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国际素有苏联政府的"第二外交部"之称,其使华人员往往担负国际援助亚洲尤其是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和政府在华寻求革命新盟友的双重使命。廖仲恺与路博及马林的交往,有助于对苏俄革命情况及其对华政策的了解,也对其"联俄"思想的形成和在行动上推动孙中山实施"联俄"政策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有不少外国人士支持和援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些甚至直接参加了中国革命,宫崎寅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宫崎寅藏,号滔天,日本九州熊本县人。他很早就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并同孙中山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孙中山对宫崎寅藏曾有很高的评价,认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化发展"是贯穿孙中山一生的理想与信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孙中山即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正式提出这一主张。《实业计划》的英文书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译作"中国国际化发展"或"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可能更为合适。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细密、科学并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全国工业、交通规划,不如说是孙中山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宏观设想。《实业计划》是近代以来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提出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中国的战略。然而,这一理想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并未能够实现,这是因为他在晚年面临着极其错综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希望向英美寻求资金支持,以和平、渐进、开放的方式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却屡遭挫折。面对困境,他外争主权、内争政权,选择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力争完成国家统一。孙中山逝世后,"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国人对《实业计划》的解读亦常常忽略其国际化发展的理念。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思想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黄埔军校建校过程中,时任国民党政治顾问的鲍罗廷为军校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从建议孙中山筹建军校,到军校的建制、人员的配备、苏联军事顾问作用的发挥,以及苏联军事物资援助、军校政治制度的创设等等,都或多或少与鲍罗廷有关。  相似文献   

5.
1926年冯玉祥对苏联的访问是一个尚未被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与苏联的实用主义合作遇到了挫折是冯访苏的重要因素。冯此行有学习苏联革命理论、红军经验的意图,但主要是寻求进一步援助。苏联方面很重视这一访问,力图从多方面影响他。对冯要求的援助,苏联仅原则上同意。在思想上,冯有所进步但有限,其扩张个人权势和救国救民双重目标的思想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实用主义合作态度没有根本改变,这是他后来反动的重要原因。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勃勃生机留给他的美好印象及所受教育的影响是长远的,这也是冯后来逐渐觉醒,最终走向新民主主义中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孙向宇 《北方论丛》2016,(3):103-107
德国以闪电战突袭苏联,改变了原有的欧洲政治格局,美英两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意图与苏合作,援助苏联。1941年7月末,正在英国访问的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突然”转道,以罗斯福总统特使身份访苏。霍普金斯的访苏之行加深了美英与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促成了美英苏三国的战时合作,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霍普金斯访苏是战时美国对苏政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初期中央苏区财税工作的整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央苏区建政初期财税工作的混乱状态中央苏区位于赣南闽西,是土地革命时期开辟最早、规模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它在1927年秋收起义的基础上开始建军建政,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前,可以称之为苏区建政的初期阶段。这时苏区的财税工作还处于摸索之中。在武装斗争为主的形势下,如何开展苏区的财税工作,以保证苏维埃运动的深入与持久,不但广大群众极为陌生,就是当时各级政府一般也“忽视财政工作,收支没有预算,税收制度没有建立,各处乱打土豪,贪污浪费,会计糊涂”。在“左”倾冒险主义思潮影响下,军政人员筹款时擅自征敛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至今已六十周年了。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合作。经过两党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首先是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孙中山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家,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他整整奋斗了四十年。在斗争中,他长时期以来都是效法西欧北美,但在晚年却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怎样解释孙中山这一重大转变?在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十周年,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今天,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一切真正尊敬孙中山,关心中国革命事业的人,具有显然的教益。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政纲中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思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大致经历了反满—独立—平等的嬗变。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既具有对当时反满革命的直接鼓动作用,也体现在此后历次反对外来殖民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国际平等地位的斗争中。就其当代价值和影响来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强调整体性原则,以谋求国家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和平性、开放性特点,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长远目标,努力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等内容,无论是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改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还是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在他从事武装斗争的业绩中,始终把广东作为根据地。孙中山开辟、经营广东根据地的过程,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理解孙中山的战略思想及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张磊著《孙中山论》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中山论》近三十万字,收入作者1957年以来陆续发表的论文和新作十二篇,大致分成三组,内容涉及孙中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及其思想的主要方面。《孙中山论》各自成篇,而又汇集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研究体系。它倾注了作者三十年来研究孙中山的心血,记录了作者研究孙中山的坚韧跋涉的足迹。  相似文献   

12.
马庆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男,汉族1940年12月生于广东潮阳1959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从事图书资料。编辑工作25年1989年5月调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与李联海合著历史文学《一代天骄——孙中山传记》(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孙中山和他的亲友》(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担任《孙中山辞典》、(广东人民版社1994年版)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宋庆龄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特约编辑(总编纂)发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不断地依靠共产国际(实际上主要是从苏联)定期提供的经费援助开展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建立起南方根据地、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定期获得经费的情况虽然就此改变,但中共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不定期地向共产国际提出申请、进而获得相应的财政援助的情况,却一直延续到共产国际解散之后.来自共产国际的这种财政援助,无疑对中共自身的发展与成长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 宋庆龄同志是二十世纪世界上伟大的女战士之一,她的一生是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的伟大光荣的一生。宋庆龄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满怀爱国热情,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亲密战友和革命伴侣,她全力支持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和广东地方军阀的斗争,热情欢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磋商合作及与列宁所派特使的会谈中,她做了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她坚决拥护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  相似文献   

16.
经验表明,建政不仅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容易出错.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正式打开了建政的时间窗口.但建政过程并非顺风顺水,事遂人愿,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层出不穷.高层对这些事件的认知与处置稍有不当或不及时,就可能延误建政,甚至前功尽弃.在诸多意外事件中,以地方性事件最为常见与频发.中共中央是如何知晓、判断、处置地方性事件的?对地方性事件的处置对其后的建政方略及全国性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何种影响?对逐步形塑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模式有无影响?凡此,都需要回到历史语境,将中共建政史的研究视角由上层转向地方.考察中共进入战略追击时期解放军接管南京时发生的地方性事件,可管窥地方性事件之处置与全国建政的大棋局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孙中山晚年民族主义的“苏俄转向”的解释,学界一直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已经解密的档案的分析,认为这一转向乃是孙中山在寻求国家统一过程中,与国内各政治、军事的实力角逐的结果,也是选择在华国际的势力,尤其是在与苏俄的物质援助及意识形态输入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孙中山对政治的纯技术化对待的产物。这一转向,预示着近代中国由传统的道德政治向现代的技术政治的转型,它将中国带入欧美霸权与苏俄霸权两极对抗的世界权力结构之中。孙中山晚年的民族主义在为中国奠定统一基础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苏俄国际战略的牺牲品,民族主义与利害关系的亲缘由此得以充分体现,它所遗留的政治后果还有待进一步清理。  相似文献   

18.
刘曼容 《学术研究》2001,(10):125-126
张磊的新著《孙中山评传》 ,于 2 0 0 0年 11月由广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集 4 0余年研究之精华的又一部力作。读后《孙中山评传》 ,深感作者对孙中山的研究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不断地向新的高度伸展。作者在《孙中山评传》一书中 ,运用新视角评述孙中山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论点。下面仅从孙中山的历史定位、孙中山的文化取向、孙中山的普遍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粗略介绍。(一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而且是中国近代化前驱。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对于孙中山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定位是 :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建设中,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地阐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他一方面强调经济建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另一方面又主张向外国学习,积极发展对外交往,争取外部援助。学习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东的孙中山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的孙中山研究概况黄彦广东的孙中山研究活动向来相当活跃,历史上即曾有过不少的影响,如今更成为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诚然,孙中山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他作为一代伟人是属于全中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但广东是孙中山的故乡,广东人以及长期在广东工作的外省人,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