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巡事略     
张巡(公元708年——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唐玄宗开元末年考中进士。曾先后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河南节度付使、检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等官职。张巡一生的主要功迹是: 蔽遮江淮 功勋卓著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叛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席卷了河北,攻陷了河南的很多州县。中原大地,数百里之中,“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经过叛军铁蹄蹂躏的河南、北等地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相似文献   

2.
南霁云,唐朝魏州顿丘人,排行第八。青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离开家乡出外谋生。在很长的时间里,他给富人撑船摇橹。闲时到附近村庄学习武术,他特别喜欢拉弓射箭。为人耿直,深明大义,通达人情,行侠秉公,因此凡是认识他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尊敬地称呼他“南八”。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蓄谋已久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军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反唐。安禄山起兵后即向内地进军,直捣唐朝的心腹之地国都长安。一路上夺镇占城,斩将害民,糟踏妇女,大肆搜刮掠夺。唐朝的地方官吏听说叛军要  相似文献   

3.
四、盛唐诗盛唐的年限可划为自玄宗先天元年(722年),迄天宝十四载(755年)止,前后共四十二年,约为半个世纪。先天元年即杜甫生、宋之问死的一年。这一年,孟浩然二十四岁,李颀二十三岁,王之涣十八岁,王昌龄十五岁,王维、李白十二岁,高适十一岁,崔颢九岁,岑参未生。天宝十四载是安禄山反叛的那一年,孟浩然、李颀已死,王之涣不可考,王昌龄五十八岁,王维、李白五十五岁,高适五十四岁,崔颢已死,岑参四十岁,杜甫四十四岁。这时期独立的理由除上述原因(玄宗在位年间)外,还与唐人选当  相似文献   

4.
天宝八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继天宝六载为反击吐蕃的掳掠而进行的“麦庄之役”后,又攻陷吐蕃占领的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天宝十二载,再击败吐蕃,“收九曲之旧疆”(九曲在今青海省贵德县东河曲一带)。自此,直至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使吐蕃无力与唐在河西抗衡,比较彻底地解除了吐蕃对唐西部边疆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至德元载六月乙未(十二日)凌晨,唐玄宗自京师延秋门出。“辰时,至咸阳望贤驿置顿”。同书《杨国忠传》也提到“咸阳望贤驿”。但查阅唐史方面的其他典籍,皆与《旧唐书》所记有异。例如,《资治通鑑》卷218云:至德元载六月乙未凌晨,唐玄宗自京师仓惶出幸后,“辰时,至咸阳望贤宫”;胡三省注:“咸阳县,在京城西四十里。望贤宫  相似文献   

6.
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间,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进(契丹人)攻入长安后,叛军的声势空前膨胀起来,兵力所及,向北过了郃州(今陕西富县),往西到达陇山。由于叛军进城后忙于抢掠府库,搜括民财和贪图享受,不思取,却给唐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唐玄宗奔蜀途中,太子李亨北上收军,七月三日在灵武即位。当时,虽文武官员不足三十,但人心思唐,李亨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长安一带  相似文献   

7.
杜甫奔凤翔     
“忧端齐终南,澒洞掇可掇。”这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初冬,杜甫由长安回奉先途中,预感浩劫巨祸即将爆发而发出的深深忧叹。诗人的忧叹是有现实根据的。果然十一月安禄山以十五万人反于范阳,十二月,攻占东都洛阳,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六月九日破唐潼关二十万守军,大兵迫临京都长安城下,唐王朝处在岌岌可危之中。此时,一惯骄奢淫逸的唐玄宗惊魂落魄,仓皇出逃;太子李亨窜至灵武,再至彭原、凤翔,即位改元,是为肃宗,维系着唐王朝游丝般的命运,在这“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晦日寻崔戢李封》)的危亡时代,杜甫  相似文献   

8.
李白乐府诗《胡无人》是否是本事诗,古今论者持说不一,对其系年亦有异.歧说主要是因对诗中“太白入月敌可摧”句的理解所致.“太白入月”之月并非论者所理解的月亮,而为昴宿的月星,“太白入月”实即“太白入昴”的天象.“太白入月”之“敌可摧”的占验,与“太白入昴”之“不利胡王”、“当杀胡王”的占验亦相合.而且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至德元载十一月二十六日,确有“太白入昴”的天象发生.故此诗很可能是寓有时事的本事诗.再结合此天象发生的时间、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前后心境的三次转变、此诗所流露的心态,可系此诗于李白初入幕府时期,即至德元载十二月下半月到次年正月之间.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八年春二月……三月壬午 ,祠高庙 ,遂有事十一陵。……夏四月癸酉 ,车驾还宫。…… (戊 ) [甲 ]申 ,幸河内。”《校勘记》云 :“据殿本《考证》改。按 :是年夏四月庚申朔 ,下文云‘戊子至自河内’ ,明此‘戊申’乃‘甲申’之误。”余按 :“夏四月庚申朔” ,三月无“壬午” ,“壬午”当在二月。《后汉纪·光武皇帝纪》 :“春二月……壬午 ,上幸长安 ,祠园陵” ,是也。《后汉书·光武帝纪》 :“二十六年 [春 ]正月 ,诏有司增百官奉。”李贤注引《续汉志》曰 :“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 ,秩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  相似文献   

10.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踏上金陵古道,来从宣城漫游桃花潭(今安徽泾县境内),时作《赠汪伦》一诗;因汪伦是“农民”,更为当今论李者所珍重,多撰文列说称颂李白的“平民性”。“今考南宋杨齐贤旧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清王琦注本有录唐汝询曰:“(汪)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袒之,情因超俗矣”。均言“村人”,其确切  相似文献   

11.
杜诗考索     
杜诗考索丘良任《九日曲江》是入蜀后诗杜甫《九日曲江》诗,仇兆鳌于题下注云:“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杜诗镜铨》、《读杜心解》均编在天宝十二载。时杜甫在长安。诗云:“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  相似文献   

12.
嘉祐四年(1059)十月至嘉祐五年(1060)二月,三苏父子沿岷江、长江舟行南下至江陵,然后再陆行北上至京,他们曾把途中所作诗文编为《南行集》,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嘉祐元年(1056)十一月至治平元年(1065)正月,苏轼担任凤翔签判期间,苏辙留在京城开封侍父,兄弟二人诗赋往还,唱和甚多,这也  相似文献   

13.
“火历”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预测六月甲戌朔将发生日食,祝史请准备“救日”仪式。执政季平子反对道:“止也!唯正月朔,匿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太史解释说:您所谓的正月,亦“在此月也,日过分(按指春分)而未至(按指夏至)”;您所谓的正月朔,也是“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均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这段对话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历法的大问题:正月,何以也在周六月或夏四月?或者说,周六月或夏四月,何以也可称为正月?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成都,是西南首屈一指的重镇,一直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武德元年在成都设立益州总管府。三年更置为益州道行台,以秦王李世民领行台尚书令。九年六月,废行台,置大都督府。唐代全国只有五个大都督府,益州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个。贞观元年全国分为十道以后,开元七年设置剑南道节度使时,成都为节度使的治所。至德元年玄宗逃奔成都,次年升成都为府,称南京。同时,又分剑南为东西川节度,成都是西川节度使所在地。  相似文献   

15.
一、《宋书·顺帝纪》载:"十一月壬子,立故武昌太守刘琨息颁为南丰县王。癸亥,临澧矦刘晃谋反,晃及党与皆伏诛。甲子,改封南阳王翙为随郡王,改随阳郡。"(《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98页)按:《宋书·宗室传》载:"义庆弟义融,永初元年,封桂阳县侯,食邑千户。凡王子为侯者,食邑皆千户。义融历侍中,左卫将军,太子中庶  相似文献   

16.
卷八《玄宗本纪上》:"(开元十二年)冬十一月庚申,幸东都。至华阴,上制岳庙文,勒之于石,立于祠南之道周。戊寅,至自东都。"(187页)按:"自"字当衍。是月了巴朔,庆申为初四,玄宗始从京师往洛阳。至二十二日戊寅,其间仅十九天,而当时国家又并无非常之事,玄宗不应如此匆遽,又自东都回到长安。据史料所载,皇帝出巡东都或从东都还京,其单程凡需二十日左右。如们日唐书·高宗本纪》载:"(咸亨)二年春正月乙巳(初七),幸东都。......甲子(二十六日),至东都。"此行正二十天。又:"(上元三年闰三月)庚寅(二十二日),车驾…  相似文献   

17.
赵银芳 《船山学刊》2010,(2):112-115
关于刘长卿的事迹,大都认为《新唐书·艺文志》中贬谪一次的记载有失偏颇,学界以史实及刘诗为依据考证出刘长卿曾两次被贬官:至德三年(758)正月摄海盐县令,不久因事系狱,随后被贬南巴;大历十一年秋,被贬为睦州司马。贬谪给刘长卿带来巨大伤害和痛苦,共耗费其约16年的光阴。刘长卿的贬谪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专制制度的决定作用,传统儒家文化的浸润,盛中唐之交官场黑暗、文人不受重视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8.
唐朝三省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前后期曾发生较大变化.从班序上看:唐初至大历二年(767年),尚书省第一,门书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大历二年(767年)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从实际权力方面来看:唐初至永淳二年(683年),尚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永淳二年(683年)至开元初年,尚书省第一,中书省第二,门下省第三;唐开元初年至至德二栽(757年),中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尚书省第三;唐至德二载(757年)至唐顺宗朝,中书、门下二省并列第一,尚书省第二;唐宪宗朝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三省地位的这种升降变化,主要是唐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皇权的需要,也与君权和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明代重刻唐《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认为:景云元年(710)始任河西节度使的是凉州都督司马逸客,非贺拔延嗣;司马逸客活跃于武周和唐中宗时期,曾参与702年征讨突厥默啜和710年唐朝对后突厥汗国的军事行动;任河西节度使期间,其通过主持修缮凉州大云寺,获取赤水军等军镇的支持,以达到对地方社会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茶经》成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陆羽的《茶经》成书于何年,学界一般认为在公元756——780年之间,跨度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未免笼统。考《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因此,弄清“浙西(浙江西道)”的设置时间和区域,当能有助解决成书时间。据新《辞海》载“浙江西道,唐乾元元年(758)置”,《中国历史大事年记》中唐乾元元年十二月条下有“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之记。当时的浙西道管辖那几个州呢?《旧唐书》三十八卷有具体记载“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