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德辉 《船山学刊》2002,(2):104-109,136
关于文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余德泉先生在<对联通>里提出了一种叫做"马蹄韵"的规则,但是统计结果显示,"马蹄韵"与前人的创作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对平仄类型与联语层次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是对联的句意层次决定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而且无论平仄关系有多少种"变式",末尾两句的句尾字不能同平仄.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余德泉先生在《对联通》里提出了一种叫做“马蹄韵”的规则,但是统计结果显示,“马蹄韵”与前人的创作实际有较大的出入。对平仄类型与联语层次二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是对联的句意层次决定着多句联句尾字的平仄关系;而且无论平仄关系有多少种“变式”,末尾两句的句尾字不能同平仄。  相似文献   

3.
当前,岳阳楼大门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发了联界一场热烈争论。其实,此联是律绝的首联,完全符合联律。不过,它是王力指出过的丑类特殊形式。是本体“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拗救变体,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关键是“洞庭”之“庭”在此联中应是仄声。在援引唐杜甫、宋陈与义诗和古今有关洞庭楹联,“庭”仄读作为例证,说明此联完全合律,绝非病联。  相似文献   

4.
做旧诗,主要是五七言律诗,要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格律严谨,不能马虎。乎仄、押韵,符合自然音节的规律,对仗则好象很勉强,有些雕琢。长期以来,已无人提倡做旧诗,尤其是这种束缚思想的格律诗。然而只要我们从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点和历史传统来看问题,就可以发现正是律诗中的对仗或对偶形式,它标志着古典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5.
律诗形式的文化意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诗从南齐永明年间(483—493)沈约创“四声八病”说,至唐初沈佺期(约656—714)、宋之问(约656—712)“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最终定型,经历了二百多年,从此成为汉语诗歌运用声律的极至和典范,历千余年至今,从未有人对其格律提出过改造或重建的异议,充分证明了其严密完善的科学性和持久的生命力。个中原因,尤足发人深思:为何每首不多不少只准四韵八句?每句只限五言或七言?其平仄、用韵、对仗等规则又为何非要如  相似文献   

6.
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终点分析了汉语诗歌中特有的声音现象—— 平仄和句逗的音乐功能。汉 语抽象音调的发现以及汉语诗歌中平仄系统的建立,正式宣告了诗歌声音过程作为一种音乐 性声音的独立,具体的诗歌语言和抽象的音乐形式相分离;而句逗同时是语音单位和语义单 位,它既是汉语诗歌在音乐形式中实现语义的直接关联的契机,同时也是语音与语义间接关 联的体现者。因而,句逗是音乐通向诗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永明诗律八病后四病"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的内涵,本文的基本结论是:1.永明律体的"纽"不是指"声纽",更不是诗病,而是文人诗歌最高最完美的声律艺术."旁纽"和"正纽"的区别是:"旁纽"是指一句诗内平仄的相"黏"(求同).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中的第三个音节(单音步)必须与前面一个双音节(双音步)的平仄相同,即"仄"黏"仄仄","平"黏"平平";"正纽"则是指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前两个音节(双音步)的平仄相同,即"平平"黏"平平","仄仄"黏"仄仄",如果违背了"旁纽"或"正纽"的平仄组合规则,即胃犯失黏诗病.2.永明律体的"韵"也不是诗病,而是文人律体诗歌押韵的原则及其规范."大韵"是指律体诗正韵的钾韵原则,即只限押平声韵,且同一首诗只能押同一个平声韵,不得出韵;"小韵"是指律体诗起句入韵也只能押与正韵相同的平声韵,不得借韵.  相似文献   

8.
借对,又称假对,所以也可合二为一,叫假借对。杜诗之佳并不在借对。但这种较为特殊的对仗,却反映了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兴衰过程。杜诗在这点上是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9.
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征,由于古音不同于今音,想要准确无误地划定近体诗的平仄绝非易事,尤其是今读为阴平、阳平声调的古入声字。本文从近体诗的格律入手,找出巧妙判断入声字的一些规律,如利用相间(含相对、相粘)的原则判断入声字、利用"三平调"判断入声字及押平声韵的近体诗首句以外的奇数句末尾为字当为仄声字来判断入声字等。利用这些规律判断入声字时应将一些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听、思、拥、颗、看等除外,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10.
李飞跃 《中国社会科学》2015,(3):136-157,208,209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格律形式,平仄律的形成经过了语句内的音声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以及篇句间的声对、粘缀与定体等历史过程。前者以一平对三仄的确立为标志,后者以律绝排体式的定型为标志。平仄规范的形成,体现为诗人群体的创新与共识、多种律诗体式的成熟与定型以及诗律概念的明晰与理论自觉。"开元十五年后",以杜甫诗歌为标志,律体定型;"律诗""诗律""平侧"等概念亦相继出现。随着不同时代语言形态与声律观念的变化,律体定型后出现了拗体,词曲兴起后出现了平仄通叶,新诗创立后基本废弃了平仄律。我们应从平仄律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出发,重新认识当代新诗体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推理规则是指演绎推理规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推理规则是推理形式的规则,与推理内容无关,那些把推理内容真实性当作推理规则的论点是不对的。推理规则是推理形式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论柳宗元的"化骈为散"与古文形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形式的确立依赖于韩愈、柳宗元对文章形式的革新.柳宗元少学时文,受六朝、初唐骈文影响颇深,其古文"化骈为散",即化对句为散句,骈散结合,化典雅为通俗,不用或少用典故,化简单的对句为散句长联,将骈文的声韵辞藻方面的特点运用于散文之中,化骈文声韵为散文声韵,使散文一样具有声韵美,多用虚字,形成新的文气.柳宗元之所以改革文章,并取得突出成就,是因为他对骈文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同时也是因为他在贬谪中试图表现自己的才智,以引起朝廷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刘星 《江汉论坛》2004,(4):134-137
联 盟 是 国 际 关 系 中 的 一 种 普 遍 现 象 ,新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新 自 由 制 度 主 义 理 论 和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对联 盟 的 形 成 及 存 续 有 着 不 同 的 解 释 。 新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认 为 ,联 盟 是 因 外 界 的 威 胁 而 产 生 的 ,联 盟 现 象 是 暂 时的 ,联 盟 在 受 到 重 大 冲 击 时 是 易 变 的 ;新 自 由 制 度 主 义 则 认 为 ,国 家 之 间 是 可 以 形 成 合 作 状 态 的 ,并 且 由 于 联 盟 所 带来 的 好 处 ,它 应 该 是 十 分 长 久 的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分 别 从 体 系 层 面 及 国 家 个 体 行 为 特 性 的 角 度 对 联 盟 进 行 研究 ,它 承 认 国 际 政 治 中 的 冲 突 与 紧 张 ,认 为 联 盟 的 形 成 由 国 家 的 外 界 及 内 部 原 因 共 同 构 成 ,并 且 认 为 联 盟 在 一 定 的条 件 下 是 可 以 长 时 间 维 持 的 。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集装饰美和意境美于一体的文苑奇葩。烹调对联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颂扬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烹调技艺。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吟诵诗味隽永的妙联佳对,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最著名的一副烹调对联是:烹调五味供甘旨;掇拾群芳补太和。  相似文献   

15.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8,29(1):114-116
梁章钜撰写的<楹联丛话>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著作.粱氏从不同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多元化的楹联审美标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工切"."工"是楹联形式上的要求,即对仗工整;"切"是楹联内容上的要求,即楹联内容与题目或者题咏对象切合.楹联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新、象、婉、隐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切语言都具有由交际任务和赖以承担交际任务的物质结构所组成的根本矛盾,所以一切语言都具有共同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是,这个一般规律是通过各种语言的特殊规律体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取决于各语言特殊的物质结构。汉语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了更好地承担交际任务,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词汇,改进自己的语法规则,调整自己的语音系统,使汉语的物质结构形成自己的民族特点。因此,研究汉语的发展规律就不能离开汉语物质结构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的历史。下面就从这三方面并力求把三者结合起来,对汉语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如果照搬或是稍加改造前人、他人的一二句诗词,用在作者本人的诗词中,叫做借句.借句是明着向前人或他人要文字,偷句却是暗里向前人或他人要文字.借句和偷句,应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就是盗用,就是抄袭.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很容易受到前辈和同时代人优秀诗作的感染,便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名言佳句化为已有,也就不知不觉地“借”和“偷”了.借句和偷句,毕竟不是句子的创新,故而不宜提倡.抄袭的性质比较恶劣,它犹如对别人财产的抢劫.  相似文献   

18.
从《颜氏家训》看骈文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词汇在魏晋六朝双音化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是骈文的催化作用。作为六朝文章正宗的骈文,必然会影响书面语的词汇。《颜氏家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骈文的四六句式、二字一拍的节奏形式以及骈偶对仗、隶事用典、平仄声韵等对《颜》书词语的选择与运用都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德恒 《东岳论丛》2019,40(8):113-120
作为新文学巨匠的朱自清先生,其旧体诗词创作亦达到相当水准。抗战之前,因执教上庠之故,朱自清在旧体诗词方面进行了极其刻苦的学习、磨练。抗战期间,朱氏羁旅西南,家国遗恨,生计艰辛,回旋脑际,无时或已,内心的无限忧愁幽思,朱氏皆藉旧体诗歌托呈而出,故朱氏此一时段的旧体诗达到其个人创作之高峰,尤其是与萧公权赠答、酬唱之作,警句频出,奇思纷沓,堪称朱氏旧体诗词创作之翘楚。抗战胜利后,朱自清依旧坚持旧体诗创作,但闲适之作增多,其间思想性最强者是其述写内战的篇章。对朱自清旧体诗词进行深入探论,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朱氏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卷首《韵略条式》保存了绍兴年间科举试诗的重要声律文献。借助计算机自动标注算法,可以发现绍兴新制主要指向“■平仄平仄”与“■仄平仄仄”两种句式,体现了南宋初科举相对宽松的声律取向。动荡的时局、长期废诗造成的规范意识缺失以及统治者的诗学好尚,是新制创立的主要原因。宋诗声律存在律法与诗法的双重层级,因此绍兴新制未对民间律诗写作产生显著影响。借由绍兴新制,可反思二四异声、拗救等重要诗律命题。量化研究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亦有助于揭示诗律演进的关键细节,重新认识近体诗律的多元面向与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