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知常 《东南学术》2021,(5):198-214
生命美学从理性或者神性之外去阐释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西方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一个美学思潮,由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人创始.精神分析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立地",有机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顶天",存在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主观",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社会",后现代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身体".生命美学的共同之处是:以生命为视界,以直觉为中介,以艺术为本体.生命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真正的开始,至今还存在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种从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跨越。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以主体意识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它以个体自我为生命真实,以时间的"绵延"为生命性质,以痛苦荒诞为生命主题,以非理性的艺术方法为生命形式,并在儒、释、耶三教合一的东、西方文化的平衡互补之中实现生命本体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美的范畴是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生态美是人的生命过程的展示和人生境界的呈现。生态美学不同于生命美学,生态审美也不同于自然审美。这一美学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考察为轴线而展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美学包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资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柏格森美学对个体生命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现代美学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生命精神。他对生命、艺术、直觉的美学阐释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家,使他们的理论呈现出生命的艺术化精神、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审美直觉精神。  相似文献   

5.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出现了"生命美学"思潮,它以悖反"实践美学"为己任,又有"后实践美学"之称.然而,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来着眼,我们就能发现其一,生命与美学的连通并非从90年代开始,对生命的审美追问早在20年代起就获得了"自觉的"理论表述,并在3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剑拔弩张,实践美学也存在某种生命论的审美主义底蕴,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美学恰恰可以被视为实践美学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6.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蕴涵着深厚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美学的六大思潮———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周易美学、玄学美学、禅宗美学和明清人性论美学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生命即美。透过艳丽之极的现象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渗透着深刻的人性内容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富有一种深邃的生命意味。  相似文献   

8.
新近以来流行的身体美学研究不单可以从西学资源和理论命题中寻求思想支撑,也可以从我国现代以来的本土美学理论中汲取思维灵感。从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的理论视野来考察,身体美学的概念与内涵不仅易于得以厘定、廓清,而且还能定位身体美学在人类美学史上的消涨态势和历史位置。在生命美学旗帜下,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实际上是以一种专题、实证研究形式参与、共襄生命美学研究的集体事业。  相似文献   

9.
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往往潜在地以西方美学传统作为参照框架.生命美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生命美学能够以其全新的阐释框架与方法去深刻精辟地阐释中国美学传统,深刻地阐释以往的美学派别所已经阐释过的中国美学问题,独到地发现以往的美学派别所无法阐释、无法洞见的中国美学问题,从而在中国美学传统研究中真正地切入美的源泉和核心,为当代的中国美学传统研究别开洞天.  相似文献   

10.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是国内近年来诸多美学论著中极有特色的一本。洋洋25万言,处处洋溢着作者执着的忠诚和奔实的热情,抽象的哲理思辨与华美的艺术文笔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显示着作者深邃、透切的思考和活跃灵敏的才思。书中思想的灵光频频闪烁,许多观点使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纵观全书,笔者对其中以下几个特色尤感兴趣: 其一,美学视界的转换。作者开宗明义地申明:以往以对象世界为核心的美学是无根的、冷冰冰的美学,把美、美感、审美关系等等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理解物的方式理解美学,在这种美学中,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存体验被忽略了,审美的本体意义、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被遮蔽了。美学要改变自身的形象,就必须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的现代视界,必须在人类自身生命活  相似文献   

11.
生命美学的超越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战国时期”。在实践美学之后,生存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超越美学等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美学“二次启蒙”的景观。那么,这些新的理论形态到底在哪些方面为当代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并对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呢?下面试以生命美学为例,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新时期以来,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超越了关于美在物还是在心的旷日持久的争论,这种超越使它成为古典美学的终结者,也成为中国美学走向现代之路的肇始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愈发感到这种美学过多承受了西…  相似文献   

12.
一一、_一极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有相当影响脱芙学流派_。一它以“生命”为宇宙本原国歪曲阳片面夸大生命增的意义和作用。带有浓厚的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一色彩。可以说是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美学的第二代。不同的只是唯意志论美学  相似文献   

13.
类美学论纲     
类美学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理论体系 ,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与自然共处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 ,是以否定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美学学说。从类美学的意义上去认识生命不能将它等同于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而是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 ,是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和赋予价值的类存在。类美学是具有超越性质的美学 ,体现为对客观美学、形式逻辑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类美学的创立对于改变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 ,发展马克思的美学理论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丰富的生命美学精神,建构了形、神、气三位一体的生命美学结构,"尊天保真"生命美学理想的追求在真正形而上的层面上诠释了生命的深层意蕴,对中国审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人独有的精神产品,人性则是人之为人的唯一标志,因此,关注人性和生命自然就成为美学的应有之义.康德<判断力批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黑格尔<美学>中关于人身和生命的思想有趣而深刻,它既是三人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为历史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初的源头算起,生命哲学美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主义哲学时期的康德和席勒。再往后从发展期的莫里兹与施莱格尔,奠基期的叔本华与尼采,到成熟期的狄尔泰、詹姆士、西梅尔和柏格森,后续期的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生命哲学美学流派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生成”与“体验”,与此相关联,时间性与潜意识问题在生命哲学美学那里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生命哲学美学冲决了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绝对理性主义堡垒,对于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文学实践的生命之旅遥相呼应 ,在文学研究中人们也强调引进生命意识和生命活动视角 ,将文学置于生命美学的图景中进行审视和阐释 ,将对生命意识的考察上升到美学的层次 ,建构文学的生命观或生命文学观。理论和实践的共振共鸣 ,将文学活动引向深入 ,使文学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美学观念犹如一道行走的风景 ,在开放、多元的发展变化中昭示着文学的行进和存在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2月,"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行。会上,封孝伦教授与袁鼎生教授分别奉上了自己的新著《生命之思》(商务印书馆,2014)和《整生论美学》(商务印书馆,2013),推动了两个美学流派、两种美学理论的交流。本刊编辑部黄旭东(以下简称"黄")编审特地采访了封孝伦(以下简称"封")、袁鼎生(以下简称"袁")和薛富兴(以下简称"薛")三位教授,就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相关问题请他们谈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将美学思考与人的建设、生命创化相统一,从生活艺术化、不有之为、生命春意、情感与趣味教育等方面建构了趣味人生的美学命题,突出了肯定情感趣味生命、关注人格精神完善的生命实践意向和以积极创造、融身大化为至美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一趣味人生范式成为中国现代人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和范型,对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精神的建构与发展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命体验论审美观作为一种以生命为本原、以体验为核心、以自我超越为指向来把握人的审美活动的美学理念,在中西美学史上有着丰厚的历史承传,跟其他美学学派之间亦常会发生交会与互动的关系,在面临新形势需要的条件下,如何对自身固有的传统予以推陈出新,又如何有效地清理与其他学派的关系,是其实现当代建构所必须解决的双重任务。文章就此在与不在、能入与能出、彼在与本在、兴与高峰体验四个方面,系统比较了中西生命论美学传统的得失和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命论审美观的基本结构范型与理念改进意见;还就生命论与认知论、功利论、形式主义及快乐论诸学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逐个进行梳理辨析,阐明了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互补互动的积极作用。末了更就个人探索所得加以简要归纳,目的是要让生命体验美学成为开放的体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