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俗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庆祝或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自然现象的文化活动。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从未来发展来看,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增进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湖北黄冈C村的清明扫墓习俗,进行了描述和过程事件分析,清明扫墓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分析了相关的民俗事象的变迁,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其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与事象,关键在于对传统民俗的恢复和保持,培养相关的民俗传承载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数字化与民俗研究的结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以数字信息理念和技术手段,构建数字民俗文化环境,把传统的民俗资料和人文研究转化成数字程序、数字典藏和数字研究,有效地解决传统民俗保护、传承和分类的难题.本文旨在总结数字民俗学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数字化在民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公共播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兴波 《社科纵横》2010,25(5):138-139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一是过于集中在精英学术层面,脱离普通大众;二是过于庸俗化的传播,不具备科学性和学术性。通过公共播讲的形式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研究成果向普通大众宣传,有利于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潘彬彬 《社科纵横》2013,(12):122-127
近年来中国众多博物馆开始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责任,开展了大量的、富有成果的探索性实践,逐渐取得一些共识、经验和方法。本文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介绍、分析了该馆开展保护与传承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现状;在调研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对该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一系列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理念、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加之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诸如博物馆一类的公共文化场所的客流量不断攀升,文创产品作为吸引消费者、传播知识、展示历史的载体,对激发博物馆的发展活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民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的“小众”,一般以集中展示某个地域的生产生活习惯、民间习俗、民间手工技艺等为主要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生力军。相比主流的博物馆,在文创产业发展方面,民俗博物馆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正>陇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丰富多样的民俗、艺术形式等。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陇右文化还具有经济价值和旅游资源潜力,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形象和知名度。因此,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展开探讨,并提出传承与发展陇右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中是千真万确的。研究者们常常在地域民俗的相互比较中,找到大量风俗的变异现象,用来探索民俗文化发展流变的轨迹。但是,这种变异现象,在民俗传承的宏观领域中,又常常受到历史文化源流的制约,形成大量同源、同形态、同意义的民俗,成为民俗流变的根基。从广泛的民俗文化圈观察,同质民俗是基础,多种变异是形式,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宏观  相似文献   

9.
孙悦蕾 《生存》2020,(10):0102-0102
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的文化本体意识日益增强并强烈要求完整保存,表现自身特点,不断趋向多样化与大众化。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自身特定的历史价值,对于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并且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日辽宁》2013,(1):64-65
民俗文化大舞台锦州荟萃众多辽西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上,民俗大舞台主要展演锦州地区和东北地域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地方工艺,以及申遗项目等节目。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可划分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各个地区的民俗是形成民间文化的重要源泉。民俗内容丰富,举凡平民百姓的信仰崇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习俗、娱乐演唱等等均可列入,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故也有称之为民俗文化的。北京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鉴于民俗文化具有社会认知功能、启蒙教化功能、道德规范功能和心理调适功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实施传承的策略与举措为:甄别评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承适应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舆论引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辨识力,使之自觉地做到知与行统一;资源开发,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壮大我国文化产业;树立典型,推广其先进经验,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扎实、快捷、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赵宗福先生主编的"青海民俗文化论萃丛编",于2016年11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编"以物质民俗、礼仪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口承民俗、艺术民俗、田野民俗、理论与应用民俗等8个民俗专题,以及"河湟"花儿、昆仑神话2个具有青海特色的民俗事象,分卷编纂,共选编250多篇学术论文,编纂成近300万字的10本论文集青海是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青海民俗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深入调查研究各类民俗事象,既有现实  相似文献   

14.
徐海翔 《社科纵横》2006,21(1):122-123
从女性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在民俗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论述中国女性文化的重要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施蕾芬 《社科纵横》2013,(3):131-133
文章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特点、功能等解析,认为民俗文化是践行共同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提出了加强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赋予民俗文化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依托现代传媒,实现民俗文化视野下民众价值观的合理表达;正确解读民俗文化,使其蕴含的价值观生动活泼地走向大众;依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推进共同价值观的知行统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民俗文化,提升民众践行价值观的自觉性等弘扬民俗文化,践行共同价值观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0,(3)
在冰天雪地里孤绝苦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北抗联文化,是在吸纳东北民俗文化精粹基础上生成的军旅文化,全面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反侵略抗争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样化生活面貌。抗联文化与东北民俗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东北饮食习俗赋予抗联部队极强的生存能力,关东土仓子习俗赋予抗联密营以独特的创造力,关东狩猎习俗赋予抗联别具特色的游击战术内涵。抗联文化在反侵略斗争中不断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在为东北民俗文化注入抗日救国的先进文化因子的同时,更以开放进取的变革意识、兼容并包的团结精神,张扬东北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对东北民俗文化的长久续存和传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曲水流觞”到“曲水之宴”——中日上巳节文化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的窗口,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上巳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日两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遗存.本文研究了其在典籍中保留的固化形态,还考察了其在田野中的活性遗存,并进行了比较研究与分析,这对上巳节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应用研究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颉  丁智才 《创新》2012,6(2):102-105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过民族博物馆这个载体,既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又可使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从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再到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博物馆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展品和产品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播意识;挖掘整合资源,丰富展品和产品数量和层次;深化品牌意识,打造"民博"文化品牌;树立营销意识,扩大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毕雪飞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注重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本文围绕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的七夕节的内涵、七夕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积淀,具有意识载体的功能,反映着这一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民俗习惯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民俗审美,固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范式和审美实践.萧红凭借对民俗文化特有的敏感和艺术直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详尽地刻画了东北的地方民俗风情,给予了这块有着历史深缘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文化的剖析,使对该地民俗风情的认识上升到了地域文化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对于萧红笔下民俗文化的审视,是其丰厚内涵的审视,需要我们在现代性的视野内,分析其外在的审美表现症候,捕捉其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