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杰  王允武 《民族学刊》2014,5(2):53-61,122-124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权利并未得到实际保障。究其原因,不同利益主体在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存在利益冲突。分析利益冲突与相关权力博弈表现,理清问题成因和解决思路,在认清相关分权机理的基础上,完善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权利相关的顶层制度设计,同时,采取托管式有限自治的模式,是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权利实现的当下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允武  王杰 《民族学刊》2015,6(1):62-70,113-116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上均有着特殊性,带有明显的本土性、民族性和"自治性",也离不开国家的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同样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由"管理"转变为"治理",在社会政策决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自治"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探讨了有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三个重要问题,即:自治法规的报批;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关系;变通、补充规定的定位。着重指出:在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以自治法规的制定权的基础上,改自治法规的报批制为备案制,是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需要;理顺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关系,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均衡发展;取消变通、补充规定这种立法形式,突出和强化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规范化、简约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自治权及其行使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自治权是其核心的内容,对自治权从内容、范围到实施都应由法律明确地加以设定.自治权的确定和行使直接关系到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关系到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和权利的实现,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作了专章的规定,从各方面明确了自治权的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包括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制定权,经济权,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权,治安权等多项内容.在这些自治权中,经济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进行各项建设的物质保障,对其加以界定、予以行使并给予法律保障,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意图通过对民族经济自治权的定义、内容及其行使的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我国民族法理论的完善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陈希 《民族论坛》2009,(5):34-36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的理论基础在于地方自治与民族平等的政治法律理念。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是一项宪法权利,由经济机制自治权、财政税收自治权、金融管理自治权、贸易管理自治权等构成。它在行使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因此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多个环节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治地方的小康问题横亘于中国小康之路.宪法和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变通补充规定等自治法规的特殊立法权,为自治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地方务必加强、完善自治法规的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工作,使其为自治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具体化和法律化,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内,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的特点,以促进发展为目标,自主地选择行使、自主地享有权益和自主地承担责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权力.从权利存在的形态来讲,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自主权可以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8.
1986年末,我国共有140个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1个自治州、104个自治县(旗)。自治地方总人口13927.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6072.23万人,占自治地方总人口的43.6%。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 1986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72.37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扣除自治地方区域变动因素和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8.4%,其中广西、宁夏、新疆都高于全国的9.3%的增长幅度。农业民族自治地方在战胜了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农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1986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3.5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2.7%。其中种  相似文献   

9.
浅谈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力求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的基本内涵、客观基础、法律依据、现存问题及对策入手论述自己学习的体会,同时阐述了国外不同国家对财政自治的具体做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及表现形式,论述了财政自治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财政自治的基本内涵入手,考察了财政自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现形式,同时紧密结合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和政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重点阐述了财政自治在中国的实践及其类型,同时界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权限及范围,论述了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揭示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未来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有相关的规定,该项权利因补偿资源开发给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不利影响、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与民族自治地方对土地的权利之问的冲突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付出的牺牲而设立。该项权利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扩大利益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完善利益补偿制度的实施机制和配套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及其法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及其法律问题戴小明财政自治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自治权,它对推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建设,正确处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自治地方管理体系,转变政府理财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还没有引...  相似文献   

13.
(一)民族的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根据宪法规定,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这是它的一般性。同时,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又根据宪法规定行使自治权,即可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杂散居少数民族?在我国6700多万(1982年统计数)少数民族中,除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的4900多万人口外,其余都统称杂散居少数民族。其中,一种是虽有一定程度的聚居区,但构不成一级自治地方;一种是零散住在汉族地区或民族自治地方的某些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5.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制定自治条例的自治权,但经数十年努力,五大自治区的自治条例至今尚未出台。自治区自治条例遭遇的立法困局,受到政界与学界的关注。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根本原因在于此项自治权设定本身不具可操作性。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由宪法和法律所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只能依法制定实施的办法,而不应也不能各自制定自治条例。在地方立法扩权的背景下,建议按照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制定自治条例的自治权设定,修改为依法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办法,并继续保留其依法制定单行条例的自治权。通过协调行使地方立法权和自治立法权,破解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的困局。  相似文献   

16.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4,5(3):27-32,118-119
我国大陆地区数万公里的陆地边疆的治理绕不开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建制及民族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历经了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决”与“民族自治”混用,再到“民族自治”,最后确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然而,民族区域自治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如“自治权利”有哪些内容,该如何行使等。尽管如此,民族区域自治已确定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边疆治理必须在此框架上开展。我国各边疆地区存在种种差异、发展不平衡,但边疆治理需要统一,应避免差别。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利”的实现不能简化为“机关民族化”及“党员民族化”,毕竟汉族与少数民族是相互依存的。边疆治理需积极地、变通地发展经济,缩小甚至消除差距,化边区为内地,边疆才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下简称“双条例”)是我国民族法制园地乃至整个国家法制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分,研究“双条例”,对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很有意义. 来龙去脉自治地方制定“双条例”问题,有一个颇值得探究的发展演进过程. 195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自治机关可以制定单行法规,但需层报上两级人民政府核准,并层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备案.从我国第一个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法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之始,即授予了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法规的立法权.当然,制定自治条例的权利则是后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1987年我国共有148个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13个自治县(旗)。自治地方总人口1 4246.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252。58万人,占自治地方总人口的43.9%。自治地方总面积611.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7%。1987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完成970.18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扣除自治地方区域变动因素和价格变动因素,比1986年增长10.4%,1981年至1987年平均每年增长9.7%。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请问,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州、自治县的州长、县长,当地自治条例是否可以规定由排在第一位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如甲族乙族自治州(县),可否即由甲族公民担任?读者南丁南丁同志:关于您提出的问题,解答如下: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7条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即是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所指的民族。因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是在一定区域单位内的民族自治,这一特点已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上明确地反映了出来。从目前我国建立起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治区制定的自治法规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自治区制定的自治法规的法律地位问题王培英正确厘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其法律效力等级和范围,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本文主要试就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的关于自治区制定的自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