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解决沿海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人口和本地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对近年青岛市外来劳动人口状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城市外来劳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分析阻碍吸纳外来劳动人口的原因。根据"敞开大门、城乡兼顾、平等对待、有序流动"的原则,提出改善管理、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危机对俄罗斯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在移民领域出台的反危机措施及对劳动移民使用许可证的规定限制了外来劳动移民进入,背离了先前免签证国家劳动移民制度自由化的方向。近年来,外来移民数量大幅下降,缩小劳动配额及对劳动移民的行政限制使非法劳动移民数量有所上升。俄罗斯人口与外来移民间的矛盾与敌视情绪上升,民族融合度低,随着经济的恢复,俄人口问题日趋严峻,外来劳动移民在俄经济中的结构性影响更趋显著,俄面临着解决外来移民合法化及形成与俄社会一体化条件的双重重任。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而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与集聚水平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全面测算我国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首位度,分析中心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聚集程度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基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市体系中人口与经济首位城市绝大部分为省会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失常。经济过度集中于省会中心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不高,经济聚拢效应较弱。当前,从城市规模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未出现高集聚城市人口规模,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没有达到较高的集聚水平。我国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不尽相同,一些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整体较高,而人口集聚水平较低。从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区域经济高位序大城市发育不突出,区域人口低位序中小城市发育不健全。我国绝大部分省级空间单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均符合齐普夫指数的幂律分布,但是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差异较大,整体上人口规模齐普夫指数大于经济规模齐普夫指数。  相似文献   

4.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滞留与更替——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上海市1993年和1988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数据作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平均滞留时间趋于缩短,更替强度趋于增强。笔者认为,不同滞留时间的流入人口,都是不断更替的人口群体;乡—城流动人口的总体归宿趋向是城市化,但这并不意味城市流入人口都将以目前所流入的城市为永久居留的归宿;大量跨区域乡—城流动人口都将在流返流出地以后继续完成其城镇化过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新老更替而“永远年轻”的人口群体;人口有序流动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一大出路;中国人口变动的活力将进一步体现于新世纪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5.
从人口动态看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1982、1990、2000年3次人口普查资料讨论了中国中心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发展。数据分析表明,1982~2000年,中国中心城市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不是由区域变化引起的,而是城市地域自身人口的增加;并且主要不是人口的自然增加,而是由于人口迁入引起的。人口增长的结果,导致巨型城市和大城市数目的增加。中心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增加的类型表明,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动大都表现为郊区→边缘区→中心区和中心区→边缘区←郊区两种类型,说明大部分中心城市尚处于形成、成长和扩张时期,出现中心区→边缘区→郊区类型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只有上海市。这表明,中国城市极大部分还处于城市化阶段,只有上海市开始出现人口郊区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SNEF的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揭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人口密度梯度变化,进而探讨人口集聚与扩散的趋势,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来解释中心城市人口密度梯度变化的内在机理。区域密度函数的估计结果显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存在的兰州市、西宁市与临夏市三个人口高密度中心表现出不同的密度梯度变化特点,也反映出不同的人口集聚与扩散趋势。兰州市与西宁市呈现出密度梯度上升,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而临夏市密度梯度下降,表现出人口向外扩散的趋势。通过岭回归建立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显示,密度梯度变化主要受城市规模、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交通可达性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第一从业人员比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密度梯度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作为一个由城郊经济向城市经济、由边缘城区向城市次中心转移的新城,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据统计,目前该区流入人口总数约为13万人,而人口计生部门需要重点服务管理的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约为4.5万人,占户籍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35%左右。在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杭集等镇,外来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已占户籍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的70%。外来流动人口在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多年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城市,揭示其人口结构特征,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我国“七普”期间城市收缩时空演化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特点。研究发现:城市收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并存,且收缩型城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短缺趋势,收缩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与异地城镇化问题交织,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且收缩强度增加,收缩区域呈现扩散态势,城市收缩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偏移趋势相异;城市收缩在向外扩散的同时在空间上还具有集聚特征,同时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收缩型城市呈蔓延式扩散的内在动因。基于以上,文章认为:收缩型城市需“开源”与“节流”双策并施,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抑制人才流失,通过兜底性保障政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面对收缩型城市的扩散趋势以及人口越发集聚的分布趋势,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都市圈实现抑制城市收缩现象的蔓延和人口的过度集聚;区域均衡发展是缓解城市收缩蔓...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三十年里,世界城市人口翻了一番,每十个人中就有四个是城市居民。英美报纸认为,到2000年,全世界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将达到六十个,它们的总人数为六亿五千万。到那时,整三十亿的人(相当于世界人口半数)将全部在城市定居。据估计,60%的城市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发展起来的,40%——由于外来的移民。《世界观察文集》最近说,由于城市人口剧增,令人不得不严重关切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在许多情况下城市人口的集中使得国家的资源不能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中外来流动人口数量日趋增加,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人口、社区管理的难度。勿庸置疑,随着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法令的相继废止,未来城市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外来流动人口数量仍将呈继续增长之势。外来流动人口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评估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兴利除弊,进一步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  相似文献   

11.
将安徽省划分为“皖江”、“皖北”及“其他”三大区域,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基本单位,运用 GIS 方法和手段分析了“五普”到“六普”期间安徽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性以及区域劳动人口分布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等.研究发现,安徽省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存在人口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劳动人口产业结构分布错位等现象.最后提出安徽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死亡态度直接影响个体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利用在成都市城市社区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影响城市劳动适龄人口死亡态度的个人和家庭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谈论死亡情况是影响城市劳动适龄人口死亡态度的因素。高文化程度和忌讳谈论死亡的家庭环境对城市劳动适龄人口的死亡态度有负向影响,在婚增加城市劳动适龄人口对死亡排斥的倾向性,患有慢性病或自评精神健康好的城市劳动适龄人口更倾向于接受死亡。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劳动适龄人口的死亡教育的实施、保障和促进该群体的生命、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米瑞华  杨昕 《西北人口》2017,(6):93-103
人口空间分异可充分反映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市场自由竞争结果.采用Moran's Ⅰ指数、空间分异指数、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关中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关天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及次核心城市劳动人口聚集,文化程度高且劳动报酬高,但少子化问题非常突出;农村等较不发达地区仍具有温和的子女数量和性别偏好,且农村地区的贫困老龄化特征非常明显.家庭成员在收入和公共服务差异等推拉力作用下,基于迁移成本和预期收益作出迁移决策,最终导致了经济区内能力依存的迁移行为和人口空间分异的加剧.研究认为应密切关注大城市超少子化现象和农村贫困老龄化现象,大城市政府应研究和预案人口快速集聚可能带来的潜在经济风险,向被动承担人口负外部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以合理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4.
《人口学刊》2018,(6):75-85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东北人口流动和空间分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发展特点,利用1987-2015年的相关城市数据,运用PVAR模型,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和东北人口集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有利于全省人口向四个中心城市集聚。以重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本密集型投资倾向为特征的东北工业化发展不利于人口的集聚,另外市场化进程缓慢和指令性经济的影响弱化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循环累积效应,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影响较弱且持续时间不长。在进一步讨论中,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与PVAR模型一致。目前在东北人口流失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资源集聚优势,合理安排产业比例,完善产业布局,确定好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关系,促使工业化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此外,还要减少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摩擦成本和协调成本,实现两者的互动协调发展,以便更好发挥人口集聚优势,带动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城市发展与区域依赖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城市与其存在的区域关系而言,一方面城市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中,需要一定大小的区域面积作为腹地,以区域的人口和经济为条件,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又必需城市的带动。本文尝试对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对中国分省和经济区非农人口50万以上大城市的非农人口数与相应区域的总人口、国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及其组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非农人口与区域总人口、区域经济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我们定义的城市综合服务对象变量与大城市非农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更好,这一良好的相关关系充分说明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依赖关系,城市的发展需要区域的支撑,区域的发展必需城市的带动。  相似文献   

16.
上海外来与本地劳动力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径,也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相对他们付出劳动而言,城市外来劳动力收入比本地劳动力低得多,绝大多数收入仅相当于城市正式职工的一半甚至更少。据调查,2003年在上海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的平均月收入仅为800元左右,大大低于上海户籍人口1847元的平均月工资。如此大的收入差距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上海为例,主要根据实地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在分析外来与本地劳动力人口学特征和就业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两者收入差异,并对影响收入的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城市社区开展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城市劳动适龄人口的自杀态度以及影响其自杀倾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劳动适龄人口对自杀持否定和反对的态度,但对自杀行为持理解、认同的比例仍不容忽视。男性、离婚或丧偶、小学及以下学历、行政管理人员、家庭经济状况差或好、信仰宗教、不经常参加集体及社会公益活动、患有慢性病、无医疗保障的城市劳动适龄人口,对自杀行为持理解、认同的比例相对较高。职业、宗教信仰是影响城市劳动适龄人口自杀倾向的因素。研究发现可为在城市劳动适龄人口中有效开展自杀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参加此项调查的人员有:张德智、曹雪瑞、冯雪桦。在流入城市的育龄人口中,由于已婚育龄妇女是具有直接生育婴儿能力的人口主体,从而成为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了解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的现状,发现现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操作效果,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措施提供依据,1997年8月四川人口情报中心在成都市六城区内对外来流动人口中部分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1调查对象与组织方法1.1调查的对象和内容调查对象为非成都市户口但在其六城区内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特征的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京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充分享受了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纳的聚集效应,但是由于行政分割,生产要素的扩散作用却被弱化,没有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文章认为,构建京津冀城市圈区域与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核心任务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并提出"四步走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以"三个集中"谋求聚集经济效应;为广大乡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在促进成都市经济发展,及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西部开发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分圈层对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对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地理联系率来衡量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在区域上的匹配程度.找出成都市圈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