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66位境外中国学者的质性研究,作者探讨了其流动中的时间维度,从“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生命历程时间(性)”以及“情境性时间(性)”三个向度剖析他们在跨境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实践自身学术流动历程。研究发现,世界学术流动格局、移民和人才政策等具有历史与制度性时间(性)的向度;学者个体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表现出生命历程时间(性)的特征;而学者经历的“偶然机会”与“情感事件”则具备情境性时间(性)的特点。这三个时间维度相互交织并深刻影响和塑造着境外中国学者的流动策略、轨迹和体验。由此,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学术移民研究中的过度浪漫化倾向,从时间维度揭示了个体在全球移民体系日渐暂时化、学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工作合同逐步短期化的背景下流动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与挑战。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推动移民研究的“时间转向”,从理论层面促进移民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从全球北方到全球南方的学术流动格局日渐浮现和增强。在此背景下,深入细致地考察来华外国学者的置家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跨境语境下的置家(home-making)过程远非顺遂,而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制度政策(如签证、工作合同等)、物质实体与技术(如城市设施等)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因素的阻碍和限制。的确,各种类型的移民基础设施深刻影响着来华外国学者的职业发展、家庭与个人生活、社会关系网络而推动或阻碍其置家实践。与此同时,个体也在能动地调试和改造自身的基础设施环境,以优化其置家体验和流动轨迹。将移民基础设施视角同置家概念相链接,在学术流动语境下探究来华外国学者个体置家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基础设施力量以及所生成的持续变化的流动体验,有助于推动移民研究的“基础设施转向”,拓展和丰富其作为分析框架的力度与厚度,并能进一步挖掘在跨境移民体系日趋短期化和环流化背景下家与流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证了陈寅恪、熊十力、海耶克、伽达默尔等中外学术大师的例子,考察和揭示了“体验”在人文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在意识层面激发心灵震颤、内化为一种“生命形式”;在潜意识层面引发视界融合;体验使人文学术研究个人化与心灵化、并具有将普遍性与特殊性贯通的特征。文章并阐发了“体验”在学者的人格培养、知识积累、思维训练、造就通才、选择学术课题等方面的特有意义。作者回顾分析了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体验的原因及其弊端,并就如何使学者能从体验出发进行学术研究提出了三方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学者相比,我国经济学者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关注比较少,虽然国际上女性主义经济学近年来已成为经济学界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劳动参与和就业,职业流动与性别隔离,性别收入和工资差异,无酬照料劳动、时间利用及其对女性福利的影响,人力资本、健康与教育,以及公共政策六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社会性别问题的经济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学者相比,我国经济学者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关注比较少,虽然国际上女性主义经济学近年来已成为经济学界最活跃、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劳动参与和就业,职业流动与性别隔离,性别收入和工资差异,无酬照料劳动、时间利用及其对女性福利的影响,人力资本、健康与教育,以及公共政策六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社会性别问题的经济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女性移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移民女性化成为新的移民趋势.女性移民的动机不仅是婚姻和家庭关系所致,而且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她们的职业种类大多位于低层.她们身在国外,却不能被赋予与移入国公民同样的保护.女性移民具有双重影响.她们对母国的经济发展和家人的生活改善作出了贡献,却面临着挑战,显示出其脆弱性,处于基于性别的暴力和剥削的危险之中.在移民研究中,应充分考虑社会性别的因素,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赋予女性移民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亟须正本清源,进行价值重估,其不仅是与女性解放的社会历程和文学实践相契合的历史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性别文化印记。女性文学研究中的“‘性别压抑’说”与西方身份政治思维有关,在身份政治愈来愈向激进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愈发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性文学研究学科,以及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渡到"性别诗学",可谓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索的重点与取得的业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其严重的不足.这首先表现在部分学者在对西方理论嫁接上的生吞活剥.其次,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再次,研究对象的偏嗜与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单一化.放眼未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许多条路可走,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将相对封闭、狭窄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拓宽为相对开放、广阔的性别诗学,或者称为"性别批评",将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朱文斌  刘世琴 《学术月刊》2020,(10):141-148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新移民文学的研究成果数以千计。为更好地梳理中国大陆关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我们以每十年为一段,将新移民文学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勾勒出中国大陆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结合中国大陆新移民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还对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进行考察,归纳和总结了当前新移民文学研究的特点、不足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情欲”和“礼教”是明清社会生活的两个面相,也是塑造明清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两个关键要素。美国女性史家高彦颐(Dorothy Ko)与曼素恩(Susan L. Mann)的明清社会性别史研究基于这两大范畴,讲述了明清妇女的生命故事。高彦颐侧重描绘女性在参与和带动“情欲”风潮时所流露的文化主张,曼素恩更注重考察女性在礼教系统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此二者的研究也体现出美国妇女史界在“社会性别转向”(gender turn)以后的学术动向。有别于早期的激进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保守主义的回潮,女性史家不再反复强调妇女在父权制下遭受压迫的情状,而是把考察的重点转向他处,思考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性别框架下凸显女性在历史中的中心角色。  相似文献   

11.
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下,家庭是女性日常生活的核心。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农村女性大量流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更多从户籍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个体理性选择等方面去解释原因。在这个解释路径中,相对缺失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从社区、家庭和个体三个层面具体探问:社会性别机制如何制约和影响女性农民工流动,反之,女性农民工的流动对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又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解释女性农民流动原因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尹保云 《学术界》2003,(1):159-164
对于发展现代学术而言 ,学者们的“职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职业精神”和“业余精神”相对照 ,它不仅要求学者“以学术为业” ,还要求学者以学术探索为“天职” ,倾注全部精力与热情去追求学术造诣 ,这就是作为一个学者的“职业精神” ;在一个国家 ,只有当大多数学者具备这样的精神时 ,它才可能有现代学术的进步。然而 ,渗透在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却是与此相反的“业余精神”。它构成中国学术的“非理性气质”的一部分 ,严重阻碍着中国学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文人学士的“业余精神”早已引起许多西方学者的注意。李约瑟、斯威夫特、列文森等…  相似文献   

13.
李艳春 《学术探索》2013,(10):121-125
劳动力移民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是不同的经历过程.本文分析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移民的特点,为迁移过程进行性别方面的理解.分析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地域性歧视、职业高度同质化、收入回报率低、暂时性与过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姜春云 《兰州学刊》2024,(2):149-160
“母职惩罚”现象不仅存在婴幼儿照料事件发生的当期,还存在于母亲的后期职业发展过程。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生命历程视角,分析婴幼儿照料经历对母亲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婴幼儿照料经历对母亲后期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发生的可能路径在于早期照料经历使得职业中断可能性提升,同时这种负向影响表现出随着婴幼儿照料活动发生时长的推移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照料婴幼儿对母亲后期收入的负向效应并未呈现世代差异性,但是表现出部分区域差异性。文章验证了从生命历程视角理解婴幼儿照料对母亲收入的重要意义,指出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应贯穿女性的整个生命历程,从而有助于释放母亲群体充分就业的性别红利效应和潜在的再生育潜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能脱离中国的话语和实践,且必须对中国现实和中国道路做出理论上的审视与观照。通过回向“中国现实”,思考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体验结构,把握“思想中的时代”;通过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对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及其文化连续性做出阐释,把握“思想中的自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真意。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种学术追求、价值追求,顺着中国人的生命、生活和中华文化的特质、价值,生成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努力创造当代中国自己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情之礼化:农民闲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闲暇不仅是一种时间状态,而且是一种生活心态。文章从农民的闲暇体验出发,立足乡村社会基础,考察闲暇秩序的生成机制。农民的闲暇体验兼有情感和伦理属性,作为一种能动性的文化实践,闲暇体验镶嵌于“时间消费—社会交往—仪式互动”的闲暇生活结构之中,并依托家庭动力和村庄脉络实现“情之礼化”,构造了富有公共性的闲暇秩序与平和的心态秩序。伴随着农村熟人社会变迁,闲暇体验日益碎片化和空洞化,农民的情感体验逐渐退回到主体精神世界,“情之礼化”机制的断裂导致村庄心态秩序失衡。通过面向闲暇体验的文化治理实现家庭伦理与村庄情理的均衡,是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制下的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面临养家糊口和照料家庭的双重压力,她们不得不牺牲个人时间以兼顾工作与家庭,易陷入时间贫困。文章采用解释性混合研究方法,基于2020年CFPS数据,测算三类时间贫困指标并分析影响因素;深入访谈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探寻其对于时间贫困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的时间贫困是社会结构和群体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市场的不公平待遇、无酬工作的“隐形”和家庭内部的角色固化、个人主体意识的缺失使其更易陷入时间贫困。由此提出规范有酬工作时长、实施发展型家庭支持政策、完善兜底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模拟政策改变后的积极影响,以期改善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的时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厚达700多页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下简称《演变》)不能说是王光明学术历程的总结之作,但绝对是他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颠峰体验。在重述中国现代诗歌的百年历程、在辨析“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本体要求”三者互动关系的诗性言说之中,王光明尝试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诗”的诗歌本体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化迁移并定居城市已然成为乡-城人口流动的新趋势.本文基于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开展经验研究,评估家庭融入指数.研究发现移民家庭主要面临家庭结构失衡、家庭经济分化加剧、家庭福利政策缺失、家庭服务薄弱四大基本问题.同时,依托专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开展行动研究,构建新型的“移民家庭服务提供模式”.在上述经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证据为本”的政策研究,从家庭能力建设、家庭资本建设、家庭就业促进、家庭社会福利政策四个方面,构建“乡-城移民家庭融入政策体系”.研究旨在促进家庭政策与现有一般性社会政策体系的融合,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社会基础,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增进移民家庭的社会福祉,化解社会隔离与家庭分离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研究中 ,对“钗黛”形象及其价值的探讨已很多 ,但从历史、文化视角总结“钗黛”型知识女性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者还不多见。黛玉追求精神唯美与宝钗强烈自我价值欲的历史承传性及“钗黛合一”价值追求的悲剧性 ,揭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自我历程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