是一  相似文献   

17.
刘干 《人才开发》2004,(10):34-36
在传统的人才工作中,人们总是把学历和职称作为人才的评判标准,而忽视了那些虽没有学历、职称,却能够示范一方,带动一片的懂科学、善管理、能经营的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具有乡土经验的乡土人才。要发展经济、富民强市就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乡土人才,实现农村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2000年以来,宁国市委、市政府打破传统的人才理念,树立大人才观念,把乡土人才作为人才纳入管理范围,从而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的乡土人  相似文献   

18.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选人标准,或以学历,或以职称,或以政绩,或以资历。如何灵活把握选人标准,使选到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需要呢?一、适用为原则,不片面追求文化程度近年来,许多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时,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招聘中学教师,把目光盯在博士生人群中;找一个烧锅炉的,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现象屡有发生。仔细想一想,这种人才"高消费"的做法未必合适。往往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些企业招聘了一  相似文献   

19.
怎样认识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人才的 重要性以及重视人才的迫切 性,谁也不怀疑人才效应与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但在实践中对如何认识人才却众说纷坛。例如,有人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为各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有人认为,人才是指超越自我利害关系而又能驾驭某一群体的人;还有人认为,人才是指具有较高学历或较高职称和职务的人;再一种说法是,人才是指具有从事某种实际工作能力的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邓小平同志说:“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就把人家埋没了。”按照小平同志的教导,我…  相似文献   

20.
路济平 《人才开发》2002,(11):10-11
传统的定义 “你是个人才吗?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任何一个中专毕业生或一个普通技术员,恐怕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但是,我们能够找“标准答案”。各地、各部门在统计人才数量时,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围。 于是,我们明白了,“人才”的概念,就这样被确定,学历和职称是“硬指标”。 这,就是当今通行的“人才”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