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宏观与中观两个视角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与变革命题,全面梳理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特征,呈现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机理,切实阐述了新阶段的发展机遇,总结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成功模式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新与变革的基本路径。基于实践探究和定量分析,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属性、地位、特点、问题与对策均做了新思考、新陈述,提出了一些颇有参考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青海广播电视人才资源短缺、广告投放量小、广告收益少,均是影响青海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西部开发以及青海广播电视的自身发展趋势,青海广播电视必须树立开拓性、创新性的产业理念,以节目优势涉足市场竞争,推行广播电视资本运营策略,充分发掘青海广播电视产业的潜能和综合优势,使青海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融合与产业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融合是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现阶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革新的重要新生力量.产业融合将是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相似文献   

4.
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天津自行车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津国有自行车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从辉煌一步步无奈地走到了衰落的地步.其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垄断优势的丧失,生产组织方式的刚性制约,国有企业基本制度的缺陷.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中主动退出,为民营自行车企业的发展"让"开了道路,民营自行车小企业迅速崛起.分析其原因除了国家产业垄断格局、政府许可证管制放松等原因之外,企业集群是天津市自行车小企业迅速成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制度创新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地区的广播电视产业具有相近的地域文化特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将构建长三角广播电视产业的活力文化圈,而且也将促进长三角地区在广播电视产业领域内的整合与协调,从而为长三角地区互惠共赢的发展格局提供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与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环境的优劣是决定一个产业成长快慢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制度重于技术。要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充分发挥技术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管理所有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制度安排 ,创建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供需错配阻碍内循环的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威胁、产业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严峻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变革的进程,提高供需的适配性和产业链的安全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经济的兴起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信息壁垒,增进供需之间的信息对接,促进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并且通过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企业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变革的赋能功效,尚需大力推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对大数据平台的监管,深度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8.
程品刚 《理论界》2007,(5):70-71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历经近5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饱受了法学上的质疑。劳动教养制度在政策起因、立法以及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缺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实行变革,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论学校变革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制度为抓手来推动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对学校与制度的关系、学校变革为什么需要制度、学校变革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等基本认识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开始的,与它相伴而来的是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喧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透过侵略战争的硝烟,拔开文化冲突的迷雾去审视这一进程的话,就不难发现,在所谓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后面,其实是一个制度危机。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近代化是一个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转轨的问题。这也是解决上述危机的关键。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有过“物质—制度—文化心理”等不同层面的觉醒,但却始终未能在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上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在西方文明的挑战面前,他们还没有将自己对社会的理性反省与统治集团为维护其权益的种种借口区别开来,便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争论,从而消解了自己在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上应该倾注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60 年来土地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探讨了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权利发展与制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权利理论不足以对权利发展进行可靠的证明,而将权利解释为社会可供资源与人的内在需求的契合,不仅能说明权利的产生,也可以阐释权利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权利产生与发展的解读就须以制度作为必要条件。在现实中,WTO在公共健康领域的措施可以作为健康权与知识产权相协调的例证;欧盟的区域政策可以作为发展权利在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及农业之间协调的例证;紧急状态下的人权克减则是社会公益与个人自由协调的例证。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制度来维护和实现权利,是权利运行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农地制度变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 ,与人民公社集体经营体制相比较 ,具有较大的制度绩效 ,但它主要解决的是土地经营体制问题 ,并没有解决农地制度的所有问题。 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农地使用制度涌现出“两田制”、规模经营、“四荒”使用权拍卖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 ,促进了我国农地制度的创新。市场化是我国农地制度变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应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逐步实现土地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深刻影响 ,广东和香港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 ,需要协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本文借鉴日本和中国台湾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经验 ,通过分析政府介入的理论依据和政府介入的边界 ,认为粤港高新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政府的适度介入 ,进行制度创新。最后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 ,分析广东和香港的现实情况 ,提出两地制度安排的原则和粗略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短缺问题,是由于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造成的。变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同性质的公共产品应有不同的供应主体;各级政府在财政能力的配置上,应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财政支出政策,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孙家洲  王文涛 《河北学刊》2004,24(4):148-152
汉初制度多疏阔 ,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吁虽殷 ,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 ,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 ,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 ,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 ,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分析这一现象 ,有助于我们解读古代盛世的合理内核 ,从中获得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城市化进程与解决农民工问题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农民工的市民化。故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与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对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公共服务制度进行综合变革。  相似文献   

18.
制度通过其运行机制和对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规定作用于人,具有规范与约束、进步与保守双重矛盾特性,正确处理和把握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从政治哲学的观点看,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中国社会制度和体制不断变迁,逐步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主政治的推进、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运行及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等,都极大地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深层矛盾又大多集中在制度上,党和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制度变革理念,加快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孙海泉 《河北学刊》2004,24(6):171-176
雍正时期开始的以摊丁入地为主要内容的赋役制度改革 ,带来了地方基层组织的变革。清朝政府逐步放弃了依靠里甲体系管理乡村的做法 ,里甲组织逐步被保甲组织所取代。这种变化的本质意义在于 ,国家权力渗入乡村社会。清代中期以后 ,乡—村结构构成了地方基层的主要组织形式 ,村庄尤其成为国家管理农村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 ,国家政权透过乡村职役掌控村庄和农户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新中国前30年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3次变革、4个阶段,以及土地从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到农民所有集体经营、最后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变革和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各种土地经营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历史局限性。最后,依历史发展的轨迹提出了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