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庆社会科学》2006,(8):F0003-F0003
为了进一步弘扬巴渝文化,2006年6月7日,由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工商大学协办,重庆市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在渝召开。来自重庆市社科联,云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三峡学院、涪陵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各大专院校,以及远古巫文化研究学会、重庆文史馆、三峡博物馆、重厌大足石刻博物馆、出版工作协会、重庆民俗学会等各学会、协会近50名专家、学者到会。  相似文献   

2.
巴渝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因自然地理、人为的因素,形成了众多的巴渝古镇。这些古镇街区蕴含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商贸文化、民间文学、民间乐舞、节庆文化、手工技艺、信仰文化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巫"与"圣"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这种"文化关联"的形成与迁变,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在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域内,"巫"与"圣"这两个子文化系统时而并立分存,时而关联互渗,它们的存在形式与消长变化状态在先秦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与特征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审视"巫"与"圣"的文化关联,可以从中更深入地揭示出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原始构成.  相似文献   

4.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的梳理,认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来自于"巫文化",后来逐渐演变为"巫史文化",进而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史官文化"为主体的精英文化,然而这些文化,都是属于"术"的范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兴起,通过教育和整理典籍,使思想文化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导致中国早期"学"、"术"的出现。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的相继兴起,形成了政治理念的伦理化与一元化、宗教的伦理化,这样完成了中国在"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最终为中国早期"学"、"术"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巫文化已渗透于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历史久远、渗透广泛、巫医结合、与民俗相融、功利性与世俗化等特点。土家民族地区的巫文化是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家民俗文化中的不成文法典,是土家民间医药、科技等的重要补充,是武陵民族地区现代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应对巫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庞大独特的巴渝水系是川江号子的摇篮。川江船工在长期的劳作中逐渐锤炼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鲜明音乐形象的劳动号子音乐——川江号子,并对巴渝地区音乐文化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川江号子音乐对巴渝地区地方戏曲的影响,可以发现川江号子音乐独特的艺术价值。保护、挖掘、记录和整理好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特殊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巫"、"蛊"是一种文化现象,中西都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双方所本的文化传统不同,他们发展的过程也有差异,对待巫之行为、职业的管理与控制也不一样.西方"巫"之发展变化始终与宗教有密切联系;而中国古代"巫"的命运则与政治或政权的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9.
赖永兵 《学术论坛》2012,35(5):110-113
三峡早期巫文化是整个中国巫教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着重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将《山海经》文本和特殊地理地貌相结合,对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早期巫术活动进行了梳理,认为三峡早期巫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就三峡早期巫术活动进行历史分期,一是"灵山十巫"时期,一是政教合一时期,这两个时期都以"巫咸"为显著标签,都分别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巴渝舞作为巴渝地区古老的艺术形式,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有专文。学者们从巴渝舞的名称、巴渝舞起源时间和地点、所涉及的民族以及内容形式的特征诸多方面展开讨论,基本廓清了巴渝舞的本来面目,为进一步研究巴渝民族文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梅山宗教文化是指在古代梅山地区特殊的历史人文条件下 ,经长时间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杂合型宗教文化事象。它以原始巫文化为底子 ,糅合了外传而来的道、佛、儒三教的教义内容及施教仪式 ,杂合成一种巫、道、佛、儒四种宗教教义与精神指向共融的民俗性宗教文化 ,表现出明显的多源杂合特点  相似文献   

12.
媒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处境尴尬,中国民众对其可谓爱恨交集.民众这种既爱又恨的心理积淀跟媒妁的巫觋身份有关;媒妁之"霉"源于巫觋之"魅".相关神话传说都赋予媒妁以神圣色彩,也让民众的婚姻披上了神圣而合法的外套,但媒妁的巫觋身份又让民众把自己不圆满的婚姻,归罪于媒妁的花言巧语.而媒妁文化的早期阶段即前文字时代,花言巧语绝对拥有口语文化的权威.媒妁的身份从神到巫,从巫到人,再从人到今天的婚姻介绍机构,其神圣乃至神秘性一直处于递减的态势,但民众对媒妁爱恨交集的心理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韩国关于巫文化的研究至今已有百年的学术历程,在广义萨满式文明视野下对巫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认同方面有诸多相通点.同时,两国巫文化研究彰显出了不同的学术特色,中国学者集中于文献的梳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宗教理论研究巫文化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韩国学者更加关注当地的现当代巫文化遗存研究,在民众文化论框架下采取多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梅山文化是属于古代荆楚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好巫重淫祀”的文化传承在古代梅山文化中有很明显的表现。在其文化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巫”的信仰意念和巫术巫咒等好巫活动被内合到了梅山文化的文化品性之中,“巫”成为梅山文化整体品性中的一个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15.
传世文献中关干楚地的"巫觋"之风盛行的记载,在出土医学简帛文献中得以印证.通过对简帛医籍的文化分析,在楚医学的早期阶段"巫觋"方术在巫医族群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楚文化中医、巫的社会角色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其中病占、禁忌、禳除等多种方术夹杂一起,是楚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6.
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家洲 《文史哲》2003,(3):144-148
尚巫之风在汉代极为盛行 ,不同地区的巫风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巫儿”习俗 ,是富于个性的齐地巫文化典型 ;“神仙 -方士”之学是齐地居多 ;齐地的“八神”系统 ,曾经是东方宗教祭祀、宗教崇拜的中心 ;“城阳景王”崇拜是汉代形成于齐地的新巫俗。尚巫之风 ,直接推动了从民间巫教到早期道教的转变 ,巫术与政治相结合的传统源远流长。汉代齐地的巫风 ,既有对远古东方巫文化的继承 ,又有在汉代形成的新的巫文化分支 ;它超越了地域界限 ,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轴心突破研究是以对"轴心时代"(或"轴心期")和"哲学的突破"概念的接受为前提,对中国哲学开端进行的研究。新旧中原文化及其在春秋时代的发展构成诸子轴心突破的思想背景与突破对象。余英时的轴心突破研究跳过整个春秋时代和周初之后到春秋时代"天"观念的变化,直追殷商巫文化,时代上的巨大跳跃反映的是思想上的重大缺环。余英时的研究是为了印证和补充雅斯贝斯的观点,在这种研究中,中国成了注脚。  相似文献   

18.
老子哲学固然有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礼崩乐败”后出现的天道自然宇宙论和以道自任的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因素,但就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楚巫文化传统在老子哲学里面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就思考路径,还是概念符号的表达,老子哲学都脱不了楚巫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包含着对楚巫文化与宗周礼乐文化的双重否定,他对道德真实内蕴、宇宙精神的追求,对淳朴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显露出与先秦诸子全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袁征 《云梦学刊》2002,23(1):77-79
梅山位于湖南省中部。梅山教是广泛流传于梅山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宗教 ,亦即巫教。梅山教对梅山民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在形式、内容与对其他民歌的渗透等三个方面 ,这使梅山民歌呈现出浓厚的巫文化特征 ,也使以梅山民歌为主要内容的梅山文化成为南楚巫文化的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与殷商文化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老子作为殷人之后 ,深受殷商文化影响。其“贵阴守柔”思想源自殷商“重母重妇”文化风俗 ;高深而丰富的修道理论 ,源自商代的“巫文化”。道家思想形成过程中 ,殷商文化曾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