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52-160
捐助法人在法人分类体系中应归属于财团法人,以此分类构建法人分类体系,能够相当地满足我国法人分类规范体系的逻辑自足性;彰显捐助法人制度之意志永久性、财产安全性的法律价值。为捐助人"永久性"地从事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其满足社会多元利益需求,克服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中的"政府失灵",宜制订《捐助法人法》,从立法技术层面弥补《民法总则》法人分类的不足;且需在《捐助法人法》中具体规范法人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的规则,促进其功能与价值之实现。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法人分类是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我国现存的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完全符合财团法人的内涵特征。由捐助设立的公益组织,同样需要作为他律法人的财团法人的治理机制。作为公益事业的组织工具,公益社团法人和公益财团法人可以共存;作为公益事业的制度工具,公益信托和财团法人可以并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民法采职能主义的法人分类模式,根据法人在国家构想的社会整体结构中担当的职能,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这种分类模式渊源于我国法人制度立法的问题意识、立法者在立法之时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及法律科学的发展水平,无法实现其意欲的分类目的,不能解决法人制度真正面对的问题,也无法为法人制度立法提供有效支架。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回归结构主义的法人分类模式,并以其为主轴设计民法中关于法人制度的规则。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法人分类方式是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法人制度的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三审稿)确立了一般规定附加法人分类的规范模式,在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之外增设了特别法人。这种平行分类方式在逻辑层面存在分类标准欠妥、概念位阶错位等问题,在价值层面存在制度的规范价值弱于其规制价值等问题。依据法人的基本理论和我国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民法总则中的法人分类方式进行重设:将公法人与私法人作为法人的一级分类方式;明确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界分标准;扩大非营利法人的外延,保持其概念的开放性;不设特别法人一节,将相关内容分解后并入其他章节。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法人制度的概况  1、立法不系统,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在法律上确立法人制度应当是从《民法通则》开始,《民法通则》在我国民事立法中首次界定了法人的含义。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提民事义务的组织。第37条又规定了法人成立的四个实质要件,对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也作了规定。按我国的法人活动的情况,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联营法人;与国外的公法人和私法人、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相比,更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规定了…  相似文献   

6.
李静传  张云 《学术探索》2002,13(6):53-57
法人的类型是涉及诸多民法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 ,在对我国法人类型制度进行分析的同时 ,从法人的财产性质以及对外责任的角度 ,对世界各国法人类型制度进行研讨 ,并以此为借鉴 ,对我国法人类型制度作必要的检讨和展望。作者认为 ,在我国法人类型制度的重构中 ,应当突破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划分方法 ,吸收世界各国以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为基础类型的制度成果 ,并按照实践的要求 ,迎合以财产性质和对外责任为标准的制度需求 ,对我国法人类型制度作出新的界定和解释。  相似文献   

7.
王建平  高梅 《天府新论》2002,20(5):35-3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法人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中普遍出现了法人人格滥用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财产混合、人格混同、法人资本不足、法人成员不足、不当操纵规避法律行为等几个方面。它不仅使法人制度中原本应当平衡的价值目标体系背离公平、正义的原则 ,而且会损害企业法人的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 ,从而使法人的社会责任落空。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合符我国实际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法总则中规定了三大民事主体,其中法人主体可讨论之处颇多。法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财产的组织体,能够自我负责,其存在具有合理性。以营利与否作为法人的分类标准看似合理,实则在法律理念、理论、实践和立法技术上都存在很多瑕疵,且该标准不能反映出法人的本质差异。从私法主体自治角度得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元分类结果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与外在逻辑的周延性,是从法人本质考虑的结果。同时可将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作为法人的二级分类标准。在民事主体法典化中,除考虑上述内容,对于公法人为私法活动时也应将其以特别法人身份列在民法典中。  相似文献   

9.
公共投资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私人生产所无法提供或不愿意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行为和制度。公共投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尤其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投资法律体系发挥基础性作用。针对我国公共投资法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公共投资法律体系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宫前,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越来越多的法人组织作为强大的力量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入良的物质文化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法律虽然要求法人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允许采取欺诈、投机等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但社会现实中的一些法人,总是背离其亲旨,为一己之私利,在决策人或主要负责人的指挥、操纵或作用下,进行犯罪活动。法人犯罪的严重危害迫使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反社会现象,必须统一对这种危害社会行为性质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法人犯…  相似文献   

11.
从占有效力看我国占有制度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罗马法的占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法制度。自罗马法、日尔曼法到现代西方各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都对占有制度予以确认,并由于其在禁止私力侵害、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的重大社会意义,被法律赋予多种效力,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民事立法中最基本、最复杂的制度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占有概念,更无完整的占有制度,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都对在法律上确立占有制度提出了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日本有关文化遗产的所有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均系建立在其文化遗产的分类、分级体系已得以确立的基础之上,对日本通过法律确立其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分级体系之经验的分析与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经济生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越来越多的法人组织作为强大的力量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法律虽然要求法人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允许采取欺诈、投机等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但社会现实中的一些法人,总是背离其宗旨,为一已之私利,在决策人或主要责任人的指挥、操纵或作用下,进行犯罪活动。请如,进行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偷税抗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术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文章中,相应地,在报刊上误用法律术语的事例亦频频出现。某报有一篇《一个企业法人在法院的遭遇》的文章,写的是某厂长在法院遭遇不平的事儿。既是厂长,怎么叫“法人”呢?看来作者和编辑均未搞清“法人”和“法定代表人”这两个法律概念的本质区别。对法律程序不懂而导致使用法律术语不当的错误也经常  相似文献   

15.
刘兵  赵迎 《天府新论》2007,(Z1):151-152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存在以下几个缺陷:失业保险法规权威性差、覆盖面窄;法律救济方式上,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我国未来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应当提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层次,树立法律的权威性;确立以公平为优先的价值取向;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对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如果由于股东不正当的目的而滥用法人人格并因此对债权人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法院可以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否认该法人的独立法律人格,并责令其股东直接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有限责任制度的一种反思,其目的不是消灭公司的法人人格,而是在具体个案中,对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一种利益权衡。  相似文献   

17.
西夏文抄本《新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其内容包括刑法、行政法、军事法、民法、经济法等,多方位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研究西夏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了解西夏政治、经济、家庭和社会等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私法制度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私法制度与社会发展邱本,崔建远社会发展是人类普遍思考的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思考社会发展必须思考社会制度,思考社会制度必须思考法律制度,思考法律制度必须思考私法制度。在所有的法部门中,私法最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私法来源于生活,其本身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19.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下有三种法律观国家中心论认为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必须而且只能由国家制定和宣示;社会中心论认为法律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包括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国家-社会互动关系论认为法律包括国家制定的正式法律制度、社会自发生成的法律制度和介于国家法与民间习惯法之间的过渡型法律制度.在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下,无论哪种类型的法律观,均缺乏本体论上的价值关怀,无法摆脱实证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法律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对现实中人们权利与义务的设定,对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性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机体正常、稳定和有条不紊地存在、运行和发展.换言之,法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深层基础和法律调整的价值目标之一就在于形成、确认和发展社会生活的秩序,没有社会主体对社会秩序的内在要求就没有法律.因此,深入研究法律秩序的基本含义,客观基础、价值评价标准和形成机制是法哲学和法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大业对法学理论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