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控制人口数量 ,需要降低生育率 ,实现生育转变。只有实现生育观念的转变 ,才能说完成了生育转变。农村传统生育观念有其形成和存在的环境 ,其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生工作“三结合”活动的开展 ,正是通过利益导向对农民生育观念的影响 ,引导、加速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形成新的农村生育文化。吉林省农村生育率的下降并保持低水平稳定、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证明了“三结合”这种计生工作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稳定低生育水平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稳定低生育水平政策的要求与农村居民生育意愿存在差距 ,转变生育观念 ,消弥这一差距成为政府执行人口政策的焦点。传统的计划生育政策手段不支持生育观念的转变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转变生育观念的重要基础与手段 ,也成为计划生育政策手段的上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经济学看中国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经济学指出 ,当个人行为产生负外部性时 ,需要政府制订制度 ,使社会成本内部化 ,实现集体理论 ,但是 ,制度必须符合个人理性且必须内部化 ,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在政府干预下进行的 ,所以 ,判断中国的人口转变是否完成 ,必须考察在人口中是否完成了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的变革。笔者认为 ,我国的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因为生育率稳定在低水平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 ,只有在生育主体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达到稳定低生育水平 ,才能说完成了人口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控制社会化的决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芒 《南方人口》2004,19(1):16-20
本文提出人口控制社会化的概念,阐述了人口控制社会化的构想。认为中国人口控制应该由靠行政手段到法治手段的外在控制逐渐过渡到以生育观念的内在控制为主的轨道上来;利用社会舆论宣传的社会导向作用,为人口生育道德的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控制效应,促进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国家的人口政策和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新余市在计生综合改革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连环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打造生育文明。一是实施生育意愿干预工程,以精神文明孵化生育文明。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引导群众把个人生育纳入社会、法律、发展、道德、文明、责任范畴,自觉转变婚育观念,主动规范生育行为。2002  相似文献   

6.
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人口已处在低生育率阶段,但人口过多仍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保持低生育率,调整人口规模和结构是今后长期的任务。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稳定低生育率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有利条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从社会经济发展、生育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夫妇生育二孩”政策的兑现、生育率的水平及其地区差别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人口的现状。指出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育率下降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因。生育观念的转变,是长期稳定低生育率的直接必要基础。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和取得的经验为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有利的起点,而盲目乐观情绪不利于稳定低生育率。出生性别比偏高和人口老龄化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一文中主要论点的再认识。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提出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但转变观念有赖于改变行为,而改变生育行为又只有在行政、经济等控制措施的“强化”下才能实现。文章认为全国低生育率掩盖了农村的较高生育率;人们生育观念尚未发生根本转变。中国未来人口战略因此只应修正和补充,而不能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是为了使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相适应,力争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仍有很大困难,困难就在于目前一些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的生育政策之间存有矛盾,特别在农村。当前计划生育工作难做,难就难在人们生育意愿的转变。只有转变人的生育意愿,人们才能自觉地只生一胎、坚定地不生两胎和多胎,计划生育工作也就才能顺利地开展。因此,生育意愿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贫困地区生育观念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观念是一种意识,属于上层建筑。任何一种生育观念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之下产生和形成的,又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之下发生变化和转变的。研究生育观念转变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任何一种生育率的上升或下降,都是在或多或少变化了的生育观念的导向下进行的。正确地评估生育观念的现状及其转变趋势,是制订生育规划的重要依据;促使生育观念的转变,又是落实生育规划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1 “少生快富奔小康”是生育观念的一个大转变 生育观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育问题上的表现,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我国从国情出发,主张少生、晚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和有计划地生育,并把生育子女看成是与国家民族有关的事而不仅是私事,这种生育观在今天就是合理的、进步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上生产力落后、文化落后,封建主义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在生育观念上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譬如主张多生多育、早婚早育,只求子女数量而不顾子女质量,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超计划生育,只顾私利而不顾全局,这种生育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落后的。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济宁市积极开展以“双进”、“双建”为载体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探索出一条“教育引导、发展推动、法制约束、社会保障”的生育文化建设新路子,将婚育新风送进千家万户,有效地转变了群众的婚育观念,实现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2.
生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观念、道德、习俗和制度。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以我国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现状为基础、面向21世纪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战略性要求而提出来的。中共中央《决定》明确提出,“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是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六大工作目标之一,充分肯定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与实行计划生育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一、生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生育文化的核心是生育观念。生育观念在精神或意识层面上的表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生育子女性别…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妇女生育观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育观念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具体态度,它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而影响人口的生育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就生育观念本身的涵义而言,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学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生育目的;2.性别偏好;3.子女数量;4.子女质量。由于上述四个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生育观念的形成深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生育观念的转变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城区和近郊区进行了婚姻家庭抽样调查,共调查了20—54岁已婚妇女2162名。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所调查的妇女分为如下三个群体:1.1949年以前出生的妇女群体;2.1950—1959年出生的妇女群体;3.1960—1972年出生的妇女群体。  相似文献   

14.
人口控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创造有利于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的各种社会环境,使人们能自觉地按照政策的要求生育。 人们的生育观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要创造有利于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的各种社会环境,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与这些因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条件。比如,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可以通过创办敬老院、创办  相似文献   

15.
一、生育心理的基本特点人的生育行为是由一定的生育观念所支配的,生育行为的改变取决于生育观念的转变,而生育观念的转变是生育心理调整的结果,可以说生育心理是生育观念的微观分析。根据人们在生育上的思维轨迹,可以将生育心理分为预期生育心理、预备生育心理和当前生育心理。1.预期生育心理。它是指人一生的生育心理准备,即个人在自己整个人生当中对生育时间、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生育质量的总的想法和愿望。预期生育心理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继承性。预期生育心理通过代代相传,使下一代人继承上代人的生育心理的某些特质,使下代…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会看到有些地区人口生育水平的转变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人口生育转变的异常现象。 本文拟从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的实地调查中得到的资料,论述产生人口生育水平异常转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口学刊》2019,(3):16-27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往往被认为是促进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后人口转变时期,许多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本文使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中国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婚配模式下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较低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更高,即便考虑了女性的收入水平后这一关系依然显著。研究发现在考虑夫妇的相对特征后,相比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的夫妇,夫妇受教育程度均较高或较低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更高。文章使用生育的性别公平理论对生育意愿在女性受教育程度及婚配模式上的这一U型变化模式进行解释。生育行为不仅与经济水平或夫妻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关,还会受到性别观念的影响,更加平等的性别观念与性别关系有利于促进生育意愿的提升。政府应推广具有普惠性质的托育支持体系,促进女性就业和性别平等,使生育率维持在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人们婚育观念和生育愿望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是人口计生工作长期面临的基本矛盾。从这一基本矛盾出发,宣传教育作为“三为主”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人口控制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站在新起点,分析面临的人口形势和社会现实,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和难点,积极倡导婚育文明、移风易俗,推进生育文化建设,大力促进农民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出生性别比失衡与社会政策的柔性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世青 《西北人口》2008,29(6):69-73,78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不进行治理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目前采取的一些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等。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产生改观,但要实现全社会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化需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放弃男孩为首选的生育偏好。这种观念的转变和形成应从社会政策入手和进行调节。根据个体生命周期中不同的个体和社会需求.依靠教育政策、生育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及退休政策等具体的社会政策对女性和独女户家庭进行关爱和倾斜.通过利益导向创设出生女有福气的生育观和“关爱女孩、尊重女性”的性别价值现。在实施社会政策时,应发挥各项社会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各项社会政策之间应该具有联动性和协调性。此即是社会政策的柔性调节。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出生性别比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兆钧 《人口研究》2004,28(5):64-68
本文从安徽省性别比现状分析入手 ,提出了“减少数量的生育观念超前 ,‘偏好男性’的生育观念转变滞后 ,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主观因素”的主要观点。剖析了生育政策调整对性别比的影响。提出了制定人口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物质奖励和政策推动的激励机制 ,着眼于营造崇尚女性的社会氛围 ,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最终实现政府愿望和群众意愿相统一、可持续发展需要和人类生育的自然需求相一致、人与社会和自然协调和谐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