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文字符号体态特征及其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体态是文字的外形特征,是体现文字本质的重要依据。共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产生环境,使得各早期文字的符号体态同中有异。对不同来源的早期文字符号体态呈现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探寻文字在产生之初受到的多重影响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完善整个文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谢书民 《学术探索》2012,(2):150-153
国内语言文字学界提出"意音文字"说的学者,由于常把汉字中的"字"与表音、意音文字中词的书写形式对等,所以常常混淆字符的内在构形类别与字符记录语言的功能类别,造成对"意音文字"类型理解与分类上的偏差;否定"意音文字"说的学者则把文字的字符类型错误地等同于文字的体系类型,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意音文字"类型的文字。实际上,文字的字符类型应该是文字表达语言的基本符号类型,"意音文字"应该是由表意、表音两种类型的字符构成的文字体系类型。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6.
一、汉字不是表意文字 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把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他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语言中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源于表意文字体系的书面符号系统 ,字形与汉字所记录的语素或词之间在字源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理据性联系 ,并且这样的联系早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形义相关的思维定式。但是文字所记录的词义或语素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形义关系也就不能总是维持在造字初期的原始状态。为使形义关系保持动态平衡 ,就要在字量和字形方面做出牺牲 :一方面汉字字符数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字形外观不断进行调整。这样调整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汉字形体在实际使用及发展演变中表现出变异性的特点。这在甲骨、金文等古文字阶段更是如此。汉字形体在共时应用及历…  相似文献   

8.
刘悦 《兰州学刊》2009,(11):187-189
东巴文形声字无论外在的符号体态还是内在的义符、声符功能都表现出不够成熟完善的一面,这是形声字初始状态的表现。由东巴文形声字的原始属性可以看出早期表意文字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刻画符号是研究汉字形成的重要出土材料。通过对中国早期刻画符号的系统整理,可知汉字的起源是多元的,汉字的形成有着广阔的背景。中华民族的文字体系是在漫长的时间内"渐变"形成的。各区域的刻画符号,或独立发展,或通过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或多或少均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引论在人类生活中,有两大基本符号系统,这就是交际系统与记录系统.交际系统包括手势、体态、实物、烽火、鼓声、口哨语等等;记录系统包括结绳、系珠、契刻、数豆、图画记事、粘土记事等等.语言属于前者,而文字属于后者.从文字起源来看,无论前文字是图画样式,还是粘土标志,这二者都不是记录语言,而是直接记录人的思想观念.这些表达意念的象征性符号其有超语言的性质.只有在前文字系统中的符号经分解,与语言交际系统中的单个符号(词)取得对应,并用语言符号也必用语言符号来释读文字符号时,才使人们逐渐形成了文字是语言的派生,文字的功能仅在于记录语言的观念.语言符号的能指是语音,所指是语言化的概念即语义.文字符号的能指是字形,所指是文字化的概念即字义.语音指称字形(在文字中为字音),而沟通了语义和字义,因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就经常出土骨刻文,但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并认为是自然腐蚀的。山东地区骨刻文主要集中在潍坊至济南地区,其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以距今约3700年的寿骨60骨刻文为界线,山东地区骨刻文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期发展为较成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2.
文字学与语言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搞清了文字的性质、结构和其演变的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语言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也可以促进人们对文字演变过程地进一步了解。 以往的训诂工作,往往只着重文字本身性质的研讨,而忽视文字与其环境的关系。这样就常常不免机械地理解字义而损害了语言的整体性含义。 所谓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则是可以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汉字的特点是,有很多字本质上又是一个词,所以,不少的汉字可以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片面观点的束缚 ,人们论及思维的有关问题时 ,只谈语言思维而忽略对文字思维的研究 ,从而遮蔽了对人类思维的历时性进程和共时性态势的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重新考察文字的性质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就会发现 :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发明的另一套与语言并列的“为事物命名的符号系统” ,从而文字思维不仅是与语言思维并列的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高级思维形态 ,而且在思维的清晰性、准确性、深刻性、严密性等方面具有超越语言思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是通过其整体形态而起作用的,是不能加以分割和支解的。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符号体系。中国的文字是由大约一百几十个基本形体,通过相互组合变化而形成的符号体系。而经常采用的基本形体不超过一百个。通过基本形体相互组合变化而形成的独立文字形体,只能视作一个完整的形态,从而也就具有了相对固定的音与义。这种完整的形态是不允许加以破坏的,否则将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中国文字有很多结构成份完全相同,但其整体形态却存在着差异,其音与义也就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文字是通过其整体形态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若谓语言哲学乃是"对语言进行哲学研究"之义,则"钱玄同的语言哲学"的说法可以成立.钱玄同五四时期的语言哲学是在实然的抗拒力与应然的推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体现了批判与反思、展望与重建的哲学精神.其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汉字的特点,钱玄同反对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或"衍形文字"的说法;关于汉字的本质,他坚持文字同语言都是表示思想事物的符号的主张;关于汉字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中国文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形而意、由意而音、由繁到简.第二,钱玄同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汉字革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三大问题,还从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层面驳斥了汉字革命会扑灭中国文化的论调.第三,出于进化史观、功利主义、理想主义等内在动因,对于人类普遍语言这一语言哲学重要问题,钱玄同最终选择世界语作为其语言哲学的乌托邦理想.质言之,钱玄同五四时期的语言哲学是一种以进化论为主导,以激进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世界主义等因素错综杂糅在一起的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6.
刻划表意是文字的主要源头,其部分符号被早期文字吸收并不奇怪。文字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其形、音、义的约定俗成、相对固定化亦历时弥久。会不会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发生由刻划符号到文字质的飞跃,产生像殷商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虽然有学者提出过这样的假说,但迄今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文字一出现,刻划符号就会马上消失。二者往往会混用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的中原地区,已有相当水平的文字记事,但刻划表意在不少方面、尤其是在经济交往上仍相当广泛地被采用。  相似文献   

17.
汉字人文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历过图画文字的阶段,然而后来大多走上了用字母记音的的发展道路,成为语言符号的符号,而汉字却把它的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保存了下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表意系统,汉字的结构体现出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因而具有独立的文化解读功能。汉字的人文精神研究,是汉字字形、字义、字音、字能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符号学理论的观照下,考察文字的符号属性,进而考察汉字的性质,加强对"汉字是语素文字"这一观点的分析论证,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东亚符号学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湖北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汉字文化的意义”。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一种交际符号,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语言符号的符号。汉字既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同时它还被用来记写日本、越南、朝鲜等东亚语言,因此它不仅在汉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整个东亚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汉字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汉字是语素文字。它与音素文字有显著区别,音素文字记录的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而语素文字则记录的是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语素。中国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宗明教授说,汉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原始刻划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 2 0 0 1年 ,全国已有 98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刻划符号。就地域分布来看 ,绝大多数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从刻划符号的类型看 ,可以分为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类。黄河流域以河南为界 ,长江流域以安徽为界 ,往西盛行几何形符号 ,迄今未见象形符号 ;以东既有几何形符号 ,又有象形符号。几何形符号一般刻划在日常饮食用具上 ,象形符号多见于一些特殊器物。一般情况下 ,一个器物上仅刻划一个符号 ,但也有刻划 3个以上符号的例子。从 98个遗址出土的原始刻划符号中 ,可以勾勒出中国文字发生的三个步骤。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 ,中国文字的起源、形成 ,是在长江、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完成的。到龙山文化时期 ,文字已经形成。不过 ,这时各地的文字仍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夏商周势力的拓展 ,文字书写风格才渐趋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