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水波  汪勇 《回族研究》2024,(1):125-134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性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已有成果进行量化分析,可从时间、空间、热点层面描绘该主题研究的现实图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跨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明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研究、少数民族艺术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等是该主题研究的前沿热点,但研究主体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有待加强。未来进一步深化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可以从创新优化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内容热点“黏性”、牵引研究视野转向三个方面发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相互关照。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是敖其教授在多年的学术实践、调研实践与生活积累中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成果的集结,大力推进了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新热点,尤其以传统文化视域开展物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研究强宗。敖其教授以"物质文化研究"为主题开展论述,提出"正确认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进而从传统文化视域出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了蒙古族基本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发展轨迹,并提出以"整体性""本真性"对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加以保护、传承、发展。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的综合性书写空白,而且以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为最终目标,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瑛  吴婵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53-154
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原始舞蹈,其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和文化.为了更好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从历史积淀、表演艺术特点、艺术传承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行动模式和发展路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通过探讨广西歌圩协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参与歌圩文化传承的行动模式、特点及局限性,来剖析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行动中的发展模式及实践意义,在治理视角下讨论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其漫长的历史文化史中,舞蹈文化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美感绚烂于我国文化艺术之林.舞蹈文化亦是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载体,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价值、精髓,尤其是在国家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也亟需突破旧习,改革创新.对此,本文在简要阐述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传承观照下高校舞蹈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并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具体的实践对策,以期为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其中,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家庭教育保存和传递民族文化,传播各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教育是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种传统手段.本文试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大和延伸,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满—通古斯语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共同体,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是研究诸民族原生态文化业态的样本;满—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标识,独道的民族文化基因,既浓缩了民族文化精华,又彰显了民族文化精神;既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又显现了民族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满—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需从教育传承、竞技传承、产业传承、媒体传承、民间传承和学术传承等入手,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多样的民族群体,然而由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选择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一定同样作用于该民族的每个成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绩斐然、成果丰厚。本文就这一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互动关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对之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尹杰 《民族论坛》2013,(4X):94-99
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多样的民族群体,然而由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选择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一定同样作用于该民族的每个成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绩斐然、成果丰厚。本文就这一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互动关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对之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贺州地处萌渚岭中段、 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带,这里世居着壮、 汉、 瑶、 苗等族群.这些语言族群长期以来与汉语方言族群毗邻,随着经济、 文化的交往,语言接触互动成为必然.区域族群语言互动的原动力来自彼此的多层次需要,其差异根源在于族群文化内在的认知结构及文化语法.这种差异表征在语言上为语言符号的非对应性,族际互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互动的形式通常有语言互用、 词语互借、 语法互适,不管何种形式,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族群个体或群体认同的基础上.语言的彼此认同互动,有利于语言和族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3.
红水河源自云贵高原,所流经的广大岩溶区域,环境脆弱而敏感.清代前期,随着大量人口迁入这一地区,与当地的壮、彝、布依等民族杂居,从事农业与矿业开发活动,致使这一区域森林面积不断减少,上游地区的红土流失现象加剧,致使河水含沙量急剧增加,这是红水河名称得来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过山瑶是对瑶族的又一称谓(或为别称),它浓缩了瑶族先民千百年来漂洋渡海、翻山越岭、过山吃山的历史进程,形象反映了瑶族历史生活画面的社会学意义.瑶族人民在过山吃山的历程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生存智慧,主要包括:以盘瓠神话为发端,创造盘王文化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借用封建王朝名义,创作《过山榜》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从北往南迁徙,过山吃山种山以实现民族大转移.盘王精神永远激励着瑶族儿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战略是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民族地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必要性和历史、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具有9种模式和3个层次,而风险主要表现在边境安全、跨境犯罪、民族宗教及生态保护等方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和枢纽地区,如何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以往针对岭南地区汉瑶关系影响的研究侧重于中央一地方的视角或批判“古代国家民族政策”.以明朝万历时期的罗旁起义为例,论述了从明初到明中期,两广边界的族群关系经历了从稳定到对立的过程,这既与汉瑶双方突破了各自设置的“边界”紧密关联,也是明中期全国性的流民危机对岭南地区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骆越国雄踞于南越国的西南部.南越国对骆越国的统治是松散的,骆越国有较强的独立性,骆越国是南越国的国中之国.南越国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汉人入乡随俗,鼓励汉越通婚,对越俗革陋鼎新,吸收越人参政,允许越人自治,融洽了民族关系.骆越国在先秦时期呈现明显的骆越文化特征,但在南越国时期,由于汉越文化涵化,汉文化元素增多.  相似文献   

20.
自治州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实践形式,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立法权.随着《立法法》的修改,自治州将获得类似于地级市的地方立法权.当前自治立法权因为内容模糊、权限不明、程序不清等原因导致立法质量不高且立法效率低下,在实施中遇到重重困难;地方立法权则具有内容明确、操作灵活、权限具体等优势,稍有不慎将会影响自治立法权的顺利实施.自治州地方立法权相对于自治立法权是一把双刃剑,有必要厘清自治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本质上的差别,使二者在各自的范围内独立行使互不干扰.另外,还要从总体上规划自治立法权的实施条件,明确上级机关与自治机关的权限,完善自治立法权行使的各项具体制度,使自治州在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同时,促进自治立法权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