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移民社区计生管理的探讨○白建明韦惠兰扶贫开发式移民的移民管理和移民社区发展的诸多问题当中,计生管理是较为突出的重点问题之一。作为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途径,扶贫开发式移民旨在协调人口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促使经济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扶贫开发与计生相结合●刘友群王军郑烈煌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北省英山县在扶贫开发和计划生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计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1.将人口计划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统一规划,同步实施。英...  相似文献   

3.
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研究--以滇西北边境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解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小康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扶贫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创新。在对传统的反贫困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挖掘传统扶贫治理模式“家长式”、“政府独揽”及“责任独担”的“单中心”政府包办模式的弊病,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治理现状,提出构建以地方政府为扶贫开发主体,非营利组织、国际和本土扶贫NGO、社会组织、个人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共同协作的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及实施的对策与建议。该体系的提出有助于丰富我国本土反贫困治理理论,拓宽政府反贫困治理模式的视野,以加速实现特困地区的脱贫。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移民搬迁中的非结构性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基于对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实证分析发现:不论是畏难情绪与急功近利思想,也不论是移民搬迁型社区治理之困,抑或乡村精英俘获与治理不善,都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非结构性制约".这也是基层治理不到位的重要表现,它削弱了减贫政策的预期成效.推进精准扶贫的同时要持续完善和优化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大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特别是要注重通过创新基层治理以更好地整合扶贫资源,更有效激发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持续改善造成贫困的条件.只有如此才能破解"非结构性制约"之困,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相似文献   

5.
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的生育观念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华  马伟华 《南方人口》2008,23(2):50-56
以扶贫与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出发点的宁夏吊庄移民规划,使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必然发生变迁。在移民的各种思想观念中,生育观念的转变体现得最为直接与明显。因此,移民群众在生育观念方面的调适就显得极为重要。移民迁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迁入地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都深刻地影响着移民的生育观念。在这些因素中,迁入地城市文化的影响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潘华  马伟华 《西北人口》2008,29(1):42-46
以扶贫与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出发点的宁夏吊庄移民规划,使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大量回族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易于得到黄河灌溉的地区。伴随着这样的移民搬迁,回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必然要发生变迁。在移民的各种思想观念中,生育观念的转变体现得最为直接与明显。因此,移民群众在生育观念方面的调适就显得极为重要。移民迁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迁入地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都深刘地影响着移民的生育观念。在这些因素中。迁入地城市文化的影响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英山县抓住被国家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扶持的山区贫困县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的机遇,在全国率先提出“贫困山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一起抓,大力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既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长期稳定,又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出一条促进山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学发展的治本新路。  相似文献   

8.
根据省委、省政府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我们在对高寒阴湿及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对这些地方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情况进行了专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贵州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贵州人口由清初的六十余万发展到清末的八百七十余万,增长了近十四倍,而同期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增至清末的四亿,仅增长七倍左右。贵州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中移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清代贵州的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为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和人口控制目标而努力奋斗彭珮云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祝贫困地区的人口问题中央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  相似文献   

11.
谢颖 《西北人口》2009,30(3):14-17,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非阶层化”向阶层分化迅速转型。不同的社会阶层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在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居民主观阶层认同与对相关社会问题观点的比较研究显示,与反腐等政治性问题相比,居民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主观社会阶层认同较低的居民较不认可目前的贫富差距合理性;但是无论哪个阶层都认同政府应该负起缩小贫富差距的责任。对该问题的看法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陈全功 《西北人口》2009,30(5):89-92,96
本文以武汉市L小学和M大学的调查为基础,说明课外补习与贫富差距之间的联系。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课外补习既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具体映像,也是维持和推动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力量,使得这一差距具有代际传递特征。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公平的今天,课外补习对贫富差距的形成与扩大的消极作用却被忽视;但它所起的维持和传递作用在将来会更大、更顽固。因此。政府要将课外补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改革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及人才评估与选拔机制.尽可能地消减这一市场活动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于2000年12月组织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在得到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估计的基础上,将总体规模按照老年人的人口、社会、经济、健康等多种特征,对老年贫困问题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中,女性贫困人口大大多于男性;高龄老年人的贫困比例高于低龄老人贫困的比例。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遭受贫困的风险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贫困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贫困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万国威 《西北人口》2010,31(2):80-84,88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市新贫困社群的福利供给出现了贫困陷阱的困境。对于这种福利供给所形成的贫困陷阱。当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是从个体的福利依赖角度来进行的。但是,基于湖南省长沙市区400余住新贫困社群的调研和对政府的走访资料.本研究解析了城市新贫困社群在现行福利供给体系下出现贫困陷阱的政策原因:缺乏赋权参与社会政策的建设理念,是制约当前新贫困社群需要满足得以实现的症结。建议政府采取针对社会发展需要与社会参与需要的社会政策来优化政府的福利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5.
广西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农户作为分析单位,设计了广西农户经济状况的调查问卷。根据8个地市、202个农户的实证资料,运用SPSS软件:(1)描述了广西农户经济收入的状况及其构成;(2)计算了恩格尔系数和绝对贫困发生率;(3)揭示了广西农村贫富差距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刚  薛新娅  苏雷 《西北人口》2007,28(4):72-75,80
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剧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在对这一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上,则存在着不同见解。本文认为不能过分迷信和依赖统计数据,也不能将基尼系数视为衡量贫富差距及其社会影响的唯一标准。本文提出社会学强调的是社会效益,追求的是社会公平。故此,应运用社会学的精英理论、隧道理论和多元视阈观来思考分析社会贫富差距现象,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贫困线是衡量人们在年老、疾病残疾、失业或其他缺少固定收入的情况下,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关键在于计算出科学合理的贫困线标准。笔者利用实地数据测算了农村贫困线及贫困率。测算的结果说明,现实的扶贫工作中,政策也应该要瞄准和考虑到那些满足生存所需之后而进行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那一部分低收入农户。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评估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养老制度试点一年多后,运用在贵州、湖北、河南和江苏四省试点地区的调查资料,从群众对政策内容的认同、对政策运行过程的看法、对政策效果的认同和对政策的信任度等方面,对奖扶制度进行评估。总体而言,奖扶制度是一项受到农村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赞成的政策,政策的运行机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创新。但政策中有关奖扶对象的确认标准和对象的认定程序等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西部 41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其特点是高素质的民族少 ,低素质的民族多。因此尽快解决“教育贫困” ,进一步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