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郑洲 《民族学刊》2023,14(1):75-86, 148
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推进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既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基本着力点,也是落实民族工作“重在基层”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郑家庄典型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系统建构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相结合、相融通,见微知著,研究和探讨多民族社区治理的普遍规律,在共同体叙事中探寻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内在机理与框架体系。郑家庄通过系统推进“居住互嵌、组织互嵌、经济互嵌、文化互嵌与心理互嵌”,探索建构民族互嵌式社区生活共同体、组织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为多民族社区实现“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提供了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移民社区为切入点,基于多维向度下各族移民互嵌的社会生活实践,尝试打通“互嵌式社区”到“互嵌式社会”研究的理论进路,理清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内部共同性与整体性生成的内在逻辑,探讨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与移民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移民共同体如何团结成为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移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领会又对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构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获得对“民族互嵌”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宏大进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在民族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龚永辉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一文,系统地揭示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集体根据中国的民族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充实民族理论政策,最终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形成的曲折历程.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客观要求,杨鹍飞所撰《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一文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相关的概念及其涵义、分类进行了阐述和框厘,进而提出了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及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进行评估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谭林 《民族学刊》2022,13(7):68-76, 145
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突显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国家治理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治理,民族互嵌型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应以民主型自治社区、互助型爱心社区、体验型幸福社区、和谐型平安社区、健康型美丽社区等五维内涵为指向,并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五维建设成效。根据五维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不足之处展开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民族互嵌社区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具体民族互嵌社区的个案研究,从而为民族互嵌社区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在查巴奇民族互嵌社区的形成的三个阶段中,鄂温克人经历了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大转型。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政府和个人层面都要积极主动做到文化自觉,在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民族互嵌社区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式迎接现代化带来的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地理、习俗等诸多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在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区域与区域之间呈现局部性特征。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推进,民族“互嵌”格局建设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优化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身是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互鉴的产物,其刻写着不同民族地区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的“互嵌”状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促成“共同富裕”的空间互嵌作用、具有培育“民族相牵”的区域文化整合作用、具有“连枝同气”的心理凝聚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的路径在于:完善民族互嵌的制度界面,奠定公共性建设的“物质基础”;累积民族互嵌的能量场,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搜寻民族文化体系的“共通性”,培育公共性思维。  相似文献   

7.
经过40年的发展,宁夏移民区已初步建立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这是构建型和内生型民族互嵌路径双向互动的结果。研究发现,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深融联动作用下,构建型与内生型民族互嵌路径在双向互动格局中发生了“主次易位”,实现了由“构建为主、内生为辅”到“内生为主、构建为辅”的转型。民族互嵌在空间、经济、社会等显性领域实现了由被动依赖到主动联结、由官方推动到民间自发、由物质利益关联到心理情感相通的转变与提升,国家在场是推动这一转型的内在逻辑起点,形成了国家力量推动移民跨民族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生计资本积累和共同意识凝聚,帮助各族移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挖掘共同利益与共享价值,激活移民内生力量“向下要力”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立路向。扶贫工作队嵌入和国家文化行政力的介入提升了各族移民主动互嵌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民族互嵌的内生力量不断积累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和持久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多民族互嵌情况为研究对象,按移民安置房+农村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城市商品房四种模式进行分析,从文化互嵌、心理互嵌、经济互嵌等视角观察社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认同,探寻多民族社区的嵌入深度、广度。文章建议在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学习力度,鼓励族际通婚,为多民族互嵌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互信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黄蔓雯  蒋明 《民族学刊》2021,12(12):71-80, 131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多民族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社区内部张力扩大,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多民族融合表面化、社区共同体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论文结合社会系统论、社区治理论的相关原理,厘清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提出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想。通过差异化选址、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影响居民公共服务幸福感的社区融合、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医疗、社区教育五个维度及指标体系,为有效评价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全国各地经实践得出大量成功经验。但由于地理、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没有微观层面关于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本文以贵州阿妹戚托小镇为案例,分析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村落)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炼这一类型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普遍模式,以期为其他社区(村落)提供参考。阿妹戚托小镇是贵州省第一个实现整乡搬迁的易地扶贫社区,又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同时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这三重属性几乎能包含所有社区(村落)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和实践逻辑: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政治基础;二是转变救济式扶贫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物质条件;三是坚持实现空间互嵌到情感互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