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席宇  宋学清 《学术探索》2023,(5):150-156
文学宏大叙事从出现伊始就表现出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要求作家在占有大量文学材料的基础上,以中国经验与宏大叙事结构去讲述中国故事,保证文学历史叙事的真实性。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宏大的历史召唤文学的宏大叙事,而宏大叙事的世纪回归又积极推动了“新乡土史诗”的文学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既是新时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也是“伟大的中国小说”的自觉追求。宏大叙事能够历史地审视中国乡村的现代转型,预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前景,承担起讲述中国乡村大故事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对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以来中国史诗学作“史”的观照时,除了应有“史识”的眼光之外,以正确的价值立场审视翻译和介绍国外史诗及其相关理论与方法在中国史诗学术史上的作用,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对国外史诗及其理论的介绍、引进和借鉴,就没有中国史诗学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表述看上去似乎是一种简单的方程式的因果关系,却未必能够对中国史诗学做出全面而准确的阐释.不过站在国际史诗学的立场上考量,这一表述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向志柱 《云梦学刊》2005,26(2):98-100
“长篇小说史论三部曲”从长篇小说的创作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和围绕史诗性立论,从总体上抓住了长篇小说思想艺术的本质特征。提出了许多关于史诗性长篇小说理论的命题。采用了“传统史诗”和“现代史诗”这两个概念,抛弃了史诗的外在形式,抓住了史诗的内在精神。将史诗由长篇小说的价值评判转换成了文体规范。不仅具有史论价值,而且对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史诗对长篇小说的评价,主要着眼于文学的认识价值,容易助长长篇小说大而全的创作风气,史诗评价也不应该是长篇小说的惟一追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诸多学者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方话语不加反省的盲从,也应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5.
王璐 《天府新论》2006,3(6):136-138
现代史诗指的是近代、现代、当代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叙事作品,主要指长篇小说。现代史诗的识别标准,仍然来源于古典史诗,现代史诗与古典史诗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现代史诗特征是:选用重大的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题材,规模宏大;塑造完整的杰出的人物形象,于个性中寄寓民族性和人类性;对历史和现实作宏观的、本质的透视;真实与奇妙的结合,情节跌宕起伏。“史诗”作品不仅是“史家绝唱”,还应是“无韵‘离骚’”。一些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史”与“诗”结合的和谐度不够,有的“史”压过了“诗”,有的诗性强于史性,完全“达标”的史诗性或史诗型长篇小说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6.
古典史诗具有"口诵史诗"与"舞蹈史诗"两种形态。"口诵史诗"集中出现在西周初年,具有吟诵性、教训性及叙事性特征;而舞蹈史诗则从周初的"大武乐章"一直延伸到唐代,并与宗庙祭仪紧密结合,具有表演性、戏剧性和诗乐舞综合性的特征,是古代雅乐的重要组成,是天地、祖先祭仪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舞蹈史诗具有与口诵史诗不同的表现力,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史诗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7.
“满—通古斯语族史诗”这一提法基于“东北亚史诗带”与“满—通古斯语族史诗群”,但所涉族群基于严谨的语言学划分,仅指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埃文基人及那乃人的叙事传统。其中满族“窝车库乌勒本”、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早被学界所知,而鄂温克族史诗从名到实都需重新界定,埃文基人和那乃人史诗的相关研究状况也需做介绍。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古罗马文学起源于对古希腊经典的翻译与改写,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本文选取史诗这一体裁,从诗格、神名以及“糅合法”三个方面对古罗马文学“经典化”之路进行描述,剖析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阐述其“经典化”之由.研究表明,在古罗马文学逐渐成为“经典”的道路上,翻译子系统与文学母系统、古罗马文学系统与古希腊文学系统以及文学系统与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它的发展与演进.  相似文献   

10.
陪都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生活的全面书写,以战争史诗与生活史诗的双重小说建构达到了现代史诗的中国高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战时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证《左传》文本形式的史诗性。《左传》文本在内视线索、选材和结构中心点上达到了史诗所要求的整一。《左传》记录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全部叙事的最终思维指向是“天人合德”的历史观。四类题材都从不同角度反映“礼崩乐坏”的现实,向着“天人合德”的主题辐辏凝聚,呈现比较严密的主题构思。《左传》蕴含了中华民族后世文化的基本因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元”精神的第一次形象记录和阐释,称得上是一部史诗性作品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审美现代性一方面反抗现代性的暴力,同时也对现代性的伤痛经验进行弥合和修复.而在普遍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中国提供了现代性实践和反思现代性的不同经验,从“五四”对“现代性”的全面引进到80年代的“现代化”成为全民意识形态,中国自身的现代转换和中国知识者对现代的反省,贯穿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80年代中期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化寻根”那种既内在于“现代性”又“反现代性”的文学书写,再次显示了“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美学困境.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4.
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在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继承并发展了蒙古族古老的文学传统,把蒙古族英雄史诗推向了一个发展成熟的阶段。在这部史诗中,对于诸位英雄特别是主人公洪古尔形象的刻划,从内容到表现手法可概括为三个“神”字,即神祗般的英雄,神话般的环境、神妙的艺术之笔。由此《江格尔》塑造出了一个在蒙古族各类史诗中优秀、杰出的英雄形象———洪古尔  相似文献   

15.
柳青的<创业史>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由于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宏大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而都被视为史诗性作品.然而,如果以史诗性作品的标准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则不难看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要比<创业史>更为宽广和深厚,因而,史诗品格也就更为鲜明和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极左观念的束缚,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往往不是从丰富的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历史视野来观察、描写生活,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度的历史真实与丰富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藏族当代汉藏双语小说为中心,对藏族作家如何运用格萨尔史诗元素展开论述。藏族当代作家对民间格萨尔史诗元素的运用继承了史诗口头传统的程式与主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态,也表达了地方化的民间美学特征。同时,因作者不同的审美旨趣,格萨尔史诗元素为藏族当代小说构筑了独特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8.
一、北方英雄史诗带随着外国文艺理论的传入,史诗(EPIC)这一概念逐渐被我国学者所认同和接受。在国外,史诗(EPIC)一词,并无严格的概念含义。它常指描写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作为文学术语,它既包括书面作品,也包括口头作品。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运用史诗把他们大量歌颂英雄丰功伟绩的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学者们常常把史诗与出现于英雄时代的有关英雄的口承诗歌等同起来。在我国,“史诗”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称谓。维吾尔人民称“史诗”为“达斯坦”(DASTAN叙事诗之意);柯尔克孜人民称之为“交毛克”(J…  相似文献   

19.
吕君芳 《学术月刊》2012,(6):112-1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族小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除被广泛探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外,它的审美构建,即家族叙事独特的艺术阐发模式也颇值得研究。总体说来,新时期的家族小说从人性、史诗、传奇这三个维度对家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独到而又深刻的艺术阐发。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开掘和探求,透视了时代、民族和生命的历史走向;通过一个个家族的兴衰演变,表现了整个时代、社会、国家之发展演进的风云变幻,形成了具有史诗性的宏大叙事模式;通过对家族中的传奇人生和深宅大院所构成的独特传奇世界的描写,既迎合了大众对于传统奇观的窥探欲望,又表现出对于家族的情感依恋。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著名理论家梅列金斯基在他的<英雄史诗的起源>一书中,从人类学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综合考察世界英雄史诗现象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史诗从原始到经典"的结论,认为"国家建立"是古典英雄史诗和经典英雄史诗的分水岭;主张从源头分析史诗的成因,提出神话概念共同存在于古代神话和童话中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我国的相关研究重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