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约与法院:民国时期土地交易与纠纷解决的二元嬗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契约在土地交易乃至处理土地纠纷的过程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内社会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国外法治理念的渐趋渗透,契约原有的法律效力大打折扣,甚至还时常发生失效的情况.当面对土地纠纷,契约无能为力的时候,法院就自然而然地介入其中,并发挥了其独特的强制裁判功能.这对于重新厘清土地产权的最终归属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不过,由于民国时期仍然处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折的初始点,法律也还正处于摸索学习借鉴西方法律阶段,因此,在处理土地纠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尽管如此,当时留存下来的处理土地纠纷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当今借鉴.  相似文献   

2.
胡峻 《船山学刊》2001,(3):24-26
笔者在文中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魏源的法治观进行了综述,指出其法治观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法是一种治国工具,治法在人,因势立法,因势变法。同时,笔者对其法治观进行了历史的、辩证的评述,并就魏源法治思想提出了几点思考:利用法律做为我国的治国工具,抓好执法官建设,立法工作者应借鉴、学习因势立法、因势变法等。   相似文献   

3.
李风华 《中州学刊》2013,(1):140-144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义赈活动快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影响巨大。民国时期河南义赈主要表现为个体名人善士、区域性群众性团体和国内外慈善团体灾后积极参与救灾。相比较而言,在各种救灾团体中,华洋义赈会是各种义赈组织中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密的一个义赈组织,其施赈范围和力度在当时都是空前的。民国时期河南义赈无论从其救灾思想还是从其具体的救灾措施来看,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实用的,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倪伟波 《理论界》2010,(6):119-120
民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近代的关键时期,以"学"为"道"是这一时期科技观的核心。本文从科学技术的泛政治化、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以及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科技观的形成原由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的法治观与法治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绪贻 《学术界》2006,(5):136-143
有的人认为,中国建立法治国家的困难,是因为中国没有法治的文化传统。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并不是缺乏法治理念与制度,不过,中国传统的法治观与法治体制和西方的法治观与法治体制是根本不同的。中国传统的法治观与法治体制表面上称为法治,实际上则是人治。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形式要素包括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从宪法文本的规范体系来看,"法治国家"包含法治社会,从价值内涵来说,"法治国家"同时也是"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7.
韩非法治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非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法治学说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所确立的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评价古人思想所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他们法治观念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科学引导其成长成才,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因此,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现状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论社群主义权利观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群主义权利观主张共同善优先于个人权利,是对自由主义权利观批判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本身没有普遍的意义,但其理论观点却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关权利立法、法治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贺麟作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而对其法哲学思想则鲜有论及。事实上,贺麟的法哲学思想也是颇为精湛的。他的法治观是他的法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贺麟对法治何以存在、什么是真正的法治、法治的类型、诸种法治类型演进的规律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儒家重德治反对法治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还对其所处时代的法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具有诸多借鉴启示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胸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法治思想。文章从权与法、人与法、德与法等方面来论述其法治观。  相似文献   

12.
彭池 《江汉论坛》2015,(2):113-119
傅斯年作为民国时期杰出的历史学家,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整个的"的民族观。其民族观不仅着眼于抗日,而且对中国国族的定位在符合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与趋向的同时,更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民族理论颇多契合。傅斯年的民族观对于国家的民族政策、现代中国民族思想体系的建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近百年来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族思想发展脉络为背景来审视傅斯年的民族观,将更有利于我们发现傅斯年民族观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离婚的权力与离婚的难局:民国女性离婚状况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晶 《新疆社会科学》2006,1(6):109-115
文章考察了民国时期女性在离婚问题中所遭遇的难局,揭示了当时女性的实际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中国法治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中国法治的两种实施路径,即建构唯理主义法治观与进化理性主义法治观之间的分歧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司法实践中的法律解释为它们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段凡 《学术界》2022,(7):74-83
中国共产党法治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法治基本观念,是对为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法治的认知确立和价值判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价值坐标和价值指引。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领导进行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法治观形成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坚持围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本质要求,发展着中国共产党法治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本质要求,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实现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奋斗历史经验和法治实践规律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法治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结合和彰显。  相似文献   

16.
史广全 《船山学刊》2007,(3):182-184
贺麟作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而对其法哲学思想则鲜有论及.事实上,贺麟的法哲学思想也是颇为精湛的.他的法治观是他的法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贺麟对法治何以存在、什么是真正的法治、法治的类型,诸种法治类型演进的规律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儒家重德治反对法治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还对其所处时代的法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具有诸多借鉴启示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源于西方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体现的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陆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并不断采取具体措施予以落实,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8.
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滥觞于古希腊,在古希腊诸多的法律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独特的正义观。本文通过对古希腊主流正义观之历史考察和梳理,揭示了其正义观的内涵和特征,启发我们借鉴古希腊正义观滋润和提升法律的内在精神和品性,激发后人的法治信仰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刘建华  潜伟 《学术论坛》2006,(12):153-157
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技术工人教育档案和相关文献的考察,特别是对技工训练班技术工人教育活动考察,论述了民国时期技术工人学校教育状况,并与当时的职业学校和建国后建立的技工学校的教育活动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源于西方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体现的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陆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并不断采取具体措施予以落实,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