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49年,成为开发大西北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成功范例,成为中国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爱国爱校,顾全大局,乐于牺牲,无私奉献,尽职敬业,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是交通大学爱国爱校、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交通大学无私奉献、勇挑重担的创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交通大学尽职敬业,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朱继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79-84
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交通大学主体西迁的思想基础是:50年代初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后,高等学校出现了新气象;西迁是带有战略转移性质的院系调整,学校领导坚决贯彻中央的决定,广大师生积极拥护,服从调配;顾大局、识大体,服从国家需要,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支援西北建设,以继承和发扬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为历史使命,实现了主体西迁。西迁5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为国家培养与输送大约16万各类专门人才,其中1/3以上的毕业生工作在大西北的工矿企业、科学教育等各条战线。西安交通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西迁的老交大人为在大西北奉献创业无怨无悔,同时,也为在大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大学作为最大的荣耀。 相似文献
3.
唐文治的治学理念与交通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继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13-17
中国已有一批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近代大学。这些百年大学的文化风格、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和形成,大多受益于著名校长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和办学理念。在交通大学,唐文治把“以明德为先,科学尚实”作为大学的使命和教育宗旨。唐文治先生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的追求以及为国储才的献身精神,为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和“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教学传统的形成,为交通大学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少然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4-9
2006年,是华东航空学院(以下简称华航)由南京迁到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整整50周年。华航和交大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全校整体西迁的两所大学,两校西迁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工业经济、高等教育战线布局结构调整采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刘锐腾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08-111
“西迁精神”是半个多世纪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西迁并在西部扎根过程中形成的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涵的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核心的有力彰显,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群体的时代坐标,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有效解答。陕西理工大学在校史沿革和办学特色形成中凸显了与“西迁精神”内涵相同的大学精神。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从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融合和就业“大课堂”嵌入等四方面构建“西迁精神”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大庆精神到胜利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战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1):37-40
大庆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觉悟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胜利精神是大庆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时期重新学习、认识大庆精神和胜利精神,必将进一步加强职工队伍的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开创新的大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72年前,发生在黄淮大地上的淮海战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凝炼形成了“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十六字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孕育在历史文化悠久的淮海大地,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在中国革命史上、在现代战争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是我们党和军队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战役精神博大深厚,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从更深层面发掘淮海战役“十六字”精神的内涵,发挥它的当代价值,将淮海战役精神成功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又一“坐标”。 相似文献
8.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I0008-I0008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转眼已过三十年。
三十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大潮,《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应运而生。1979年金秋10月,我校社科学报正式面世。它标志着延安大学办学历史上第一份以学报命名的学术性期刊正式诞生.实现了我校学术刊物从无到有的转变,也标志着我校教学科研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从精神生产到精神经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昱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10):20-23
德国古典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精神生产理论作了并不完备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精神生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精神生产的发展具有世界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还展望了精神生产的未来前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精神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精神经济开始登上了人类发展的舞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是否掌握精神经济的主导权,不仅涉及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该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朱月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4):60-64
正如我们对待任何伟大的艺术天才一样 ,对曹禺本人和他的戏剧作品本身所具有深邃无比的审美内蕴很难用一种方法、一条途径去进行诠释。从周冲的生命形式所暗示出曹禺童年梦幻的生命补偿 ;周萍试图摆脱“恶”的挣扎寄寓着曹禺的批判与同情 ;以及仇虎的复仇、悔恨与毁灭所体现出的悲剧意味可以看到曹禺个人精神突围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马榕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6):42-44
心性修证是人类通往永恒解脱的精神净土的必需手段,也是艺术表现的根本选择,及基本责任与功能。在东西方艺术中,西方传统艺术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很不足,现代艺术也没有触及精髓;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艺术在这方面的探索较为成功,并仍对将来的艺术发展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司俊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97-202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积极吸纳着俄罗斯文化的精华和异质因素,不仅从文学语言、文学思潮、文学题材、文学主题等显性层面深受其影响和重塑,而且受到俄罗斯文化精神的潜在濡染,主要体现在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底层民众生存境遇所坚守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批判意识等方面。这不仅是俄罗斯文化对东干作家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深层浸润的结果,而且彰显出异质文化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所表现的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元6世纪,拜占廷帝国统治下的东地中海地区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其密度之高十分罕见。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这些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倒塌的物质破坏相比,地震灾害造成精神领域的创伤同样值得重视。社会恐慌、宗教狂热和道德秩序沦丧等负面因素对该时期东地中海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庞桂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98-100
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程度,是检验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内在特征,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追求;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迷失和精神发展的当代危机,呼唤精神教育;人的精神大厦的构建包括心理、道德和审美三个层面,因此精神教育的内容也是由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的一个大“道德教育”体系,三者是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动态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群星璀璨的中央企业序列里,中国铁建是一支堪称传奇的队伍.1948 年,中国铁建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诞生在解放战争战场上,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支英雄部队出现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为新中国建设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1984 年,铁道兵脱下军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风击浪.这支英雄部队见证了新中... 相似文献
16.
李文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2-124
中国青铜器艺术即包含着酒神的狂欢与放纵,包含原始先民内心野蛮、残酷的本性,主要表现为青铜装饰中的饕餮纹———一种有想象得来的恐怖狰狞的纹饰,它营造一种神秘、诡异,恐怖的气氛。来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摆脱野蛮的动物性开始重视人文和伦理,日神对动物性的原始本性的调节和制约,呈现一种和谐、优雅、简单,朴素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本质精神:对大学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加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40-142
大学精神属于精神范畴,既具有人类精神的共同属性,同时也有其独特性。大学精神包括共性的大学精神和个性的大学精神。我们首先要探究的就是这种独特的、共性的大学精神也即大学的本质精神。大学的本质在于大学的学术性,学术精神即大学的本质精神。回归大学的本质精神关键在于从制度上保障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对大学的治学者而言要有独立人格与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8.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凝练总结,是百年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之匙,蕴涵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从理论内涵来看,集中体现了其逻辑起点、笃行动力、风骨品格与目标追求。从历史进程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如一根红线,以自身的发轫、形成、发展与传承,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与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壮阔的历史图景,是立党、兴党与强党的精神之源,亦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之下,要持续深入思考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的时代价值,探寻精神动能转化为实践效能的现实路径。深化系统研究,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自觉;推进思想教育,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自觉;注重文化熏陶,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自觉;抓好实践落实,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9.
孔凡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7-102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迎来了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潮。士大夫阶层无疑是促成这一高潮的主体。对这一时期的儒佛关系进行考察的学术成果,较少涉及士大夫阶层的这一主体地位,更少关涉促使他们活动的深层次原因。士大夫阶层特有的超越精神,在这一时期促成了礼佛双修的谈辩境域。一方面,他们重视丧服制度,制定家礼以维系家族,把对儒家世俗伦理价值的追求落实在齐家的儒学中;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通过"归心"佛教的方式,为儒家世俗伦理价值寻找内在安顿。士大夫这种试图为儒家世俗伦理价值寻找内在安顿的诉求,是由其本性中的超越精神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从中原文化的角度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活的灵魂;"为了民众,依靠民众"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所在;"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是红旗渠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