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代藩刻书业的兴盛得益于明代整体的政治文化背景。藩禁、尊孔崇儒、兴学重教、朝廷赐书、建立书院等一系列政策为代藩刻书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发展空间。代藩刻书多以佛经为主,与山西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山阴王朱俊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对佛教的尊崇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乐户制度由来已久,明代宗室乐户是朱元璋在"分封建国"政治背景下,保全宗藩体尊,参与王府祭祀、迎接诏敕和宴享等活动的特殊社会群体。王府设置乐户,其目的也是利用儒家礼乐教化功能,实现家国之治,维护藩府之稳定。然而,由于乐户本身职业的特殊性,加上明中期以后宗室放纵享乐情绪的滋长,在王府乐户的导引下,宗室往往置朝廷藩禁、婚禁制度于不顾,作奸犯科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受封为藩王的皇子共有62人,建有50个藩王府。这些藩府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本文依据文献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系统梳理和考证了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以及蜀藩府署与陵墓等历史情况,揭示了这个"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的兴亡轨迹,及其与朱明朝廷、宗室内部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古明王圣主,莫不以尊师重道为标榜自己。自宋太祖起,宋代皇帝对自己的潜邸出身官员都有着不同于其他臣僚的亲厚和信赖。这些“帝师们”在朝廷上为臣僚,在藩邸、东宫则为师傅。囿于他们的双重身份,新老两任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异于其他官员。宋神宗被誉为“北宋除太祖以外唯一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大有为”,致力于改变宋廷“积弊”,且矢志不渝。宋神宗的潜邸出身官员被其视为“忠臣”,并与王安石及其变法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神宗朝的潜邸出身官员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究历史上的变法成功与不足,为我们建功新时代提供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5.
刘福是明代前期重庆籍官员,因用兵之误,于弘治时被害于盘江之乱。有明一代官方史料对其事迹多语焉不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刘福之妻余氏墓志,为研究刘福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真实史料依据。同时,该墓志也为考察明初川东地区士人家族的崛起轨迹提供了鲜活的史料素材。  相似文献   

6.
明中后期,皇帝怠政,宦官弄权,朝廷政治腐败,科举仕途尤为黑暗。一些新科进士、候选官吏以及即将上任的官吏不惜花费重金甚至借京债在京候选。虽然京债利息较高,但仍有大批官员趋之若鹜,一时间京债盛行,甚至出现"拉京债"现象。一些候选官员,为早些得到官职,大举京债买通权贵,严重破坏了铨选,这给明朝的政局带来了极坏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陕西长安出土了李商隐撰书的墓志《太原王公墓志铭》。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可补史之缺,而且可以据之考察李商隐的古文创作及其渊源,同时墓志也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有助于全面深入研究李商隐文学及书法成就。  相似文献   

8.
明代王府官的设立,是朱元璋在"分封建国"的政治背景下,倚重王官管理王国、辅导宗藩、藩屏帝室的重要举措.有明一代,王官的作用与宗藩地位休戚相关,大体说来,朝廷对王官有一个从倚重到歧视的变化过程,正统以后,伴随藩禁制度的形成,王官的升选转降被限制在王府内,王官老死王国,不仅造成王官队伍的庸劣、老病问题,而且使得不少王官不安于位和自甘堕落,甚至与非法宗室同流合污,成为宗藩犯罪的教唆人与参与者.  相似文献   

9.
新近发现的席夔墓志是唐代重要的诗人墓志,不仅可以明确席夔的生卒年、家世、科举、历官等生平信息,对研究其文学成就和交游往还也有重要价值。首先,墓志揭示了席夔的文学家世,祖父席豫为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张说、韩休等人关系密切,为文为官备受推重;表兄李舟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音韵学家,与梁肃、杜甫、岑参、刘长卿皆有交往。其次,从墓志评价及席夔现存文学作品可知其文学创作与科举、仕宦经历息息相关;与其有文学交往者如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陆畅等皆为中唐文坛的扛鼎人物,呈现出中唐时期特定的文学环境。再者,墓志撰者陈讽是中唐时期代表性诗人,书者裴潾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兼书法家,亦是席夔墓志重要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对井真成墓志研究表明,他应该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到来的日本遣唐使团准判官,到长安后旋死去,而不是在唐朝19年的留学生.其墓志为我们研究唐朝对外授官与赠官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例,进而可以对唐朝和日本授予遣唐使官员官阶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古代东亚世界国家间交往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1.
雷州自古多"寇贼"。有"瑶贼"、"倭寇"、"海贼"及其他"寇贼"。"倭寇"、"海贼"的猖獗与明朝廷推行的"海禁"政策有关;造成明代雷州地区多"寇贼"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明朝廷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欺压、明朝军队及过往官员对雷州及其附近地区人民的骚扰;明代在雷州建珠池采珠,也是导致雷州民众为"寇贼"的原因之一。"寇贼"之乱使雷州人口大减,破坏了地方社会秩序,对雷州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加重了雷州人民的经济负担,对于雷州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摧残也是极严重的。为减少损失与危害,尽快恢复发展生产,地方官府采取了若干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兴史料,墓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一方唐代墓志的解读,考证了铭文中涉及女性与本家经济关系的内容,如双方家庭及背景,交往时段与内容,并讨论墓主崔夫人推动交往的动因及其在交往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财政亏空及其清查,贯穿有清一代,而且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在三个时期最为突出:一是康熙中后期,这一时期对亏空的清查,主要是对藩库钱粮的及时盘查,对地方藩库亏空的如实、及时上报,以及对亏空钱粮的追赔和弥补措施。二是雍正朝的清查亏空,主要是设立会考府,清查户部的亏空,以及清查地方藩库的银两亏空和清查各地仓库的粮食亏空。并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如规定弥补亏空的年限,颁布清查亏空的奖惩则例,明确亏空官员的处罚,区分挪移与侵欺的界限,以及用耗羡归公的方法弥补无着亏空等。三是乾隆年间对亏空的清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清查亏空的奖惩则例多有修改补充;另一方面,对雍正年间赔补亏空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纠偏。  相似文献   

14.
财政亏空及其清查,贯穿有清一代,而且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在三个时期最为突出:一是康熙中后期,这一时期对亏空的清查,主要是对藩库钱粮的及时盘查,对地方藩库亏空的如实、及时上报,以及对亏空钱粮的追赔和弥补措施.二是雍正朝的清查亏空,主要是设立会考府,清查户部的亏空,以及清查地方藩库的银两亏空和清查各地仓库的粮食亏空.并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如规定弥补亏空的年限,颁布清查亏空的奖惩则例,明确亏空官员的处罚,区分挪移与侵欺的界限,以及用耗羡归公的方法弥补无着亏空等.三是乾隆年间对亏空的清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清查亏空的奖惩则例多有修改补充;另一方面,对雍正年间赔补亏空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纠偏.  相似文献   

15.
杜甫关于蓝田二诗是写在崔氏山庄与母系亲属聚会之事,崔氏山庄应是驸马崔恭礼后人崔兴宗居处,这与王维、王缙及杜诗所叙环境位置相合,新出《崔汪墓志》亦证明蓝田有崔氏墓地。杜诗中白水舅氏有兄弟三人:白水明府崔顼、少府崔顶与崔预,名人崔造、崔弘礼是其孙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权德舆为崔氏所作墓志均将尉、令误书。新出权璩、李仍叔所撰崔氏墓志亦误,唯曾孙书、孙女婿所撰墓志不误。杜甫母系极可能是崔民幹一支,与崔顼一系共五世祖,杜甫虽少直系舅亲,而与舅系关系密切。在战乱前,杜甫已托邻县舅辈崔顼、崔顶关照安置在邻县的妻子,杜甫到华州后可能又将妻子安置到崔氏舅家,大历初其弟也将妻子安置在蓝田崔氏山庄。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藩禁"政策,将地方宗藩完全束缚于皇权的牢笼之中,使之沦为坐食宗禄的等闲阶层.其结果是: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地方宗藩们面对农民军的攻击,不是望风而逃便是束手就擒,不仅没有起到捍卫帝室之用,反而让朝廷背上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17.
题署指在宫室楹联或其他器物上题书署名。墓志中题署撰制人信息的现象在唐代趋于普遍。辽代汉文墓志题署书写,基本仿效唐代墓志的书写习惯和范式。题署的人员主要是墓志的撰者,书人和刻工极少在题署中出现。题署的书写形式相对于唐代要少一些。辽代与唐代墓志题署书写内容相似,由亲属关系、姓名、郡望或籍贯、身份标识等四个要素组成。相比于唐代,辽代撰书墓志题署名讳已然成了一种书写习惯,直接影响契丹文墓志的写作习惯。辽代墓志题署礼仪性和等级性,“前尊后卑”的观念表现得较为突出。匠人和刻工在这一时期社会地位不高,在墓志中署有名讳的现象极少,且墓志盖的制作者不在墓志中署有姓名。  相似文献   

18.
《唐师府君墓志考释》对探讨唐朝中后期陕北延安及剑南西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唐师府君墓志考释》部分释文有讹误,影响对墓志铭文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唐师府君墓志考释》释文进行校补,以期对唐朝中后期石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明初洪武时期,为了解决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一些朝廷官员或提出了积极可行的见解,或在实践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从这些官员的具体言行来看,"威德并行"是他们对民族问题见解与实践的核心内容,其中"德怀"是主要的,"威服"是次要的。这些官员主张"德怀"为主,"威服"为辅,主要是受儒家文化、传统民族观、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和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朝廷官员对民族问题的见解与实践,促进了明初民族政策的完善与推行、民族关系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封王建藩是明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将自己的24个儿子分封各地,给予各亲王各方面的特权,分封于九边重镇大同的代王府,虽然在明初期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明中后期,代王府宗室成员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本文将对代王府犯罪的表现形式进行论述,并对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加深对大同代王的研究,也更清晰地看到明代封藩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