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利用六普人口资料,分析各地死亡人口年龄综合指标,探索我国31个省区出生时预期寿命及经济人口社会变量,与2010年人口死亡率的关系.方法: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技术和相关回归分析拟合技术.结果:我国普查调查人口死亡率低于当年登记的人口死亡率,各地区人口死亡率全面低于全国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登记误差主要发生在我国农村,及西南和部分西北地区.结论: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中,死亡人口、死亡率漏报率为18%左右,死亡人口漏报数量可能与外出人口数量,农村基层管理等有关.而出生时预期寿命,65岁以上老人比例等指标对于该地区人口粗死亡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死亡率随机预测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中国男性人口死亡率历史数据基础上,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与似然比检验,比较了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几个随机死亡率模型,结果表明Cairns-Blake-Dowd两因素模型的一个扩展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男性人口死亡率进行了预测,并作为实例,对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领取阶段的长寿风险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3.
中国县(区)人口长寿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现有研究文献 ,本文重点检验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两大类非个体因素是否对区域人口长寿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以便确定不同区域人口长寿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有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中 ,老年人居住地的气温、气候、经度、土壤类型以及粮食作物类型等是影响区域人口长寿水平的主导因素 ;而婴儿死亡率和粗死亡率同样影响着区域的人口长寿水平 ,但其影响强度不如上述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 最近三十余年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上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不复存在,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为特征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形成。 人口转变包括死亡率由高变低和出生率由高变低两个方面。多数发达国家死亡率下降开始于十八世纪后半叶,而出生率的下降则开始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基本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这就是说,多数发达国家的死亡率转变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出生率的转变也至少用了五、六十年的时间。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以上降到10‰以下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出生率从七十年代初的30‰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往往利用死亡人口登记、人口普查数据直接计算死亡人口及死亡率。但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政策法令不健全,以及统计口径不一致,常常发生死亡人口漏报、死亡人口年龄错报以及人口死亡时间误报。因此,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报告经常是不准确的。为了能科学地、准确地评估人口死亡率,近十余年来人口  相似文献   

6.
1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最早发生在十八世纪末期的法国,十九世纪逐渐扩大到其他发达国家,到本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老龄化才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长时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平均寿命提高的结果。然而较多人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所引起,亦即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一种现象。因为在一个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的基本上是“静止  相似文献   

7.
人口死亡率研究一直是人口学家的传统的研究问题之一,经济与死亡率关系的研究更是人口死亡率研究中一个普遍关心的“热点”。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人口死亡率的现状及下降的程度,促使更多的西方人口学者投入到经济与人口死亡率的研究行列,形成了一个研究经济条件与人口死亡率下降关系的高潮。然而,有关经济与人口死亡率关系研究在我国人口学界尚不多见,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比较少。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经济和人口死亡率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教授内森·基菲茨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于1982年1月1日至1月22日访问了北京、石家庄、成都、重庆、广州。在华期间基菲茨教授就人口预测和误差检验方法,静止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老化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河北师范学院人口研究室、河北省计划生育办公室、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四川财经  相似文献   

9.
退休年龄以上的老年人群死亡率预测是养老金精算和长寿风险度量的基础。针对我国大陆地区退休年龄以上人群死亡率数据量较小且波动较大的问题,借助多人口联合建模思想,基于单人口CBD模型,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老龄死亡率建模的Logistic多人口模型。通过加入更多相关人口数据信息来预测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选取我国台湾地区分性别死亡率相关数据,与我国大陆地区分性别死亡率数据进行联合建模。研究发现,Logistic多人口死亡率模型比单人口CBD模型表现出更好的拟合效果和长期预测一致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从大连来看中国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秋成 《西北人口》2007,28(6):44-47
以大连市为个案,通过对近十几年来大连人口老龄化特点及其未来十几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分析,讨论了中国大城市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表现出来的特征。像大连一样,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人口控制政策持续发挥作用以及大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继续延长,中国大城市将会更加普遍地面临大连市目前已经遇到及今后将要遇到的问题,对此,中央及各大城市政府有关部门须引起高度重视,尽早研究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广裕 《西北人口》2009,30(3):62-66,70
本文用Brass曾生子女存活比估算儿童死亡率的方法和Gompertz死亡率定律等方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五普”男性人口的死亡和生存原始数据作了进一步的修匀和校正。在此基础上。我们用Farlle死亡概率法编制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男性人口的简略生命表.并通过生命表的结果分析了甘南州男性人口的死亡水平、死亡模式和死亡的性别格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各地区的人口死亡率时,都是用直接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然而在我国各地区人口基数不同的情况下,采用直接死亡率进行比较会带来很大的误差。本文对传统的死亡率进行了调节,并利用五普时各地区的死亡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If one subgroup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has a higher death rate than the others, then over time the surviving population will include a larger share of those with the lower death rate. As a result, the aggregate average death rate for this increasingly more robust population will decline. This conclusion, however, can be drawn only for nonrecurrent events experienced by populations that do not exchange members with one another--that is, for noninteracting populations. Studies of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labor force activity,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active life, for example, all should focus on patterns of recurrent events among interacting populations (that is, multistate populations). Selection arising from heterogeneity will occur, but the consequences for average measures become unpredictable a priori. This paper explores such aspects of the selection effects of heterogeneity in multistate populations and illuminates some of their consequences for commonly used rates.  相似文献   

15.
This Mahidol Population Gazette presents Thailand's population and demographic estimates as of July 1, 2000, using the standard techniques of demographic analysis. The paper provides estimates of Thailand's total population, population by sex, popul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pulation by region, and by age group. In addition, figures of crude birth and death are listed per 1000 population, natural growth rate, and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1000 live births, male and females'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and at age 60, total fertility rate, contraceptive prevalence rate. The number of the aged population in 2020 is also presented. Presented in a bar graph is a population pyramid for Thailand in the year 2000, illustrating male and females' age and year of birth.  相似文献   

16.
失业率、年龄结构与人口迁移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及实践两种角度,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及失业率是人口迁移率大小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 21世纪我国人口的迁移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The condi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local stability classification of an equilibrium population configuration are analyzed. The population investigated is age-structured and density-dependent, where density is determined by an age-weighted population size. 2 demographic parameters are introduced: the marginal birth rate and the marginal death rate, which describe the marginal density-dependence of the birth and death rates of the equilibrium population. Certain necessary and/or sufficient conditions determining stability are developed, most of them involving the net reproduction rate of the population, and examples illustrating these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广州、北京、上海三大城市死亡水平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分析了广州、北京、上海三大城市主要年份的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老年人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差异,然后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年龄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死亡水平的原因,并指出了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The condi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local stability classification of an equilibrium population configuration are analyzed. The population investigated is age‐structured and density‐dependent, where density is determined by an age‐weighted population size. Two demographic parameters are introduced: the marginal birth rate and marginal death rate, which describe the marginal density‐dependence of the birth and death rates of the equilibrium population. Certain necessary and/or sufficient conditions determining stability are developed, most of them involving the net reproduction rate of the population, and examples illustrating these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以往对独生子女死亡和失独家庭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关键研究问题等方面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终身失独概率估计方法和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可能性等,指出用独生子女死亡概念近似失独妇女,其结果有可能大大高估时期失独妇女的总量。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将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看做是1->2递进生育也有可能高估失独妇女的总量。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和计算机微观人口系统仿真分析技术,估计目前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数量在140万左右,2050年前中国时期失独妇女总量超过600万的可能性不大,失独家庭达到或超过1000万的可能性也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