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上说,彪炳史册的辛亥革命是以清末辛亥年一举成功的武昌起义命名的,因为后者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这场起义不是孙中山和同盟会直接领导的,而是在所谓“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引爆并取得胜利的,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视武昌起义为“总理第十四次起义”的国民党史家,还是新中国的一代史学工作者,人们除了对被誉为“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湖北新军工程营代表熊秉坤谈论得较多外,对发动和组织湖北新军革命士兵的有关领导者的研究显得很不重视。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的武昌起义在开风气之先的内陆省份湖北发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政改革措施不当所导致的财政危机,即在短期内将过多的财力投到编练新军上面,同时又道德化地快速禁烟,使地方财政失去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导致湖北财政陷入严重危机.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依靠湖北地方政府财力支撑的湖北新军军费投入的削减则助长了新军士兵的不满,促成了武昌起义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直隶省发动的最大一次武装行动,它震动了京津;影响到全国。 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兵谏失败后,二十镇第七十九标第一营管带(营长)王金铭和第二营管带施从云,仍领兵驻扎在滦州。1911年12月下旬,王金铭与施从云商议后,便到秦皇岛附近的海阳镇,同驻扎在那里的第八十标第三营管带冯玉祥秘密联络。俩人彻夜长谈,决定等业已起义的烟台革命军一到秦皇岛,滦州和海阳两  相似文献   

4.
辛亥武昌起义首先发难于何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无定论。一说是城内工八营,一说是城外坛角辎重兵十一营,前者在史学界较为流行。本人同意后一种说法,现根据躬与其事的首义老人的回忆为主要依据,试作考辨。一、“工八营首义说”不足信回忆说是工八营首义发难的,是三部分人:一是工八营党人,一是城内其它党人(三十标,三十一标,测绘学堂)。一是城外南湖炮八标、三十二标党人。这三方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军变异之成因探析仲华“练军筹饷”是晚清政府意图挽回颓势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军事方面的努力,希望通过编练新军来支撑摇摇欲坠的统治。在编练新军过程中清政府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结果却是武昌起义湖北新军揭竿而起、权臣背叛北洋重兵反戈相逼,清政...  相似文献   

6.
武昌为首义之区,一地发难,全国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名垂青史,湖北革命党人的首义之举自然功在全国各地之冠。然而远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当时也有一部分湖北籍革命党人为响应武昌起义而发动了伊犁起义,并取得了胜利。这一起义因新疆地僻人稀,加上时代久远,革命者的事迹现在鲜为人知。1901年(光绪27年),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缓和人民日益不满的情绪,西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东侧,阅马场北端,紧靠蛇山南麓,矗立着一座富有革命意义的红色楼房,这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建立的湖北革命军政府旧址(见封二图片)。武昌起义是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影响下,于一九一一年(农历辛亥年)十月十日,在古老的中国爆发的一个震惊世界的大事件。这天晚上,湖北新翌中的革命党人,在经过长期组织发动与筹划的基础上,在风云突变的紧急关头,猝然在武昌发动起义。一夜之间,就击溃了妄图顽抗的清军。  相似文献   

8.
吴禄贞(1880年——1911年)湖北云梦人。早年留学日本,追随革命,对孙中山“尤倾倒备至”。1900年,自立军起义,吴禄贞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参加起义的筹备和领导工作。起义失败后返日本,继续求学。学成归国后,制定“以改换新军头脑为成事之根本”的革命方针,在湖北新军中“鼓吹革命,不遗余力”,为湖北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禄贞因此在湖北革命党人中享有崇高的威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曾打算拥戴吴禄贞为军政府都督,并派人与之联系,只是由于远水解不了近渴,才将黎元洪推举上台。总之,辛亥革命前,从吴禄贞开始其政治生涯之初,就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1903年“拒俄运动”之后,更成为革命的骨干分子之一,积极地从事革命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他长期匿身于清  相似文献   

9.
辛亥武昌起义后,万分震恐的清廷派遣陆海军主力前往镇压,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巡洋舰队和长江水师驶抵武汉江面,配合南下清方北洋新军对民军作战。经湖北军政府及都督黎元洪的争取,舰队内革命人士及张怿伯、黄钟瑛、汤芗铭等官佐的活动,加之萨镇冰对清廷冷淡,并不阻止反正活动,海军于11月初反清易帜,协助民军对清军作战。海军反正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竺柏松同志在《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发表了《关于武昌起义的领导问题》一文(以下简称“竺文”),对武昌起义酝酿时期、爆发时期和起义胜利后三个时期的领导问题,分别做了分析和论述。对前两个时期的看法,笔者是赞同的;但对竺文中关于武昌起义胜利后的领导问题,我认为有必要作如下商榷。竺文说:“武昌起义胜利后,是指10月11日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成立湖北军政府后  相似文献   

11.
邓江祁 《云梦学刊》2012,33(6):35-39
1904年华兴会筹划的长沙起义虽然因事泄流产而未及发动,但它却提出了明确、完整的反清武装起义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为革命党人积累了经验,为以后的起义创造了条件,为辛亥武昌起义的发动和成功准备了一批骨干,为推翻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辛亥甘军攻陕战争述略杨思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各地次第响应。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建立了陕西革命军政府.当时,盘踞在甘肃的封建反动势力,在长庚、升允等人的领导下,组织数万回汉甘军东进攻陕.此次战争从1911年11月21日长...  相似文献   

13.
吴禄贞(1880—1911),字缓卿,湖北云梦人。十七岁入湖北武备学堂,十八岁赴日本留学入士官学校骑兵科,二十岁时结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加入兴中会,中间曾回国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又赴日继续学业。一九○二年毕业归国,任武昌普通学堂教习,积极宣传革命。一九○三年十一月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发起组织华兴会。一九○四年后打入清军内部,历任清军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并曾去西北考察。后任帮办延吉边冬到东北,曾与日本侵略者交涉“间岛”问题。不为日屈,立场坚定,遏制了日本吞并延边地区的野心,升副都统,并被派往德、法两国阅操。回国后任新军第六镇统制。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为谋划在北方组织武装响应赴滦州约张绍曾,蓝天蔚等举兵反清,又去石家庄与山西革命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是一场早产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形势的迅速到来是革命党人始料末及的。由于革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没有充分到足以引导革命走向最后胜利,因此武昌起义后政治、军事等形势的发展便逐渐同革命离心,辛亥议和也由此成为当时客观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5.
<正>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特别是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地区传播拜上帝会,对宣传和组织群众,准备起义,起了重大作用。但具体领导金田团营起义的人是杨秀清,而不是洪秀全。本文拟就杨秀清领导团营起义的功绩,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据记载,甘王庙事件后不久,洪秀全经贵县遄返广东,冯云山、卢六被捕进桂平县监狱,卢六死在牢中,在拜上帝会内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后,杨秀清、萧朝贵等才应时而起,成为紫荆山拜上帝会的实际领导人。在冯云山被捕八十天后,即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初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和各省区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中,除了依靠袁世凯督编的北洋新军外,还依靠了一支重新整编的反动军队——巡防队。巡防队的建立是清政府最后一次军事制度改革,是仿照西方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建立新式陆军的副产品。在以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虽然对新军有所研究,但对巡防队却很少涉及。实际上,不论从巡防队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反革命作用,还是从西方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在中国普及方面的地位来讲,都有必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禄贞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本文就他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略作讨论. 武昌起义时,吴禄贞早已离鄂北上.从现象上看,吴禄贞似与武昌起义毫无联系,其实不然.吴是武汉地区民主革命思想的最早传播者,他在1899年日本留学期间,“受孙先生启导之处极多”,毅然加入兴中会,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革命党人.1902年春,他完成学业回到武汉,开始向青年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灌输民族反抗观念,“当时各军队各学校受其感应者、翕  相似文献   

18.
张皓 《学术研究》2003,(5):75-83
同盟会和湖北集团之争 ,即向心力和离心力之争 ,起源于起义地点之分歧。湖北集团认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并不是同盟会领导之功 ,不但竭力以首义资格争夺中央政权 ,而且同南京对抗 ,导致共进会与同盟会、湖北军政府与临时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名存实亡。这一切固然是双方之间深刻矛盾所致 ,但实际上亦是晚清时期地方对中央日益严重并继续发展的离心力所致。  相似文献   

19.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军费开支激增。清政府虽采取了乞借外债、筹借内债、开办捐例、滥发铜币与纸币、停办“不急之政”、克扣京官廉俸等“开源”与“节流”诸科措施,但其财政仍很快地崩溃了。1911年底,清...  相似文献   

20.
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任贵祥吴北战辛亥革命期间,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多次武装起义中,属黄花岗起义最悲壮、最感人,影响也最大。海外华侨在这次起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称颂。一、华侨与黄花岗起义的酝酿和准备黄花岗起义的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