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光宗 《人口研究》2003,27(1):41-45
生育权利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在我们上承祖先下传后世的生育活动中 ,无论是重视或漠视 ,都昭示着一种最基本的人生态度。 2 0 0 1年 1 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 ,中国人的生育权利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前所未有的关注。随后各省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更将大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断细化和深化 ,各种具体而微的规定引发了传媒热烈的讨论并最终导致了学界的关注因为 ,问题升温的时候最有助益的往往是冷静的思考。首先要讨论的是“两性生育权”问题。由于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女性在行使自己独立生育权的时候很自然就提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1 1月 1日 ,吉林省人大通过了该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吉林省《条例》) ,该条例第 3 0条第 2款规定 :“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 ,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根据我国目前宪政体制安排 ,笔者认为此款规定属于广义违宪 ,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1 违宪性审查 :生育权权利主体认定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法律制度方面表现为 ,只有一部宪法 ,只有一套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维护宪法的权威和法制的统一是国家的基本职能。生育权是公民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对任…  相似文献   

3.
问答三则     
问:公民交了社会抚养费,就可以合法地生孩子了吗?社会抚养费收缴后,是不是计划生育部门自己用? 答:“公民交了社会抚养费,就可以合法地生孩子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公民有生育权,但生育权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而依法行使生育权与依法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生育权的行使才具合法性。《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公民享有依法生育的权利,同时应当依法履行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其生育行为应当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  相似文献   

4.
关于女职工生育期劳动权益保护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国以来 ,为保护女职工生育期劳动权益 ,我国制定、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构成了较完整的保护网。值得警惕的是 ,由于种种原因 ,转型期女职工生育期劳动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女职工生育期劳动权利的被剥夺、产假工资水平的下降、生育医疗保障不足等是其权益被损害的集中表现。政府应加大干预力度 ,设立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机构或强化妇联的职能 ;加快《生育保险条例》制定步伐 ;对相关的政策规定进行清理 ,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相违背的或不利于保护妇女生育权益的条款 ,要加以纠正或取消 ,使女职工生育权益的保护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生育控制的法律分析——兼论单身女性的生育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关于确认单身女性可以通过医疗辅助技术受孕生育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各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综合这些争论,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生育权理解上的分歧是形成上述争论的根本原因。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生育权的内涵,澄清模糊认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拟从生育权基本概念入手,对确认生育主体、生育权利能力、生育行为能力以及生育控制理论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进而讨论单身女性是否拥有生育权。  相似文献   

6.
生育法律规范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育权以及生育调节的技术措施,利益导向机制问题,在中外生育立法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对有的问题,中外的认识较为接近,但有的则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此进行比较分析,对明了哪些是我们所要坚持的,哪些是需要借鉴吸收的,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无疑会有帮助。一、关于生育权生育后代不仅是个人生命延续,家庭生活的需要,也是民族、种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法律都必须承认和保障人的生育权。无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并为此立法,生育权都是生育法律规范的基点,而且被认为是基本人权之一。生育权在法律上的这种定位应…  相似文献   

7.
近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生育权利是公权还是私权的问题发表了一些议论。有的学者提出,"生育权是神权规定的个人权利,都属于私权性质……,如果公权随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5,(5):32-41
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九省百村的"婚姻迁移与农村女性发展"专项调查数据,通过对资源理论进行拓展和本土化来定量分析婚姻支付对农村地区夫妻权利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婚姻支付和夫妻权利存在地域差异;以婚姻支付为代表的婚前资源对农村家庭中夫妻权利有显著影响,嫁妆相对于彩礼的水平越高,婚后非男权的发生概率越大;夫妻相对收入、相对持家贡献和妻子行为自主权也对夫妻权利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夫妻权利模式逐渐趋于非男权化,但是夫妻权利在婚姻缔结时就已成较为稳定格局,女性婚后通过个人资源提升权利的空间变得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9.
生育权的法律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育权的法律属性是生育权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生育权的法律属性上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文在综合论述生育权的基础上得出 :生育权是公民人身权中的一种身份权 ,是具有夫妻关系的配偶共同而平等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农村妇女的生育决策权与生育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内蒙、青海、甘肃、宁夏4省区11个贫困县33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1)在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女性不仅在期望生育的数量上低于男性而且对生男生女更加无所谓,(2)绝大多数女性在家庭生育决策中并没有实质性发言权,她们关于生育子女数量、生育年龄和生育问隔的愿望,均受到严重忽视;(3)一旦女性在生育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便会有效地降低生育率,特别是对那些生育率很难控制的贫困农户而言,其作用尤为重要,(4)在影响女性生育权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和参与生产的程度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无疑将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妇女生育决策地位、从而降低生育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明立 《人口研究》2003,27(1):34-38
近来因吉林省新出台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一条关于终身不婚妇女可以采取合法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孩子的规定 (以下简称“吉林条例”) ,在全国城乡闹得沸沸扬扬。对这种无婚无夫无父甚至是无性的生育 ,一个地方法规对其做出了合法的规定 ,是耶 ?非耶 ?赞成者说是体现了先进的生育文化 ,体现了现代法律人性关怀的合理走向 ,维护了妇女本应该拥有的作为基本人权的生育权 ;反对者说这对孩子、对男人不公平 ,成为人口增长的新因素 ,更为麻烦的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将出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法律纠纷和实际问题 ;等等。我们认为 …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效用,最终在决策上产生分歧。生育行为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夫妻双方对于生育同样具有独立决策权,当夫妻任何一方否决生育决策时,夫妻双方生育决策的合作被打破,最终导致生育行为暂时延迟或一方妥协。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夫妻间关于生育决策的分歧逐渐由生育时机分歧向生育数量分歧转变。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新家庭经济学讨价还价的生育决策理论框架下,分析夫妻关于生育数量存在的生育分歧及其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机理,为低生育率陷阱提供了新的对策,同时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偏离的现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夫妻生育分歧普遍存在,相比之下,生育过1个孩子的家庭分歧程度更大。实证结果显示生育分歧对家庭生育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生育分歧越大,发生生育行为的概率越低。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丈夫和妻子同样具有生育否决权,但在决定是否生育一孩和二孩时,男性否决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大;随着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增加,妻子否决对于生育行为的负向效应逐渐显现并增强。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女性承担较重的育儿负担会强化生育分歧对生育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两时期婚姻搜寻模型,用以解释在性别间存在可生育年龄生理差异的基础上生育意愿对男性与女性婚姻搜寻行为以及婚姻匹配模式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CHNS(1993)抽样调查的微观家庭数据,通过构建两个计量模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分析生育率对婚姻匹配模式的影响。首先运用CHNS微观家庭数据对家庭层面中孩子数量与夫妻年龄差距之间的联系进行实证研究,对农村家庭的回归结果显示孩子数量与夫妻的年龄差距具有显著的关系,具体而言,家庭中每多1个孩子,夫妻间的年龄差距也随之扩大0.27年。其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的方法来分析生育政策对婚姻匹配模式产生的冲击效应,实证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生育率的变化对我国城乡地区婚姻匹配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生育率出现了下降,家庭的生育需求受到抑制,造成了政策实施后夫妻初婚年龄差距的下降。在生育需求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更大的农村地区中夫妻初婚年龄差距随着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出现了更为显著的缩小。研究结果表明生育需求是影响婚姻匹配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生育率的变化对我国城乡地区夫妻初婚年龄差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就公民个人来讲,按政策和规定生育是生育者的义务,违背政策和规定生育不是生育者的权利,生育者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和规定,应在多方面受到制裁;就各部门、各行业来讲,由于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因此,计划生育也是各部门、各行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各部门、各行业有责任与计划生育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31个省(区市)二孩生育间隔要求的历史梳理,提供了研究我国二孩生育行为变动的制度背景。文章揭示出我国生育间隔政策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七八十年代的局部出台、九十年代的普遍化和本世纪以来广泛取消的变迁历程。生育间隔政策的变迁反映出政府对于新时期生育模式理解的深化,以及对生育间隔这一人口调控政策手段认识的不断转变,也反映了国家对公民生育权的日益尊重与逐步加强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6.
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淑娟 《人口研究》2003,27(2):77-7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构建了以《宪法》为依据 ,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基本法律 ,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相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法理上讲 ,法是以权利与义务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所谓权利 ,是指规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之中 ,实现于法律关系之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手段 ;所谓义务是指设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之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之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文章使用CGSS2010-2018六年调查数据,从生育观念转变和教育正向同质婚配探讨了初婚年龄对青年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初婚年龄推迟显著降低了青年男女的生育行为,未发现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且对青年男性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显著大于青年女性,使用人口性别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2)青年男女初婚年龄推迟通过弱化传统生育观念和提高教育正向同质婚配概率是导致生育行为下降的主要原因,加之男性的生育意愿主导家庭的生育行为,因此晚婚对青年男性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大于女性;(3)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户籍晚婚对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大于农村户籍并且对城市青年男性的负向影响最大,农村青年女性的负向影响最小;青年群体初婚年龄增加对生育一孩、二孩和三孩的概率都显著为负且负向影响强度依次增强,而且负向作用男性大于女性;80后90后男性晚婚对生育行为的抑制作用大于女性,但60后70后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城镇已婚就业人群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职业结构、时间分配和性别观念与两性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女性期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低于男性;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更具社会性,男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更具生物性.此外,"时间贫困"对两性生育意愿均有制约,时间自主性强生育意愿也更强;而"时间稀缺"仅对女性有影响,性别观念更现代的女性较倾向于将闲暇时间为己所用而非生育子女.  相似文献   

19.
未婚性行为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于未婚女性的性行为不是为了生育,故发生未婚先孕时,绝大部分选择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因此未婚女性的避孕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未婚者的避孕有其特殊性,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避孕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丁娟 《人口研究》2004,28(2):93-95
我国男干部 60岁退 (离 )休 ,女干部 5 5岁退 (离 )休 ,女工人 5 0岁退 (离 )休的政策 ,最早是 1 95 0年代和 1 970年代规定的 ①。此规定的初衷原是有利于人口的再生产 ,并保护承担人口再生产重担的母亲的身体健康。此项政策在制定和实行的初期并未遭到很大的质疑 ,主要有以下原因 :( 1 )当时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只有 36 7岁 ,低于男性 ;② ( 2 )在 2 0世纪 5 0~ 70年代初期女性生育不受和少受控制 ,呈多子女态势 ;( 3)当时的家庭多属大家庭结构 ,许多妇女在 5 0岁左右就需要承担帮助照看第三代的家庭责任 ;( 4 )新中国职业女性还没有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