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丽艳 《南方人口》2003,18(3):17-22
本文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框架结构的分析导出了该学科应实现的两个目标:维持系统平衡和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围绕这两个目标讨论了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应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建设成为灵敏的自组织系统,引入“生态人”新观念,以系统效益最大化为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修订了研究生专业目录,新增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经济学界对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深刻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性质可概括为三点:综合性,理论性,以研究解决经济问题为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领域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人类在给自己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困扰。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复杂和突出。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就明确地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列为第三项重大关系。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  相似文献   

4.
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自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在本学科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都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目前本学科的发展缺乏经济学的范式,也未能得到主流经济学学界的重视和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该学科的顺利发展。在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本学科研究对象进行定义,探讨如何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经济人、效用人等基本理论应用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有关数据,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上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指出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些国家理应在这方面负起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应高度重视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文章还以水资源和大气污染为例,分析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应当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上述三者的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诞生至今不过8年的光景.它是1998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并出版了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理论经济学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尚处在孕育形成的阶段,其理论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8.
一、广东人口的规模增长我国自汉代以来,已有户口记载。但对广东而言,记载较为明确的则始于隋代。从广东人口发展过程看,大致可以把人口增长过程分述如下:第一阶段,从附代到明末(581~1644年),广东人口从60万人增加到24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1.4%。,增长了三倍。由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广东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逐渐上升:隋代为1.5%,唐代天宝年间为2.2%,北宋期间为3.5%,元代为4.1%,明洪武14年(1381年)为5.2%,明未崇份9年(1636年)降为4.2%。第二阶段,由清初起到鸦片战争(1644~1840年),人口激增。顺治18年…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  1 998年以前 ,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中 ,有一个二级学科———人口经济学。 1 998年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研究新的形势 ,教育部在调整学科目录时 ,将人口经济学扩展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至今为止 ,全国已有 7家高校获得此学科博士授予权。今年 ,全国又有 8所院校申报博士点 ,3 0几所院校申报硕士点。一个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为了加强交流 ,推动学科发展。上海复旦大学人口所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 0 0 3年 3月 2 2~ 2 3日在上海联合召开了“高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模拟了顺德市在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条件下的人口增长情况 ,结果发现由于计划生育 ,在 1971- 1998年间 ,顺德市少生了 5 0多万人口 ,从而使顺德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仍能基本协调。文章也分析了顺德市目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赞信  武剑 《西北人口》2011,32(4):115-120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脆弱且与邻国之间有着重要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关系,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在2004年以前,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都为负值;此后,三者的综合发展水平都为正值,且逐渐提高。从综合协调发展趋势看,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经历了一个从此长彼消到逐步趋于同步发展的过程。建议重点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这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When Population Studies was founded in 1946 a main preoccupation of demographers and of the public was the prospective decline of the British population, and the falling off of its quality because on the average a poor family had more children than a better-off on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50 years interests have shifted to the aging of populations as births decline and mortality improves; immigration, immigrants being welcomed for the decades after the war, and subsequently facing hostile political pressure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the spread of new diseases. The fall in the birth rate, required both for development and for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spreading from the original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America to Asia, somewhat more slowly to Latin America, slowest of all to Africa.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秀银 《人口研究》2002,26(4):9-16
人的现代化概念已为人们广为接受 ,但目前国内外对人的现代化的阐释基本局限在人的思想素质方面 ,其原因与人这一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整体性有关。人口是表现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 ,人口现代化研究既是对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也是可操作层面上的人的现代化研究。人口现代化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 ,人口素质现代化 ,人口结构现代化。根据初步建立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测算 ,1 999年中国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 48% ,高于同期中国整体现代化实现程度 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15.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再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贵廷  韩鹏 《人口学刊》2007,2(6):23-26
人口学所界定的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不利于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再审视,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并不一定可怕。从经济老年人的标准出发,改革现行的以日历年龄为唯一标准的退休制度,实行灵活的退休制度,并采取加快发展老年科学教育事业、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力度、合理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等措施,延长老年人转变为经济老年人的时间间隔,发挥老年人口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可以缓解并防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冲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国际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如果分别超过了10%或7%的话,即可看作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势头正在引起全世界关注。当21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型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发展老年产业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维系社会安定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大事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Sir John Hicks (1904–89),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 at Oxford University from 1952 to 1965, was one of the foremost economists of his time, making not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wages,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and welfare economics. He received (jointly with Kenneth Arrow) the 1972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Value and Capital (1939), his best-known book, is held as a classic; his 1937 exegesis of Keynes's General Theory has long been a staple of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Population does not figure appreciably in his writings, although an almost offhand footnote attached to the concluding paragraph of Value and Capital suggests that it could have: “[0]ne cannot repress the thought that perhaps the whol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has been nothing else but a vast secular boom, largely induced by the unparalleled rise in population.” (He added: “If this is so, it would help to explain why, as the wisest hold, it has been such a disappointing episode in human history.”) In his late work,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1969), however, th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epicted as the expansion of markets. A sustained discussion of the topic of population by Hicks is contained in one of his earlier books. The Social Framework: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Chapters 4 and 5 of this book treat “Population and Its History” and “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one of the appendixes is “On the Idea of an Optimum Population.” Chapter 5 and this appendix are reprinted below. The Social Framework was written as an introductory text, although its lucid style characterized all of Hicks's work. It covered bot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then novel subject of national accounting. Hicks described the book as “economic anatomy” in contrast to the “economic physiology” of how the economy works. Chapter 5 gives equal attention to under- and overpopulation, both seen as posing dangers. The Preface to the 1971 (fourth) edition of The Social Framework notes that the population and labor force chapters “have been rather substantially altered—to take account of the curious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in these fields (which one might have expected to be slow moving).” In 1971 he is more cautious than in 1942 about suggesting that slowing population growth might have been a factor in the 1930s depression, and readier to admit of countries where “a continuing rise in population, even while there is some continuing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is likely to lead in the end to unemployment and destitution.” The appendix on optimum population was retained through all editions.  相似文献   

18.
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田雪原 《人口研究》2001,25(4):1-11
近 30年来 ,国际社会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认识、研究和实践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做出不懈地努力 ;可持续发展本身即表明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能否实现在于政策的科学性 ,战略和策略的正确性 ,决策的可行性。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并结合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侧重人口角度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选择和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