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鲜活的源泉——再论剑桥批评传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瑞恰慈、燕卜荪、利维斯和威廉斯等人形成和发展的剑桥批评传统体现出“实用批评”的现实品格和“文化批评”的价值关怀,曾对20世纪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瑞恰慈、燕卜荪于20世纪上半叶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讲学,影响了我国文学研究界和诗歌界的一批学者;利维斯和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从上世纪80年代始被引介到国内,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从中西文化交流影响的宏观视野和语境出发,重温剑桥批评传统,考察其所形成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在中西方接受与传播的具体过程,并从文学批评史、学术史、教育史的多重视角深入研究和阐明剑桥批评的“伟大传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创作小说和剧本、倡导“民族文学运动”闻名的川籍作家陈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位文学批评家。陈铨的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其独特意义在于对文化式批评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引入到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民族的苦难、留德的背景使陈铨在进行文化式批评时特别推崇“提高鼓舞生命力量”的“盛世文学”。  相似文献   

4.
面对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张燕玲以独特的批评姿态、话语方式与批评视闽对文学批评的生态进行冷静反思,在文学批评领域坚守了近30年.在近三十年的批评实践中,她以回归批评本义的本体自觉、同情之理解的批评方式、讲真话的批评姿态、问题式批评的路径、关注精神性内涵的批评尺度,建构起“率真雅实”的“本色批评”,并且一直秉持与躬身践行着,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场域中一种独特的批评声音.  相似文献   

5.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可以通过建构理念层次上的文学批评场域,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践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把握。一个理想的文学批评场域应该基于非同一性基础上,以文学批评自主性作为共同遵守的信念。它由专业批评和业余批评所构成。前者包含美学趣味的批评家与学理趣味的批评家,他们处于批评场域的支配位置;后者主要体现为媒介批评,它们代表了他者的向度。这几方面批评构成了多重对话关系,并通过符号斗争即定义文学批评合法性标准的斗争推动场域的健康发展。但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由于受到资本的逻辑的操控,导致自身自主性的缺失。因此,借助于上述规范形态的文学批评场域,我们可以对文学批评实践的失范进行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是新时期文学观念整体变革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部分。凡是稍稍关心一下文学批评状态的人,都会感觉到当代文学批评无论从观念到方法、从思维内容到论述方式等,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批评正在摆脱作为创作的附庸、政治的工具的“从属”地位而回归批评自身,批评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确认和张杨,这是文学批评观念变革的一个突出表现;观念变革的第二方而表现是,文学批评突破了过去批评观念上狭隘的单一化模式如政治批评模式、道德批评模式等,走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和批评文学现象,注意发掘事物构成层次的多重意蕴。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概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到1930年左联成立之前这段时间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它直接地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相联系,是“革命文学”论争这一文学思潮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具体反映和实践。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克兴等人与太阳社成员钱杏邨、蒋光慈等人的文学理论批评,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倾向。其中,钱杏邨的文学批评活动最努力。钱杏邨写下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并结集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两卷和《文艺批评集》一册,译介、研究外国文学的《力的文艺》一册,使他成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将。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 ,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界呈现出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合力之场”。在这个“合力之场”中存在着诸多困惑与迷惘 ,如竭力追逐西方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 ,在异质文化交流中脱离本土思想文化语境、背离本土传统、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心态等。这些难题 ,使当代文学批评取得实质性突破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分属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范畴,批评也在话语理论的冲击下走向文化研究,两者并不全然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文学批评为文化批评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同时文化批评也可以激活文学批评,从而走向更宽广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代表,阿尔都塞以“症候式阅读”不断寻找文本言说的沉默和缺失,探查文本背后的深层结构,科学诠释空白的产生以及“看”的认识机制,实现对“栅栏式阅读”的超越。围绕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阿尔都塞文本阅读策略旨在暴露意识形态的深层支配机制,穿透意识形态幻象,形成“生产性”的文本阅读和批评模式,铸就了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批判向度。阿尔都塞文本阅读策略推动了“艺术生产”功能从“创作”向“批评”的转换,催生了文艺批评的新范式,使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跨出政治经济学视野,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彰显自身的价值,同时以“认识的生产”构建“生产性”的文学批评模式,实现批评的知识建构功能,显示批评具有的创造性,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景观,昭示着“艺术生产”在意识形态、审美文化、政治批评等方面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有关“国民性”的话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冯骥才、刘禾从后殖民批评角度,认为梁启超、鲁迅等提出的“国民性”命题是“中了传教士的奸计”,是对“欧洲人本来用来维系自己种族优势的话语”的“屈从”。对此,不少批评者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反驳这种观点,并通过各自的论争,揭示了刘禾所谓“国民性”是一种“神话”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神话。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文学批评一直饱受诟病,批评的形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正如没有十全十美的文学一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文学批评,我们需要从关于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虚幻乌托邦中走出来,才可能更为理性、更为客观地面对今天的文学批评。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组织本学科博士生对当下的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讨论。这里既有对于当下整体批评状态的判断,又有对各种批评问题的分析。我们并不急于简单地对各种批评现象盖棺论定,而是试图从学理层面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机制。比如对于“酷评”,我们既对其正面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又对其危害性进行了剖析,更从文学史、社会心理和制度层面揭示了“酷评”的发生机制与心理机制,这显然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领域展开了一场关于“言”与“意”关系的讨论,是为“言意之辨“。随着辩论的深入发展,并伴随着当时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这场本自玄学领域的讨论逐渐渗入到文学批评领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借助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例,分析其得益于“言意之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之后,文学批评从中心向边缘位移,学术从政治化向专业 化位移。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的扩展,使知识分子和文人发生了分化。作为文人型知识分 子的文学批评家,是仅仅在体制化的约束下为了职位而生存,还是出于社会使命感而自觉担 负起价值传承和文化批判的职责,是批评家们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选择。同时,批评 家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在批评中的作用,也值得理论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7.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 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 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 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西方现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思潮,恐怕莫过于弗洛伊德主义了。弗洛伊德的文艺观不仅在创作界影响巨大,在文学批评界,由于他本人的创建和一大批追随者们的努力实践,特别是由于拉康等人的重新阐述,精神分析学批评不断增添新的活力,成为本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文学也曾发生过影响,这种影响虽曾间断了多年,但近几年来又大有回升之势:“弗洛伊德热”的出现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对传统批评模式的反思,可以追溯到笔耕文学研究组1982年举行的贾平凹近作座谈会,座谈会显示出文学批评观念最初的裂变。进入90年代,文学批评阵地《小说评论》的巩固及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为多元批评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陕西文学批评格局中有社会历史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等模式,构成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态势。若与京沪等地先锋文学批评相比,陕西文学批评明显滞后,缺乏具有现代批评意识引领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0.
平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批从欧美留学回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他们以《新月》为平台,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并提出了许多批评与建设性意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政治状况的变迁、自由主义理念的内在矛盾、平社学人思想内在建构的限度决定了平社的命运只能是昙花一现、聚散匆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