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产业链延长,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产品供应更加丰富。但是,农业产业链仍面临农业研发能力不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灾害风险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低和农产品进口高度集中等诸多风险挑战,农业产业链韧性不足。为保障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加强农业强国建设,亟须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未来,应借鉴国际上注重农业生产多样化、农业风险管理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以“大食物观”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加强农业风险管控,拓宽食物来源和丰富供给品类,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增强价值链,优化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布局,倡导健康的膳食消费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  相似文献   

2.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目标在充满不可逆、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新形势下更为紧迫。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在战略目标上体现为数量可得、质量可靠、品种多样和底线保障四个方面。同时,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安全既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传统风险,又面临农业技术应用风险、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等新型风险,而且风险叠加易形成系统风险。为此,亟待构建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国际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保障我国长久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在具体政策措施上,需要通过提升粮食竞争力、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优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和构建“节粮减损”机制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完善仓储、物流和应急等设施以及划分突发事件等级并制定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强  周丽 《中州学刊》2023,(3):43-51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强国的战略内涵,明确其本质特征、国情特色、国际通识、建设目标、基本前提及战略主线。为确保农业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进,要找准突破口,着重从激活“四化同步”蕴含的外部动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的内源性动力、双层经营体制的弹性和韧性及高水平开放注入的发展动力四个层面入手,挖掘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从战略布局上看,农业强国战略应与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双碳”转型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谋划,一并推进;从政策选择上看,要强化规划引领保障,夯实人才基础支撑,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协同推进释放政策合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迈进。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和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实现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融合贯穿“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部门的协同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产业融合是路径,建设农业强国是目标,应充分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应加强政府和市场的融合,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5.
筑牢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大食物观下中国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正在向更大口径的食物安全概念扩展,但当前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态势的现状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2035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的预测,可发现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并以此来指导农业发展和食物供给体系建设。大食物观以跳出传统的“向耕地要食物”的观点、拓宽食物来源为最主要内涵,是顺应由粮食安全概念向食物安全概念扩展的重要理论创新。以大食物观推进中国的粮食安全建设,需要抓好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政策保障,推进国土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陈进华 《学术界》2022,(7):5-14
统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视域和战略路径。“统筹”作为破解全球风险时代“发展与安全”的一个枢纽性战略原则,深藏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内在互为联动的治理意蕴。“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理使命旨在重塑“发展—安全”一体化特质,有效管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期滋生或突发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之间的危机张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作为统筹治理的两大价值维度,深度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战略的强国目标,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执政初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  相似文献   

7.
吴业苗 《社会科学》2023,(9):137-151
韧性乡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社会基础。乡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面,韧性乡村以韧性农业为经济基础,以韧性农村或村庄社区为重要载体,以韧性农民为核心要素。没有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乡村就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市场交易风险和城镇化发展压力。中国乡村不乏韧性,传统乡村的风俗、人情等地方性资源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的系列乡村建设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乡村韧性。然而,城镇化发展在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却增加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不确定性。尽管乡村的“公共性”和“包容性”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乡村韧性,使其“弱而不衰,脆而不碎”,但它们的作用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明显式微。为了破解乡村发展体制僵化,阻断乡村资源被超额提取,也为了消弭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国家相继推行“放权—少取—多予—赋能”等政策举措建构韧性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将建设韧性乡村作为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体系大体可分为技术功能认知和国家建设方略两大层面,前者深入揭示了互联网的强国功能,包括互联互通、同构共生及驱动引领三个维度;后者则系统建构了网络强国的实践路径,涵盖网络安全建设、核心技术建设、网络主权建设、网络法治建设、网络舆论建设及网络文化建设六个维度。习近平将“网络”与“强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网络强国系统论述,既是对信息化时代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也是面向未来,对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谋划,在理论革新、安全保障、国家治理、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全球治理等层面均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阮成武  郑梦娜 《江淮论坛》2023,(5):5-12+193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纳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宏观政策构境,形成聚力强国兴起和民族复兴的政策联动机制。这既是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自身发展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关系演进的历史必然,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具言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科教兴国为战略指针和发展动力,实现教育体系的系统进化与功能优化耦合平衡;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指向和支撑保障,实现教育体系的外延与内涵互嵌互构;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归旨和路径导引,实现教育体系的需求链与生产链、供给链衔接转化。三个维度相互联结、互为助力,共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大国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外来风险,粮食进口渠道受人掣肘、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及韧性不足导致我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难度增大。同时,国际粮价频繁大幅波动对国内粮价的传导效应不容小觑,国际粮食治理机制失序且我国话语权较弱,粮食“武器化”趋势导致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为保障粮食安全,世界上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法治建设,将粮食安全法治体系建设作为立足点,靶向发力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并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的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可作为我国粮食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有益参考。立足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当明确我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战略定位,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在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尽快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托搭建国家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在国际战略层面,应当多措并举稳定粮食安全进口,实施海外农业投资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法律服务“跟出去”。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2.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特殊的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要有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中国特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通过发挥组织动员作用打造农业强国产业体系,发挥制度牵引作用确保农业强国建设方向,发挥文化建设作用丰富农业强国文化内涵等。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动力低下、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文化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提升共同富裕带动效果、强化文化功能建设,加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物质保障力、主体支撑力、价值驱动力和文化影响力,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厘清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难题,可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廓清理论和现实前提。“做大蛋糕”的问题即社会生产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制约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掣肘。新旧动能转换阻力大、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待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缓慢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三大突出难题。现阶段,突破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社会生产发展难题,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对症下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践路径包括:一是努力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防止动能转换新风险;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精准供给;四是加强创新型强国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创新理论和“情景—主体—策略—制度”分析框架,探讨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情境和改革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设施农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但标准化建设滞后、现代化程度低,“小散乱”问题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偏重生产技术方面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相关资源的整合集成较少;设施农业核心技术较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与隐患。集成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既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达成政府多个涉农政策目标的有效途径。加快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综合集成供给,制定完善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和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5.
现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呈现出类型单一化到多元化、时段碎片化到叠加化、地域分散化到连片化、处置应急化到常态化的新特征,造成传统的专项治理策略和地域协同策略失灵,并引发农业安全的新挑战。如何协调农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生态和经济效益、正常和特殊保障、国内和国际责任,降低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贸易和国内市场流通风险,成为多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群发期,维护农业安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群发风险,新农业安全观的构建需要从整体性战略延伸到多中心战略,打造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农产品供应生态圈;从乡村单极化模式延伸到城乡结合模式,在中心城镇推广设施农业和无土栽培等集约型的农业种养模式;从政府组织主导延伸到由政府主导并动员社会组织与市场力量共同参与,在农业生产环节构建起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平台和农业生产服务信息平台,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着力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中心,培育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使其成为疫情隔离期农产品供应保障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普惠金融”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手段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分为探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创新性发展三个阶段。可以从生成逻辑、运行机制、驱动因素和创新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普惠金融理论框架。目前,我国普惠金融政策持续发力,普惠金融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供给规模不断增长,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普惠金融重点在农村和小微企业。但也面临着普惠金融概念“混沌”导致实践偏误、城乡“三大鸿沟”导致发展不均衡、金融机构“成本—风险”约束导致供给不足、数字化潜在风险导致监管风险升级等挑战。为此,要做好普惠金融概念界定,优化农村科技、金融与教育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供给意愿,完善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大食物观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体体现为更为健康、更具选择性和可持续性的食物生产观和消费观。农食系统向民生内容全面转型的供给理路,贯穿于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观的嬗变过程。一方面,饮食结构的调整践行了由主粮向大食物观转变的理念,健康中国行动回应了民众对大食物观的营养诉求,可持续的食物供给理念为大食物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筑牢粮食与食品安全体系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大食物观的时代价值,昭示着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契合了农业经济与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落实大食物观的实践方案必须恪守农业保障、科技支撑与市场深化的三维合作,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保障系统,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因此,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以科技赋能大农业,实施科技强农,发展智慧农业,推动食品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食物消费数据系统,实现供需信息对接,营造高效的市场运作环境,搭建便利的食品流通体系,促进市场健康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18.
基于能力视角的产业链安全内涵、关键维度和治理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链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现有研究存在泛化产业链安全概念、忽略产业链安全结构性特征等问题,由此得出的产业链安全政策效能较低。产业链安全问题的本质在于产业链研发、制造、管理等方面能力受到侵蚀,据此将产业链安全分为能力缺失型产业链安全、能力破坏型产业链安全和能力响应型产业链安全,针对因产业链分工导致的能力锁定、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及进入不经济导致的产业链安全问题,应实施“梯度培育战略”;因产业转移或技术路线等非市场因素造成的产业链安全问题,应实施“防御战略”;因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滞后引发的产业链安全问题,应实施“重构战略”。当前中国产业链安全具有多类型产业链安全交织共存的复杂特征,关键核心技术为代表的能力缺失型产业链安全问题主导,产业转移和技术路线颠覆造成的能力破坏型产业链安全风险增强,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引发的能力响应型产业链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对此,应从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母工厂模式以及重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强化具体政策供给。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美英韩文化强国建设就呈现了各自特色。如果说超级大国之美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可称为“市场主导模式”,那么老牌帝国之英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或是“社会参与模式”,新兴强国之韩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可谓“政府引导模式”。中国可镜鉴其有益之处,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0.
农业强国的测度指标、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强国是个相对概念,考察一个国家是否为农业强国需要借助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本文借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工业竞争力绩效评价思路,考虑到农业的特性以及国别数据的易得性和权威性,提出了由生产和出口能力、产业结构升级、对全球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维度的六个指标构成的农业竞争力绩效(CAP)测度指标,然后使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库2002—2020年的数据,对全球85个主要农业国家的农业竞争力绩效进行排名,并将2020年排名第1—15和第16—30的国家分别归为农业强国、准农业强国,进而分析了农业强国和准农业强国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中国凭借对全球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于2019年首次成为准农业强国,并在2020年将全球排名提升至第23。不过,要进一步跻身农业强国,中国需要继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非农部门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弥补其在生产和出口能力、产业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与农业强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