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山东黄河文化资源较丰富,拥有4个世界文化遗产,但存在黄河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力度不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专业队伍缺乏,协同联动有待提升等问题。为加强山东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契合度,笔者从数字赋能、多方联动,发挥高校中间建设平台优势,打造特色课堂,增强引路效应,推进黄河文化资源数字转化,开展行走黄河、感悟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共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全境属于黄河流域,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州北部。深入挖掘研究临夏州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我们以黄河文化为引领,统筹临夏州独特的史前文明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分析临夏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短板,抓住战略性机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对于延续中华文脉,维系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因此,对黄河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是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具有公益性质,是为社会公众进行信息资源保存和传播的主要机构。本文分析弘扬与发展黄河文化的意义,提出图书馆可从加强新媒体宣传、举办公益讲座、改善馆藏环境、完善机制建设4个途径弘扬与发展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兴衰。遏制黄河水患,让黄河安澜是从古至今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为了讲好黄河故事,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文化,我们必须阐明黄河治理文化的精神内涵,明确黄河治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中体现的先进精神,这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群众凝聚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黄河流经中国9省(区),黄河流域有极为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创新和完善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可以推进黄河流域社会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本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优势,并对保护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是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我国正步入“后申报时期”,但依然存在着名录制度与四级体制的层级化分裂;“文”与“野”、“雅”与“俗”的对立;传承人与文化生态的断裂;名录制度不足与制度漏洞并存等问题.需坚持并进一步完善整体性保护体系和原则;打破官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揽,推动全民参与式保护;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数字化保护技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传承和彰显,要求黄河沿线各地区承担起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文化力量。基于此,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文件和政策,重点提到了与时代技术相结合,开展数字化传播的新举措,并就推动黄河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具体思路,为黄河沿线各地区深化黄河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相关部门从数字化角度探寻黄河文化的传播路径具有实际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正>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地带,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对山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本文通过介绍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山西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山西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简述  相似文献   

9.
<正>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成熟发展与应用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相互碰撞形成文物数字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赋能。目前,敦煌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文物重塑、档案扫描等工作已取得海量成果,文物数字化已成为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数字敦煌为例,从创建文化数据库实现遗产永久保存、促进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与再创作、线上线下相互助力、共享遗产数字资源促进相关领域实现学科突破4个方面,分析文物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意义及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发展,积淀了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再加上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凭借政策的支持,开发黄河故道旅游资源已成为文旅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传播黄河文化、实现共同富裕、展现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探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进而推动黄河故道旅游发展,以更好地保护黄河故道生态和弘扬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亚光 《社科纵横》2005,20(1):8-10
国务院两次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甘肃共有 5个城市 ,天水、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进一步深入 ,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武威为例证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甘肃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这四个方面是 :丰富的文化遗产 ;时代的必然要求 ;名城的保护规划 ;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欧阳敏灵 《探求》2012,(1):37-39,45
广佛肇人民文化同源,血脉相承,共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崛起、推进广佛肇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角度,对广佛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申遗、整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和保护的资金投入、遴选广佛肇具有共同特质的非遗项目整体保护和申遗、开发“粤都府”非遗文化长廊整体申遗保护、广佛肇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申遗保护等相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埔古村-古港建筑文化遗产记载了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的对外贸易史,因自身文化价值的影响力使之部分保留至今。对其生存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大拆大建”行为及隐藏其中的各种片面利益关系。加大法制力度、承认私有产权,整治违章乱建房屋、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并赋予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旅游功能,方为名城保护工作的紧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无形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反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于 2 0 0 2年 9月 1 6~ 1 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 :无形文化遗产的含义 ;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紧迫性 ;谁应当在这种保护中采取主动 ;为谁和如何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哪些无形文化遗产应当世代相传 ;对无形文化遗产构成威胁的主要原因 ;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有形与无形发展之间的关系 ;无形文化遗产的某些要素 (如传统医药的使用和某些饮食习惯的消失 )与物资…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省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蕴含着艺术、科学、文化和历史等多样价值,而文物所涵盖的文化数据信息是对古建筑最深层次的探析与理解。数字化技术逐渐融入古建筑保护领域当中并获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技术为古建筑文化资源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手段,通过VR、三维扫描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从而探索数字技术在河南省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价值,促使河南省古建筑为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及传承黄河文化等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三江源经济、文化、交通的相对滞后性,使三江源地区的文化保护事业与文化产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的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都较落后。如何合理、有序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立法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三江源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尤其是玉树地区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进行,如何有效的通过相关的立法和行政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调查三江源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方法,以期提高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的价值认识,从而提高三江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水平,发扬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发展及经济中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日益重视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有关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条文的问题根据和思想逻辑,集中探讨了文化遗产“有形”与“无形”兼具的特点,进而指出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兰州黄河文化是兰州沿黄地区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积淀了兰州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兰州作为典型的黄河之都,形成了包括边关文化、水车文化、铁桥文化、渡口文化等元素多样、内涵丰富的黄河文化。积极探索兰州黄河文化旅游新模式,深掘兰州黄河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和弘扬兰州黄河文化精神,传承兰州文化记忆,也能激发兰州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世龙  吕观盛 《创新》2010,4(6):77-80,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巴渝巫文化的数字化资源保护,对巴渝巫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SWTO研发分析,解决传统巴渝巫文化濒临灭绝和弱化的问题,大大提高对巫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创新发展问题。本文在进行巴渝巫文化的产业生态发展,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考分析。这对其他非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有着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