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意义的出场和敞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卫卫 《学术交流》2004,46(3):117-122
文化即"人类意义化实践的观念凝结",其核心乃是价值体系,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为价值体系的转换。而作为文化本体外显的符号,又可分为近价值符号和远价值符号。近价值符号必然随着价值体系的变更而改变,远价值符号则可保持相对独立。由于价值体系这一共性的存在,诸文化样态具有一般性和可通约性;而远价值符号的发散和多样,则是文化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2.
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类”形式的体现,具有整合性、功能性、符号性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的艺术包孕着文化的全部基因。因而艺术创造活动在创作动机及创造进程、功能实现、符号建构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受文化的整体制约。而另一方面,艺术又并非纯然出于对文化的顺应,艺术创造在个体差异性、审美超越性、形式独创性等方面显示出对文化模式、价值规范、符号系统的“反弹”效应。从而在对文化的顺应与反叛之间,艺术创造体现了自身广泛的自由品格和极大的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远竹 《探求》2016,(3):21-24
《广州大典》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标志或文化符号,对于广州文化认同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渊源、群众基础、时代气息三个方面。《广州大典》是广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具有开放性和跨文化性等特点,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符号——当代符号性研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符号性在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符号性概念在人类学和文化理论领域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符号性概念同文化概念一样,引来了多种多样的定义和阐释,不同的理论渊源和不同的文化观在符号性研究这个共同的课题上展开了碰撞。  相似文献   

5.
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又最通俗易懂的外显层面。城市靠符号来记忆,城市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濡染城市记忆的窗口。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软实力特征是历史性与当代性、国家性与地方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等的交汇。北京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既应加强已有城市文化符号的维护和传播,更应有意识地新建一些代表北京的世界城市特征的新型城市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6.
吴新慧 《浙江学刊》2012,(5):203-209
基于对上海、杭州等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流动儿童城市文化认同状况进行探讨。流动儿童对不同层面的城市文化特质认同状态存在差异,对易接触、易学习的表层文化特质了解更多,情感上更亲近;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原有的文化习惯,并选择性地接受城市文化,对具有"符号性"、"标志性"的城市文化愿意积极付诸实践;他们并未形成清晰的身份认同,仍具有乡城"我群""他群"之分,城市归属感较弱,其文化体验整合存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与李葆嘉先生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与李葆嘉先生商榷聂志平现代语言学是建立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其整个理论的基石,则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语言学史上,除少数语言学家外,一般都承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最近连续看到李葆嘉先生的两篇文章,认为语言符号不...  相似文献   

8.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社会改造,日本尽管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日本对内存在公民文化身份的认同不清,对外出现国家文化身份的缺失,因此一种文化不安全感充溢着社会。80、9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其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契机,适时推出文化立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既满足本国人们现代精神消费需要,又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的集体建构,而大量出口文化产品,让国际消费者感知日本文化符号、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的国际认同、建构良好的文化形象。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发展特征中文化民族主义起到了内化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9.
胡文涛  林坚 《日本学刊》2011,(1):120-131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社会改造,日本尽管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日本对内存在公民文化身份的认同不清,对外出现国家文化身份的缺失,因此一种文化不安全感充溢着社会。80、9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其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契机,适时推出"文化立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既满足本国人们现代精神消费需要,又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的集体建构,而大量出口文化产品,让国际消费者感知日本文化符号、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的国际认同、建构良好的文化形象。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发展特征中文化民族主义起到了内化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陈柏峰 《社会》2006,26(4):108-127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落中关于“外人”的纠纷的全面考察,发现村落社区中存在着事实上的“外人”,他们受到了村落共同体特定的歧视性待遇,而村民对此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样是合理的。基于这种生活逻辑,在纠纷中,“外人”常常作为一个符号被人为地建构出来,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村落文化中,符号是同力量和可利用的资源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广义论证概念扩大了逻辑家族成员,使之包括现代文化之外其他文化的逻辑,对阿赞得(Azande)人的田野考察报告,以及中国古代逻辑和佛学逻辑的研究成果,从描述的角度为“逻辑相对于文化”这一命题提供事实根据;采用演绎论证作为元方法说明现代文化中的逻辑和其他文化的逻辑在现代文化中的译本具有文化相对性;借助民族志和历史学研究成果说明其他文化的逻辑本身也具有的文化相对性;通过语言博弈和生活形式概念说明作为元方法的演绎论证同样具有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弥沙 《学术交流》2007,(11):170-173
文化的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矛盾性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文化冲突具有空间性、族际性、党派性、性别性和代际性的样式特点。对现时代的文化冲突的分析主要是从世界范围和当代中国两个着眼点进行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面引发和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和当代中国文化冲突的模式和本质内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通过文化交流中的自豪与自卑、语言霸权、国际组织、暴力战争来表现;社会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以区域为界限的国内文化对峙与冲突。  相似文献   

13.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黄河泥埙作为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价值。本文以传播符号学的理论为工具,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解读黄河泥埙的符号构建与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种哲学理论或哲学理解范式的提出或确立应该以具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相对突出的理论旨趣为前提。与此相关,文化哲学是一种透过文化符号形式达到对人的总体性把握,而不仪仪把对文化符号形式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文化哲学运用历史科学研究方法把人视为非连续性和异质性的存在物并加以把握;文化哲学在理论旨趣上是对以文化符号形式为核心的文化模式的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周震豪 《社科纵横》2007,22(6):107-109
语言作为本体要素,语言的社会取径就应当包括人群、工具、对象的社会“同构”,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本体建构。我国社会语言面临着个体与社会通过语言文化形态传统的养育教化或者转型重建,构成了汉语语言信念与意义的丰富内容,鲁迅对现代语言社会现代取径的实践,完成了语言本体的现代转型,以及现代汉语文化符号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6.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0,25(5):169-170
近二十多年来,围绕着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国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象似性的角度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挑战甚至否定。本文在理清任意性和象似性内涵的基础上,就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发表了见解。结论是,任意性和象似性在语言中同时存在,前者存在于符号个体层面,后者存在于符号组合层面(如复合词、派生词、句法结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7.
北京是世界上著名的古都 ,它融汇着中国各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世界多种宗教文化 ,凝聚着中国辉煌的建筑文化艺术 ,体现着古代东方城市完美的文化氛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北京作为古都名城凝聚的宗教文化 :城市与宗教文化 ;宗教符号与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和”的宗教思想对北京文化的影响 ;最后 ,着重研究宗教与北京人文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利蔼德·格尔茨说:“[文化]是指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征性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文化具有三个特征,即符号性、公共性和系统性,而这三个特征恰恰可以和语言进行比较。有的学者甚至把文化当作一  相似文献   

19.
王星 《求是学刊》2007,34(3):65-7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不仅意味着东北地域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还伴随着东北地域文化模式的转型。而东北地域文化模式中的制度性依赖、外来性促进和官本位的三个特质对东北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阻滞效应。理论上认清东北文化模式转型内在机制,加快东北文化体制改革,建构东北地域文化转型的制度推力对于我们制定东北文化战略,选择改造东北地域文化的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萍 《社科纵横》2014,(7):165-168
本文引入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视角和文化阐释理论,结合甘肃地域文化术语翻译中的有关案例,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具有特定的文化情境性。通过借助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情感诉求、文化认同、审美意识等文化符号在该情境话语体系中得到理解和识别。与此同时,这种地方性知识并不是静态实体,具有文化传播、表达自我的内在属性和文化特质。由于不同的地方性知识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方性知识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化持有者"内部的眼界去观察、阐释才能获得对丰富异质因子的有效理解,从而实现不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