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进行的交往活动构成一种新型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自由是网络交往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交往自由时间是一种新的自由时间:一方面,彰显出很多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时间不同的新内涵;另一方面,节约劳动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时间的比较研究,求证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圈群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概念,是人的“结群”需求在互联网空间的实现。凭借交往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内部的隐蔽性等,网络圈群受到大众追捧。但同时圈群中具象性思维图式、现实性诉求、碎片化信息以及互动式参与模式等也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困难与挑战。提升网络圈群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需要从加强转码引导、创新叙事方式、优化内容建设、坚持科学灌输等四个方面进行推进,在具象认知中塑造认同、在情感共鸣中坚定认同、在主流引领中深化认同以及在互动交往中巩固认同。  相似文献   

3.
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时代有其特定的信息处理方式,网络时代信息处理方式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虚拟性特征,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民主.分析了网络民主与工业时代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阐述了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困境:一方面是人在赛博空间中新的人生体验和自由拓展,另一方面是人沉迷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意义空虚.指出网络社会必须寻求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完善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实现网络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防范网络的时空延伸而意义萎缩.  相似文献   

4.
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了人们的交往手段,消除了妨碍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因素等,同时也带来诸如人际信任危机、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交往失范等负面影响。为此,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往实践是多极的网络主体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无限量的数字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新型的、高级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因为网络全球一体化、即时化、互动性等特点,使人类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交往实践由主—客单向交往转向主—客—主交互性交往,大大地高扬了人类的主体性,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社会交往的速度和效益空前提高,推动人类真正进入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时代,为实现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个性交往的目标迈出了质的一大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时间和空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从中外哲学传统和中国的神话、巫术和宗教传统中都可以看到,在人们的观念中,空间的地位一直都在时间之上。在析句时,人们对于存现句句首时间词语和空间词语的处理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态度,这三种态度不约而同地反映出人们观念中时空地位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它具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教与学的交互性、教与学的跨时空性、教与学的愉悦性等显著特征.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进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社会关系矩阵法对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特征进行了测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网络技术为BBS电子空间中交往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连接度的最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网络交往方式仍受到日常行为惯例等因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交往空间的最大化与交往范围有限性的矛盾统一。网络交往在体现出主观性、独立性的特点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被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交往形成的网上人际关系,是动态的、欠稳定的、弹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时间与空间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构成性要素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范畴。互联网时代,自然时空日渐社会化,流动时空对地方时空的解构日渐增强,时空分离不断消解传统社会的时空距离。在此基础上,资本和权力对社会时间加速的追求和对社会空间障碍的扫除,使个体最基本、最关键的时空资源从主观意识中剥离出来获得了纯粹客观性,主要体现在挤压个体的自由时空和心理时空,瓦解稳定的社会时空秩序,增加数字交往的人际信任危机,加剧精英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时空剥夺。循此思之,数字化生存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数字化生活中个体的时空权利,维护数字空间的公平正义,重建人际信任的社会基础以及实现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等措施,实现数字化生存中的时空正义。  相似文献   

10.
现行民法的价值体系是由自由、平等和公平组成的。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无国界性)、交互性特征为民法自由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特征使安全和效率成为民法的重要价值目标;网络环境的数字化、技术性特征扩大了现行民法中平等价值的内涵;网络环境对公平价值的影响很小。因此,网络环境民法主要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安全、效率等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时间、空间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信息化革命使人类活动的时空从传统的自然平台进入到数字化平台,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大的活动空间,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交互性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互性教学”网络课程是以交互性学习为指导,打破时空局限,构建一种可以按照个人需要进行的全新模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和热点。以《生物安全》网络课程进行“交互性教学”建设,说明了进行设计建设的原则、具体执行过程、主要内容和优点。表明“交互性教学”网络课程在现代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具有反诗意性,具体表现在网络技术带来的超文本性、交互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中,也表现在网络文学的修辞手段以及欲望化叙事等方面,网络文学的"诗意"更多是一种"后现代诗意"。  相似文献   

15.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时,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机制。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园感的心理机制。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营造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其表现可分为时间是否定空间的因素、空间不能作为时间的归宿、彰显时空的客观性等数种。这种悲剧感因为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建构方式而成为悲剧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将社会性突发事件划分为四类:1.超空间、短时间,2.超空间、超时间,3.超时间、近空间,4.近空间、短时间。以影响群体行为决策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主流信息三个因素为基础,探讨了社会性突发事件爆发时产生时间间隔和空间跨度的实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时空特征提出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它以其开放性、实时交互性和受众主导等独特优势迅速地发展起来,作用于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网络文化缤纷复杂的内容和异域风格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成挑战,是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化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作为社会事象,同自然物一样,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文化的时间内涵分析文化的持续性、间隔性、顺序性与沉积性等文化构成及其表现形式给文化一个新的界定;文化的空间内涵表现为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形态空间与关系空间、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从而进一步阐述文化时空与自然物时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真理"实质上是指共产主义的实现,即人的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最终消解,从而达到人的异化的消除、人的本质的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历史目标。马克思哲学的真理观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和此岸性等三个特征。没有实践性就不可能有真理的现实性和此岸性,实践性是其真理观的基石;离开了现实性和此岸性,实践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马克思哲学真理观的这三个特征之间,彼此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影片的魅力在于他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赋予了具体的、三维的立体空间以时间的向度,从而使其具有了四维性和鲜活性。只是不同的影片表现了转型期中国不同阶段的时空。以时间为线、空间为点,用时间的线穿上空间的点,就可以很明确地梳理出贾樟柯电影的时空线索,凸现出他对转型期中国的关注,对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