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汉至隋唐,是巴蜀地区经济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巴蜀地区在长期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开发特点。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经济开发具有内部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独特的“天时”与“地利”、与同一时期全国其他主要经济区域经济地位上的逆向发展性、较高水平的商业性农业发展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包含着地域文化自信。巴蜀文化温良、敦厚、达观、刚强、自信的品格对宋代三苏家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三苏家族的巨大成功则又丰富与提高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与地位。北宋时期,四川眉州一带通经学古、习儒诵诗的学术空气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苏的文化禀赋与文学风格。而三苏尤其是苏轼,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对故乡有着终生不渝的眷恋。苏洵的政论、史论,纵横捭阖、说理性强,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苏辙的政论、史论、策论,则杂糅了佛道、纵横之学,寓哲理于叙史说今之中,说服力极强。他们父子不同于传统儒者,也与王安石新学相对立,卓荦于世、自成体系,带有鲜明的巴蜀地域学术特色与文化自信品格。  相似文献   

3.
五代巴蜀文学异质多元、波澜壮阔,存在不同文学版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输血重构现象.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干戈扰攘、战乱频仍,许多文人为躲避战火的摧残纷纷选择入蜀避难.巴蜀地区关阁栈道、曲折往复的陆路交通地理以及溪流纵横、高山滩川般的水路交通条件,对入蜀文人的行旅创作和迁徙态势产生了深刻影响.入蜀文人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他们对新奇陌生、亘古蛮荒的巴蜀文化带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抵触心理和隔膜情绪.入蜀文人颠沛流离的身世遭际以及对蜀地文化凄迷感伤的认知心路,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巴蜀文坛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文学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4.
文翁兴学化蜀,不仅开创了中国地方官立学之先河,而且开巴蜀学子入京师受业经学博士之风气。儒学及其经学传入巴蜀,与蜀地固有文化相结合,形成以儒为主,融合诸家学术的蜀学,并得到长足发展。西汉以后,受文翁兴学化蜀的影响,蜀地儒学得到长足发展,历代杰出人物不绝,并在与各地文化的交流中,与时代思潮、学术流派紧密联系,融贯互通,体现为后世儒学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大发展。扬雄、杨终、杜甫、宋庠、吕陶、范祖禹、魏了翁、宋濂、杨慎、钟肇鹏等历代著名人物对文翁兴学化蜀,传播儒学做了充分肯定,亦体现了巴蜀儒学的流传发展。蜀地尚文好学之风蔚然兴起,巴蜀学人除积极学习中原儒家文化、教授于巴蜀外,也重视各家文化,将儒与各家学术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推动了巴蜀地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中国文化及各时代思潮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陇地区与巴蜀、汉中地区地理上紧密相连,有着相似的民族环境与人文背景,且秦汉时期河陇地区民间信仰本具有原始道教特征.为道教进入河陇地区奠定了文化基础.汉末,大规模人口流动带动了河陇、巴蜀、汉中之间文化与宗教的交融,因此,道教初创时期,天师道即随之传入河陇地区.其代表性事件则是建安年间,曹操消灭张鲁政权后将巴蜀、汉中地区信奉天师道的巴氐、寶人迁入陇右,天师道遂在秦陇氐、羌族聚居区迅速传播.同时沿着氐、羌族迁移路线一路向西,并吸纳了当地本土民众,在河陇地区广泛流播.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一书 ,当为春秋战国之际生活在北方、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巴蜀人所作。其理由主要是 :作者将西南地域作为后世主要文化集团的发源之地 ,帝俊、伏羲、颛顼、夏后启、炎帝、祝融都与巴蜀之地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极力突出巴蜀地区文化地理的中心位置 ,具有明显的重西南的倾向 ;有意将西南纳入华夏中心地带 ,并且称之为天地之中 ;西南是《山海经》作者眼中的长生之地和快乐之乡。除此之外 ,作者对西南地区的风土民情、神话传说、远古部族、奇人异物描述尤详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在政治经济上加强对巴蜀的控制和开发,把巴蜀划分为若干个郡县,从而使巴蜀的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同时,由于国内统一局面的加强、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巴蜀地区交通网络的扩展,巴蜀商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达到空前兴盛的水平,使城市经济和文化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由此促成了西南国际都会的形成,推进了秦汉时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运动的特点 ,在巴蜀大盆地呈现得极为典型 ,并且 ,2 0世纪巴蜀作家的创作 ,都在其所处历史阶段产生巨大影响和具有代表性。选择巴蜀文化文学作为个例 ,可以从中看到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发生发展的一些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9.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10.
巴蜀地区是一个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相对封闭、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的史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家撰史上。从总体上看,当时巴蜀史学的基本状况是私强官弱,即主要以私人撰述为主,官方史学明显衰微,成绩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1.
西 大开发—巴蜀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即主要在今四川省、重庆市境内,自古至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尤其要大力加强巴蜀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实际的结合,并且有必要通过开展学术评论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现代巴蜀作家通过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率先展示出区域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发生,继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区域化进行了大力推进,书写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对生态与民俗间的关系予以初步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秦汉时期中国巴蜀及楚越民俗与生态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探讨,以考察生态在一个地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教在巴蜀初探(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蜀地区与道教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文化上看古代巴蜀文化中的昆仑仙山、长生不死、肉体升天以及诸神灵等思想都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从地域上看 ,五斗米道发源于四川大邑鹤鸣山 ,这是与当时蜀地的今文经学风气很盛、黄老道术流行甚广、西南少数民族中的神仙方术、巫术甚盛行有关。从道教政治实践来看 ,巴蜀地区先后有张鲁政权与李特成汉政权的存在。并且道教传统中神仙及后世著名道士及道教学者也为数甚众 ,在教内教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巴蜀文学经历了一个新旧时代转换的历程。在现代文学这个历史阶段,巴蜀文学成就卓著;在当代文学中,一方面秉承了巴蜀诗歌的优秀传统,一方面接受了市场化年代的小说叙事.小说成就远不及过去。巴蜀文学的发展.关键在于作者的观念转换、个人超越以及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古代长江上游地区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古蜀开创了养蚕缫丝之法和成都平原稻作区,初步治理了岷江、沱江水患.秦汉时期开辟了南北水陆路交通,向巴蜀地区大规模移民,兴建了成都城市群落,建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提高了巴蜀文化教育水平.两宋时期改善了四川社会环境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移民浪潮促成了百余年的经济发展.清代鼓励移民入川垦殖,实行轻徭薄赋,重视地方经济开发,改善南北水路交通.这些开发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  相似文献   

17.
《四川社科界》2010,(1):44-47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一直影响到今天。本期学科建设栏目重点介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优长学科——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经学作为儒学官方化的特殊产物自登上学术霸主宝座后,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代文学深受经学的影响,经常背离文学发展的轨道而与经学融合,到汉末,又伴随经学的解体和文化学术的多元,文学才真正从实用价值观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迷人的独立的文化形态。400年的文学演进历程,清晰地呈现出经学与文学的整合与背离。表现在:一方面代表皇权政治思想的儒家经学思想不仅成为文学创作建构主题的直接知识来源与真理凭据,更与表现士人心态话语的文学形成文化精神上的同构关系,在经学与文学内在的教化层面和外在的应用层面形成实质性整合;另一方面,文学自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导致了两汉文学对经学的背离。经学的兴衰与文学发展的互动是这时期的一大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 ,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关中土壤膏腴 ,巴蜀沃野千里 ,陇右水草丰茂 ,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畜牧经济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秦汉据此一统天下 ,复据此统治天下 ,可以说 ,西部经济在秦汉时期为中国的形成与维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巴金在精神上是巴蜀式生存的反叛者,是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给了巴金精神的高度,他也愿意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看待分析故土的旧事,并且时时注意从价值立场上与故土的狭隘相切割.这都形成了他与区域文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与其他的四川作家差异很大.不过,作为巴蜀文化"异乡人"姿态的巴金,其实通过自己"走出乡土"的不懈努力激发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创造性,从而奠定了改变文学秩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