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44年创刊于上海的《文潮》是1956年问世于香港的《文艺新潮》的前身,二者之间延续的“从上海到香港”,绝非单纯的现代主义或城市文学传统,而是“跨越1949”的现代文学传统.为“挽回这中国文化逐渐低落的厄运”而创办的《文潮》可以归于上海沦陷时期的左翼文学,而此时的中国左翼文学,其思想倾向是中国左翼文学史中最为开放的,又看重时代潮流中艺术质量的提升.此潮流中的《文潮》的文学取向是“综合”的:“左翼”和“现代”的交汇,文学的本位立场和社会使命感的互补,对大众文学的自觉驾驭和文学消费社会的有效应对.“采摘禁果”的《文艺新潮》自觉选择了现代主义,这既是对“抹杀、压抑和消灭异己的文学艺术和思想”而导致的“社会的功利和肤浅”的反抗,也是战后中国大陆南北诗坛走出1930年代“京海”对峙,合力开展“新诗现代化”以“重建中国文学”努力的延续,其对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把握更为深化,在这种深化中其现代主义的取向也就更加开阔、恰当,而追求和对追求的反省同时展开的立场、态度更是《文艺新潮》,也是1950年代香港现代文学运动最有价值的成熟.从《文潮》到《文艺新潮》的延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流动性叙述:从上海到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正是在这种流散中得以保存、发展,而文学史叙述本身也需要在流动中才得以展示其内在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一也许,未来的中国文学史提到1994年会描上独具风采的一笔。别的不说,单就以若干刊物为阵地亮出的色彩缤纷的大学旗号就足以令人赏心悦目的了。如《北京文学》的“新体验小说”.《钟山》、《文艺争鸣》的“新状态文学”,《上海文学》的“文化关怀小说”.《上海文学》、《佛山文艺》的“新市民小说”,《花城》的“新小说”.《特区文学》的“新都市文学”,等等。这些旗号所指不同.内涵各异,展现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但是面临文学的生存竞争所表现出的抗争性拼搏,则不能不说是它们的根本一致性,不论它们本身是否坦诚认同。八十年代中…  相似文献   

3.
巴人——王任叔,在“孤岛”时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作家,他的大量杂文犹如一把把锐利的匕首,刺向侵略者、汉奸和形形色色的邪恶;他的文学论文和论著,则兼有透彻说理和深入浅出的特色,因而吸引和影响了大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在团结和培育新的文艺战士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孤岛”时期巴人的文学论著共出了三种:《文艺短论》,一九三九年由上海珠林书店出版;《论鲁迅的杂文》,一九四○年由上海远东书店出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战流亡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等生活面貌,也改变人的精神,改变文学的进程,创造新的文学机遇和流向。如果说第二次大战曾经造就了一种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流亡文学潮流,那么,中国抗日流亡文学无疑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章。从难忘的九·一八开始,随着日本侵略军铁蹄所到,中国一批又一批作家被迫离开故土,他们从东北到北平,从北平到上海,又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又分散到西安、重庆、桂林,又从桂林到广州、香港乃至东南亚地区,如此形成了现代中国从未有过的、五大规模的流亡文学潮流,形成了中国一次文化大交融和大转换,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是显现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社会,但其意蕴内涵却在文艺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桃花源”题材的图像创作推动了“桃花源”意蕴的演绎与发展,这种创作以《桃花源记(并诗)》中“桃花源”文学原型为核心,立足语言与图像符号在表现中的互通与交叉,通过对文学原型“出位”元素的表现,将源文本中的文学场景、文学场域以及文学意象置换于图像世界,创造了图像世界的“桃花源”,“桃花源”形态与意蕴在不同主体、相异符号的置换性创作中得到不断衍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秦林芳 《河北学刊》2003,23(4):141-145
浅草 -沉钟社顺应着文学多向度革新发展的要求 ,在文艺思想体系的建构中表现出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鲜明的二元倾向。这种二元文学观的形成首先受制于其特定的文化思想和特有的文化心理 ,但也与他们广泛接受中外文学的影响有关。将它置入时代要求和文学传统构成的语境中观照、考察 ,这种二元文学观呈现出双重意义 :其中 ,前者强烈地反映了反封建的时代要求 ,猛烈地冲击了“文以载道”的陈腐传统 ;而后者则积极地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文学消闲传统以及“瞒”和“骗”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王元化,1920年生,湖北江陵人。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党。解放前曾任北平国立铁道学院讲师,主编《联合晚报》副刊《夕拾》、《展望》、《地下文萃》等。解放后先后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四人帮”粉碎后平反昭雪,曾任国务院学部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及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其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锺陵 《学术研究》2002,6(12):109-114
“文学民间源头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理论,它的一条直接的形成路径来自于京剧的雅化及新文化人士对京剧雅化的批判。瞿秋白将阶级剥削理论运用到中国戏曲史的分析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鲁迅对雅俗关系的阐述则相对深刻和全面,他反对的是文艺的士大夫化。然而在阶级观念日益膨胀的时代,简单的占有论被当成了文艺雅俗关系的全面理解,最终在文艺大众化、民族化思潮的推动下,形成了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正统和主流的文学史观。“民间文学源头论”不仅将文学形式的产生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对雅俗两类文学的关系作了线性的、狭隘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闲适”一直是作为新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获得其自身的发展,而“闲适”文学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散文”这种文类,因为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哲理与小品散文的“体性”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也就是说,正是“闲适”散文促使创作主体的人生态度、审美观念与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闲适”散文作家往往崇尚老庄式的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人文精神,主张超政治、超时代、近人生的文艺观。发端于“五四”以后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正是对清闲安适公开的文学追求,是对…  相似文献   

10.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反映和体现着文艺家的哲学、美学思想。茅盾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年,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联系文艺发展史及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文艺与生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多方面的建树。早在一九二○年,他就提出了“应该晓得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哲理?……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的唯物的辩证的文艺思想,指出这便是“现在文学家的责任”。也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文艺史观的引导下,茅盾的作品才放射着时代的光辉,呈现出里程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后期李健吾的诗论,一方面受正在崛起的“人民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向大众美学靠拢的积极姿态;另一方面延续着他一贯的生命诗学理想,并与北平沈从文、朱光潜所代表的战后“京派复兴”构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其编辑、批评实践,不但对战后诗坛格局——尤其是“九叶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为我们认识20世纪40年代后期文学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后期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文艺现象,在美学及文艺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文学作为一定经济和政治的能动反映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辩证把握。一方面他批判了文艺超阶级、超时代的“人性论”、“文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政治倾向性及群众性等方面阐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机械论、庸俗社会学观点,对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反作用于一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对意识形态所反映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内涵——中国革命和中国文艺具体实际的正确理解,对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中介环节的重视,以及对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的把握等方面,又阐述了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辩证内涵。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左翼文学领导人对梁实秋、胡秋原、苏汉、林语堂等人所掀起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批判中,鲁迅的揭露和批判之所以最为有力,在揭露和批判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的阐释也最为精辟,一是因为鲁迅后期文艺观有着不同于“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较高、较全面的逻辑起点,这就是有着以美感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报刊逐步取代版籍成为文学传播的主流媒体;报刊成为文学传播者沙龙活动的中心;报刊是文学组织、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阵地;报刊参与并影响了中国文艺发生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日据后期出现的台湾新文学,同祖国大陆,以及当时世界上其他被压迫、被殖民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并无差异,既属于20年代以后,国际上崛起的反帝反殖新兴文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故在台湾新文学中,不仅有对殖民当局统治意识形态的抵制,还有对民族身份的坚守,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或公开或隐蔽地消解、颠覆、破坏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各种“统合”措施和“同化”政策。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以杨逵为代表的“台湾左翼文学”。虽然杨逵使用殖民者的语言创作,却仍然完整保留了强烈的“中国意识”及“台湾属性”,  相似文献   

15.
萧君和 《学术研究》2003,3(6):133-136
人自身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生活是人口文艺的创作源泉。人口文艺不仅要反映人自身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揭示其规律,还要表达人们在自身生产再生产问题上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人口文艺具有多种形式、形态或类型,并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特别是人自身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生活。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人口文艺就是社会主义人口文艺,其“特有内容”是彭佩云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文学民间源头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理论,它的一条直接的形成路径来自于京剧的雅化及新文化人士对京剧雅化的批判。瞿秋白将阶级剥削理论运用到中国戏曲史的分析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史观;鲁迅对雅俗关系的阐述则相对深刻和全面,他反对的是文艺的士大夫化。然而在阶级观念日益膨胀的时代,简单的占有论被当成了文艺雅俗关系的全面理解,最终在文艺大众化、民族化思潮的推动下,形成了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正统和主流的文学史观。“民间文学源头论”不仅将文学形式的产生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对雅俗两类文学的关系作了线性的、狭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与年鉴理论和年鉴编纂方法的研究相比,我国年鉴编纂史仍是一个薄弱的研究环节。据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以1911~2008年为检索时限,以“中国文艺年鉴”和“中国文学年鉴”作为检索主题或篇名,结果发现,除了可数的几篇断代文学年鉴和地方文学年鉴的研究文章外,关于《中国文艺年鉴》的研究论文几近空白。与此同时,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艺年鉴》的出版也缺乏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年九月,《红楼梦》法文全译本在巴黎首次出版。这是震动法国文学界、汉学界的一件大事。巴黎及近郊各大小书店都以显著的地位陈列这部译著;许多专门销售东方文学的书店,还召集了文艺爱好者及汉学家的集会,介绍中国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法国各大报章、杂志也相继发表评介文章,盛况可谓空前。法国一家杂志曾这样指出:“中国十八世纪末叶五部古典名著中最优秀、最动人的一部小说的全译本的出版”,无疑是一九八一年法国“文学界的重大事件”。确实,由李治华及其法籍夫人雅克琳·阿雷扎艺思(Jacqueline Alé-  相似文献   

19.
百年中国文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冕 《东南学术》2000,(1):25-38
文学评论既指文学的“评”,也指文学的“论”,这是驱动文学发展的双翼。中国文学评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出现于近代。近代文论的改良主义主张致力于“言文合一”的新文体的推进,其目的在于以文“觉民”。五四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工具革命深入到人的文学的提倡。革命文学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转向,四十年代是革命文学的广泛实践、理论也趋于完备的时期。工农兵文艺是革命文艺的继续,它完成了文学的一体制。  相似文献   

20.
“辨味”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它是古代诗味论运用于文学批评的结果。“辨味”实质上就是要分辨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分辨文学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类型;分辨文学的品位、韵味、意境,其强调文学接受的重要性和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