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74年4月,在吉林省洮安县向阳公社玉城大队七官营子村西南一里许的明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方明代铜印。它是当地农民张永庆在耕地时发现的。印为铜铸方形,边长9厘米,厚1.7——2.2厘米,直纽。纽高9厘米,通高11.2厘米。印背左边竖刻两行:“永乐七年九月日”、“礼部造”。印背右边竖刻“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左侧刻“礼字四十三号”。印文为阳铸九叠篆文——“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见印模)  相似文献   

2.
东路蒙古侍卫亲军百户印 此印是1982年10月在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正南200米距克尔伦河北岸约1公里,距地表1米左右处,牧民挖沙时发现。印面呈方形,长方形印纽。边长6.5厘米,厚1厘米,通高6厘米,印文为八思巴文篆体,共11个字,由左向右4行,竖读,除第3行为2个字外,其余各行为3个字。汉音对译为“东路蒙古侍卫亲军百户印”,印背右侧竖刻两行汉字。第1行为“中书礼部造”,第2行为“至元五年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七八年,广西蒙山县新圩乡北村那婆岭出土了一方铜印.铜印正方形,边长6厘米,厚1.2厘米,此印一半刻汉文“香山县小黄圃巡检司印”,一半刻同内容的满文(见图).印背右刻汉文两行“香山县小黄圃巡检司印”、“礼部造”,左刻与汉文内容相同的两行满文.印边两处刻汉文“宣统元年十一月”、“宣统九十八号”.铜印现在为蒙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 那婆岭旧坟地,是清末广东香山县小黄圃巡检司韦乃伦的原葬墓址.经查阅韦乃伦的墓碑、志文,采访了六、七十岁以上他的侄、孙等人,收集到不少韦乃伦轶事,以及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他在小黄圃巡检司的一些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安徽屯溪巾于收购废纸中,发现宋龙凤十年“射公亮退屋基地白契”一张,棉皮纸,色洁白,同所藏元版文书的棉皮纸完全一样。后又发现元末韩林儿农民起义政权铜质“元帅之印”一方。重3.3市斤,梯形纽,纽长7.8厘米,上宽3.6,下宽4.3,上厚1.4,下厚1.5厘米,长宽都为8.8厘米。左侧刻一行小字“中书礼部造”与“龙凤六年十一月”,印文为九叠篆书“元帅之印”四字(见118页图片)。 龙凤六年,为元惠宗妥幮帖睦尔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这些文物,在安徽发现,决不是偶然的。考查当时毫州、安丰一带,是韩林儿政权先后定都之地。按元朝的行政区域,今河南、皖北、苏北地区,都属于河南行省管辖。行省治所,在汴梁路,元末红巾军起义后,这一地区,主要是韩林儿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5.
商玉版甲子表,前此四十余年出土于殷墟,为天津徐濠園所得。徐氏虽知古玉之有文字者不易得,然不知其为何物也。曾持赠精拓墨本,请我鉴定。辨其文字,乃“庚寅辛”三字。当告之曰,此为商代甲子表,极可宝贵之文物也。 按玉版上之“寅辛”二字完正,“庚”字上半残阙。用商代骨尺测之,“寅”字长一寸半弱,“辛”字长一寸强。如此大字,一方玉版必难容纳六十甲子之一百廿字;揆之以理,六十甲子当分别列于六版,每版二行,每行十字。此版“辛”字下缺“卯”字,“庚寅、辛卯”属第三版之第二行。以此残片度之,玉版原大约长二十六厘米上下、宽六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应监”诸器的探讨 ,可知西周初期是有监国之制的 ,但以当时的形势分析 ,监国之制乃是以国监国 ,与后世的中央集权王朝派官吏到诸侯国内监督是大不相同的。周初“应国”为监国 ,监视的乃是南土原商属旧邦。  相似文献   

7.
<正>北齐夫子庙碑,北齐乾明元年(560)刻。碑高1.76米,宽0.95米,厚0.25米。有额,额部为等腰三角形;有穿,穿径12厘米。额刻篆书"夫子之碑"。碑文为隶书,19行,行24字,剥蚀严重。此碑书法严谨,虽存字不多,但仍可窥见其书法特色。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8.
文选六十卷宋本每版九行。行十五字大如钱笔画圆劲宋本中之精椠也。卷首有宋本二字隶书椭圆印。朱文又有番禺俞守义藏印朱文年年崴葴楼珍藏书印。朱文曾稽沈氏光烈字君度印。白文此书经赵承旨文待招鉴藏。故卷中有赵氏子昂印。朱文松雪齐藏书印。朱文停云生印。白文翰林待诏印。朱文目录有张之洞审定无竞居士等印。其馀诸印不尽记。忆无刻梓年月。每卷后题校封人名。有左从事郎赣州颧察推官。左从政郎赣州州学教授州学学谕齐长谕直司书。左迪功郎赣州司户参军左  相似文献   

9.
井田字格为图案的古砚称井田砚,以明清两代居多。下图是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一方比较典型的井田砚。端石,近方形,长13.8厘米,宽12.3厘米,高3厘米,砚面四角四个“十”字,构成一个井字,背面亦为井字,中间楷书铭文“古法不行,守此石田,利我笔耕,以祈有年”,落款“道光甲午若坡藏,霞竹铭,退庵刻”,砚石细润,作工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战线》2023,(3):284-285
<正>《白云仙峤图卷》,绢本,纵14.5厘米,横81厘米,传为南宋赵伯骕所作,现藏吉林省博物院。画卷无款,卷后有署为元代徐宪、管道昇等人的题跋,钤“徐宪元度”“仲姬”印,其中有跋文称此卷作者为南宋赵伯骕。赵伯骕(1123-1182),字希远,河南开封人,宋宗室、画家,与兄赵伯驹皆精于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北宗山水的代表画家之一。画卷笔法细致,设色厚重,从绘画风格看,似出于明代或清初画家之手,托名于赵伯骕而流传于世。曾入藏清内府,钤有“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宜子孙”“乾隆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嘉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等多枚清内府鉴藏印,后散入民间,由张伯驹先生收藏,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二年,呼和浩特文管所维修东郊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时,在塔的第二层积土中发现了一张面额“壹拾文”的元代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这张纸币质地为棉麻桑皮钞造专用纸;长16.3厘米,宽9.2厘米;正面由攀枝花纹作边框,行文三栏.上段第一栏书写钞名“中统元宝交钞”;中段第二栏书写金额“壹拾文”,金额下面有十枚铜钱图案,两旁书写字料和字号,字料和字号的上面各有上行九叠篆汉字“中统元宝””诸路通行”;下段第三栏书写“行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伪造者  相似文献   

12.
1982年第5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马洪路同志《辽史补正三则》一文(以下简称“马文”),以为有需商讨之处,分述如下: 一、关于辽兴宗次女斡里太的公主封号问题。马文据罗福颐《辽左金吾卫上将军萧德温墓志跋》,谓萧德温之弟萧德良即《辽史·公主表》(卷六十五)中之萧余里也,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对《公主表》所记斡里太“封郑国公主。清宁间,加长公主。寿隆间,加大长公主”的公主封号,则认为“清宁间应为齐国长公主”,“应于‘清宁间’下加注:徙封齐国,加长公主。或径补以‘徙封齐国’四字”。此种说法是否正确,实有考察之  相似文献   

13.
在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的西享堂内 ,有一块19 33年所立的《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 ,它是冯玉祥将军第二次在泰山隐居时 ,为郭松龄将军撰写的被难记。碑高 196厘米 ,宽 90厘米。碑阳、碑阴各刻文 2 0行 ,满行 4 6字 ,凡 4 0行 1776字 ,字径 3 5厘米 ,冯玉祥撰文 ,王易门隶书。方首而无题额。众所周知 ,郭松龄并没有参加过辛亥滦州起义。冯玉祥在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中竖立此碑 ,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和他一起联合“倒奉”并在失败后被杀的同盟者———郭松龄夫妇。该碑以较长的篇幅 ,回顾了冯玉祥“联郭倒奉”的经过 ,是研究第二次…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九字似虺蜥而与虫(虺)同音,其形义即为虺蜥。龙字轮廓走势与九字相同,而《易》之阳爻称“九”,亦称“龙”,说明作为伏羲图腾的“龙”的原型为九,为虺蜥。从宀、从九、从殳的宄字示意在庙寝殴击虺蜥,对遂人、伏羲行厌胜。辛字本义为曲刀,作为刑具,殷商人用此刀作用于龙、凤以造字,示意对“风”(凤)姓而以“龙”为图腾的遂人、伏羲的厌胜;作为契刻工具,殷商人用此刀以造商字,则是表示其先祖契对文字契刻的发明权。祟字与遂人古同音,而三体祟字皆象遂人,表示遂人骚扰殷商先公,所谓“宗庙之祟”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东济南和莒县先后发现了三方红巾军大型铜印,印文是:“管军总管府印”、“元帅之印”、“管军万户府印”。“管罩总管府印”是1958年在济南市发现的。印长8.4公分,宽8.2公分,重二市斤四两。背面右方刻有阴文楷书“管军总管府印”,左方刻有“中书礼部造”及“龙凤五年十月日”的边款。左侧刻的号数已看不见。这种管军总管府印,据我所知,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龙凤元年的一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于1992年初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发现了一件龙山文化刻字陶片。这是国内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800年左右。 在丁公村发现的龙山文化陶文,系刻在一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里面。陶片为泥质磨光灰陶,长4.6——7.7厘米,宽约3.2厘米,厚0.35厘米。陶片上现存文字计5行11个字,除右起第一行为3个字之外,其余4行每行均为2个字。综观这11个字,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整体排列比较规则,刻字也有一定的章法,显然已经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 专家鉴定认为,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正> 著名的明嘉靖间覆宋世(纟釆)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前者乃东吴徐氏东雅堂所雕,后者为东吴郭云鹏济美堂所梓。其中,徐氏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半页九行、行十七字,线黑口,对鱼尾,四周双边。序、例、目及各卷末皆有“东吴徐氏刻梓家塾”之篆、隶、楷三体牌记。版心上有字数,下镌“东雅堂”三字及刻工姓名。仿宋欧体字秀挺有致,精妙动人。济美堂  相似文献   

18.
贞烈可嘉坊     
贞烈町嘉坊在顺德桂洲镇四基烟管山(现顺德丝厂内)。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旌表林信文之女林司观而建。坊方向正北,四柱二间两层,冲天式结构,为花岗岩石构筑。全高5.5米,面宽4.67米。正面柱项饰石葫芦一对,两旁柱顶石狮一对。坊表上层正中石匾竖刻“圣旨”二字,井下横批刻“贞烈可嘉”四字,隶书,两旁石额刻隶书,“厉俗”“旌风”,柱刻“道光十七年为林信文之女林司观建,大良张源盛造”等字。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福建出版印刷史上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建阳麻沙、崇化书坑的全面衰落与长汀四堡书坑的异军崛起.请杨澜在所著《临订江考》中称:“长汀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岁一刷印,贩行远近,虽未必及建安之盛行,而经生应用典籍,以及课艺应试之文,—一管备。城市有店,乡以肩担,不但便于艺林.抑且家为恒产,宫将多藏,食旧德取先畴莫大乎是!胜牵车服贾多矣。”杨澜,字蓉江,长汀人,乾隆巴西(1789年)举人。上述描写他亲眼所见,令人信服。近年来,笔者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证实清代四堡的访刻规模完全可以与宋元明三…  相似文献   

20.
1957年5月9日至7月8日,笔者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区)讷门高鲁和托高鲁两个鄂伦春族未定居点的社会历史调查。在调查工作将要结束的一天中午,原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末代佐领新君老人偕同讷门高鲁中所有老人约10余人,来到调查组驻地,新君老人用双手捧着“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领图记”交给调查组负责人。这方使用了六十多年的佐领铜质图记,他们作为珍贵文物赠送给调查组,这是在内蒙古境内搜集到的唯一一方鄂伦春佐领图记。 这方图记的印文,是用满文篆书所刻,汉译为“鄂伦春厢蓝旗第一佐领图记”,印背右边刻有汉文楷书图记印文和“礼部造”;左边为满文楷书图记印文。印侧右边为“光字八百七十六号”;左边为汉文楷书“光绪十年四月 日”。图记为铜质方形,5.5×5.5厘米。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