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西方后学语境下的必然结果.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通过文学文本的创作表达了觉醒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以及在当代美国社会更多的对文化身份的寻求.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发出了曾经被主流文化所压制的声音.正是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产生才使新近的美国文学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和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是美国黑人文学和犹太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不但跻身美国文学的主流,还获得诺贝尔奖使美国文学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两人的创作都表现出强烈的族裔特性,同时又显示出超越种族的倾向。贝娄作品中族裔特性是隐性的,他将犹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意识、流浪史程、受难精神等消解为文学的潜在媒质,以隐喻的方式和艺术化的手法加以呈现;莫里森作品中的族裔特性是显性的,直接表现在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或者特定民族历史上。贝娄超越的是包括文本特征在内的广义的犹太性,而莫里森超越的是黑人族裔文化建构和身份意识范畴内狭义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美国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及美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一些有关少数族裔的报告 ,通过对当代美国少数族裔人口在增长速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地区分布、城乡分布、年龄结构、家庭与婚姻和人口流动性等方面特征 ,以及教育、职业、收入和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比较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上看 ,美国少数族裔的社会经济状况差过人口主体非西裔白人 ;而各少数族裔之间及内部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本身也存在巨大差异 ;少数族裔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及主流社会种族歧视的普遍存在 ,是导致一系列涉及少数族裔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初期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对于少数族裔政治及社会现状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学性,随着华裔文学发展的成熟与研究的深入,批评话语开始转向其文学性的诉求,与国外研究发展相比,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作者认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与族裔性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一部分,缺乏"华裔性"的文学文本,不能够算作真正的华裔文学,而缺乏文学性的华裔文本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只有族裔性与文学性结合完美的作品才能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我们的研究应从族裔性与文学性融合的角度出发,揭示作品所蕴含的复杂内涵,彰显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有关西斯内罗斯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数量最为可观,研究重心由最初的成长主题到后来的双重边缘化问题,族裔与女性身份是探讨重点。进入21世纪后,评论界开始把目光聚焦于西斯内罗斯的新作,研究的蓬勃势头逐渐扩展到中国。她们将族裔经验播撒进主流社会话语,为重构包容的空间秩序开辟了道路,也为在后现代研究族裔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生安锋 《学术月刊》2022,(4):155-163
后殖民主义思潮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风靡全球学界,对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殖民主义由于关注第三世界的当代文化境遇和“后殖民余续”、质疑多文化多种族社会中对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的压制、呼吁社会正义和多元共生共存,直至今日,很多国内外学者还在不断地思索或反思其为文学与文化批评所带来的新颖视角和独特见解,仍是学界不少学者所青睐的理论武器。在笔者看来,后殖民诗学至少可以包括四个维度:流亡诗学,少数族裔理论,混杂性和世界主义。在当下的“后理论时代”,后殖民诗学需要做出反思和调整:既要重新关注文学性,又要继续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也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和语境性。  相似文献   

7.
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征的特征就是观念系统的再现、对身份的表现、或建构一种有误的再现。这样一种表现或建构显然与意识形态和权力密切相关,同时也与隐含在表现这些形象的话语形式密切相关。少数族裔的书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现存表征系统的颠覆,以更为贴近自身历史真实的再现覆盖原有表征系统对该族裔的叙述。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书写的历史均是与这种表征系统的调停、纠正、对抗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9.
西语裔美国文学分支众多,书写题材多样,近年来成就卓著,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综合考察各个分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文学传统和现实观照之间的协商是当今西语裔美国文学的总体态势。身份构建、文化适应等传统文学主题与当下的移民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相结合,使得文学书写更具时代性。21世纪西语裔美国文学更加着力于“族裔性”和“美国特性”之间的关系,“美国经历”和“美国身份”是书写的核心,凸显出该文学分支对于充实“美国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的代表力作,二者都在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以记忆重述过去、重构历史。然而,由于记忆的社会框架相异,两部小说在记忆书写中具有叙述记忆的体裁、存储记忆的媒介和传播记忆的载体等方面的形式差异,进而体现作为记忆媒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各族裔作家正是通过策略地书写个体和族裔相异的记忆,解构美国整一的、同质的主流历史话语,表达族裔群体不同的、多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我们看到,所谓的"寻根文学"根本不只是发生于八十年代短暂的文学思潮,而是持续近二十多年的泛文化寻根思潮,而其中被忽略了的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寻根,尤其值得关注.少数族裔寻根文学与汉族寻根文学在延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思想内容、语言特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差异.但两者则共同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文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的特定语境与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后"学这一崭新的理论流派也应运而生,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正顺应了这一后学理论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更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通过解读黄玉雪在《华女阿五》中对“模范少数民族”和文化主动认同策略的演绎,表明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为赢得生存发展空间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的尝试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香港少数族裔的政治参与,焦点放在七百多万香港居民中6.4%非华裔人士,尤其是当中比较弱势的南亚裔族群和外籍家务工人。少数族裔在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时代早期。跟随英国人来到香港的南亚裔人士,他们当中有部分精英被吸纳进港英政府的政治体制中。然而,那是一种以种族和阶级作为隔离的分化政策,并没有真正达到种族平等或是促进政治代表性。香港回归以来,虽然议会开放直接选举提供了另一个政治参与的途径,但是南亚族裔港人对参与选举、议会政治也欠积极。参照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这跟他们社经地位处于社会低层、心理取向以及社会联系性等因素有关。而菲律宾和印尼籍的少数族裔劳工在香港的选举中没有参选或投票权,主要是透过相关利益团体所组织的社会行动来争取劳工权益。  相似文献   

15.
族裔性的追寻与消解: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政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文化身份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对赵建秀、徐宗雄等华裔美国男作家和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等华裔女性作家的族裔认同和文化书写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和辨析。揭示出作家们族裔、文化身份的追寻或消解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立场的政治,是性别政治与文化政治的纠结;提出在世界依然存在诸多不平等的当下,华裔美国文学应该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争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张圆  喻涛 《兰州学刊》2013,(7):201-203
美国肯定性行动推行近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兴起、兴盛、式微、再度兴起"四个阶段,但无论哪个阶段,肯定性行动在消除歧视造成的社会不平等,促进少数族群与主流社会的交流与融合,增强美国社会的整体性和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在未来的美国社会,肯定性行动将不再局限于以种族作为设定优待对象的唯一标准,更可能倾向于多样化发展,继续实现其促进社会平等、繁荣多元文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史"或历史被扭曲的窘境,他们在美国艰苦奋斗,勉力生存的族裔经验,往往消弭在美国WASP主流的宏大历史话语之中.以赵健秀、徐忠雄、汤亭亭、谭恩美等为首的华裔美国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勾沉、展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长期被消音的历史,通过铭刻先人们在美国奋斗的轨迹,建构出华裔美国人的"另类"历史,以此颠覆、匡正和改写美国历史.他们笔下的历史再现既是其个人、族裔身份确认的必须,更是少数族裔"逆写帝国"、反抗美国"内部殖民"的一种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成长问题是美国文学一直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描述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小说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对二战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和概述,揭示出各族裔成长小说在主题上的差异与共性。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成长问题是美国文学一直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描述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小说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对二战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和概述,揭示出各族裔成长小说在主题上的差异与共性。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8):98-102
文化的杂糅与共生是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杂糅投射到文学上,则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文本特征与文学叙述风格。就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华语文学创作而言,则体现出西方性、本土性和中国性的文化杂糅向度,呈现出多元文化文学叙事的美学图景。尤其是其原乡叙事,在文化杂糅的视域下,更方显它的绰约多姿以及隐藏于创作者背后的身份焦虑、文化认同、族裔离散等深层次的题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