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中国理论界关于农民工的概念。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等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述评,指出理论界时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设计,而当前较为可行的做法就是采取纳入型模式。即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此外,还要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以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平台,以顺利实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续。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剑  刘佳 《西北人口》2008,29(3):101-105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安市市内六区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状况进行了调查评析,发现由于权益意识、收入水平及工作岗位流动性的限制.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并无太大需求等问题。并建议从加快制度改革、加强宣传教育、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等方面构建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民工处于城镇化的最前沿,但基本处于无保障或低保障的状态。从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角度出发,业已实行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可归纳为农保模式、城保模式、双低模式、综合保险模式等。本文在对这4种模式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建议为农民工建立新的制度模式和运行体系,并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基本结构因年龄制宜,缴费及待遇低进低出,管理方式灵活方便”特点的“个人账户与集体账户弹性结合”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局部推进制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互动发展。在分析影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各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符合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局部推进战略的制度模式。该模式建立了自动对农民工分层分类的机制,充分考虑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未来改革,在保证政府承担有限责任的基础上保护了农民工的权益并平衡了企业利益。  相似文献   

5.
雍岚  孙博  张冬敏 《西北人口》2007,28(6):25-28,33
本文从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两个层次,提出西部地区从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假设,并以西安市农民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logistic模型对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子女数量、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对其支付能力有显著影响。总体上,西部地区从业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并不强烈,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边缘群体,一直被排除在城市养老保障体系之外,同时也游离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之外。但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的城市养老保险改革的展开,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必然。本文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第三条道路”——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有关部门和部分城市对城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既有别于现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迥异,实为“第三条道路”。而这一制度并不符合城市农民工的特点,因此合理设计这一制度,并进行相应配套制度建设,是完善城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将企业中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是一项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但流动性较强、工作相对不稳定、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民工在参保后,养老保险在工作变动后的接续却存在着较大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接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双低”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杭州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双低"政策,指出"双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给付待遇低,难以保障农民工的未来养老需求;待遇调整机制不合理;享受待遇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多数城市农民工长期流动于城乡之间,同时与其户籍所在的农村及工作所在的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分析表明,农民工在农村地区的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城市地区,并且这种社会地位的相对差异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的发展还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均表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相应的制度改革是必要的,但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和紧迫性的应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及各种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农村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出现不均衡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然而 ,由于新供给制度的路径受初始制度安排的影响 ,制度变迁显示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如何退出这种非绩效的闭锁状态 ,是建立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制度 ,我国也在积极致力于这一制度的建设。本文在具体介绍德国、法国、加拿大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制度建设和发展以及具体政策和操作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对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农保中地方财政补贴责任的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地方财政对新农保所承担的补贴责任,鉴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部地区在基础养老金发放上较中西部地区承担了更多的财政责任。从未来几年新农保覆盖率逐渐扩大至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在补贴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研究新农保补贴给三个地区所增加的财政负担,并进行了区域比较,提出了各地增加新农保补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卫力 《西北人口》2007,28(2):121-124
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存在着企业年金发展缓慢滞后、规模过小、覆盖面过窄等问题。本文指出了在西部建立年金计划的必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 ,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聚集 ,构成了一个既区别于传统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群体。其养老保障仅仅“依靠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方式已不符合这一群体生产生活的客观实际 ,但由于利益协调和管理上的问题 ,没有也不可能将其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因此 ,为他们建立专门的与城市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特别是少数民族养老文化的作用不能忽视。新疆各少数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特殊的养老文化。这种养老文化对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的构建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养老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长远来看 ,通过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制度、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交易制度、重视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等措施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另外 ,还要完善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机制 ,加强政府支农力度 ,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且愈演愈烈。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民工荒"现象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付水平的适度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利用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修正,测算了未来10年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状况,以此为依据得到了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给付水平的上限。从理论上测算了农村居民16岁、35岁和59岁三个年龄层在新农保不同缴费档次下的养老金给付水平,将该给付水平与养老金适度水平上限进行比较,得到了目前开展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付水平是适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顾文静 《人口与经济》2012,(1):86-90,104
文章以佛山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实施状况为例,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激励因素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佛山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上的激励体现,检验了制度实施中的参保激励性效果,分析了影响农村人口参保的主要因素,指出制度管理和制度收益才是激励农村人口持续参保的关键因素。文章还检验了农村人口和家庭特征在持续参保意愿上的差异性,发现只有收入因素才是引起参保持续意愿差异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