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理性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乃是依据理想或理念的尺度来展开的,而人生和社会的复杂性则是理性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理性的批判也是人类理性依据自身的先验原则,通过寻求普遍性的理性法则,来为人类自身建立法度,从而展示其力量;理性的批判还是人类自身二重性的反映,人类自身的这种特性使人在崇高与卑贱之间来回摇摆,并最终寻求崇高来实现自身价值。这也是理性批判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宋清华 《齐鲁学刊》2006,(5):118-121
理性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特征,这是由理性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理性的超越性追求,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它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的表现。理性借助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来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人类建构完美的自我形象和至善的理想社会原型,以体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但理性所建构的理想世界,乃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为的是唤醒理性的反省和批判精神,以避免僵化、停滞以及功利价值追求,鼓励人超越现存,激发人的指向未来的内在创造潜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符合人性需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性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至善的理想价值,这种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这种至善的理想,固然对人类具有价值和意义,但它并不能在经验世界实现,而只能作为形而上的理想在超验世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理想主义的理性基础在于人们确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并由此建构人类的理想世界。尽管理性获得真理的能力遭到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质疑,理性也确实无法获得绝对真理,但理性在经验世界认知能力则得以确认。而对超验世界的追求,虽无法达到绝对真理,但对人类探寻至善的理想世界,为人类建构价值世界也是有意义的。此外,人类理性功能的多元化,则为理想的建构和实现提供了更好的理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纯粹形而上的理想如何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形而上的理想,这种追求源于人的本性,即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这种形而上的理想,固然对人类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在经验世界实现,它永远只能作为至善理想在超验世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不断膨胀、价值理性与人文理性日益萎缩,科技理性的片面发展暴露出自身的合理性限度。因此,应当给予科技理性以必要的"生态"补充,寻求"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使"科技理性"与"生态理性"在人的发展中、在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中以及在真、善、美的生态伦理实践中保持适度的张力,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冯显杰 《理论界》2013,(4):99-101
自人类将理性视为认知世界的能力,它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一度扮演了先知的角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性的内涵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日益片面化与抽象化,使理性本身陷入了单向度的唯工具理性至尊的境地,甚至使人类本身也开始异化,并日益演化为阻碍人类进步的力量。但是理性并不是上帝,反思理性是我们寻求新的认知方式、重新认知世界的路引。  相似文献   

8.
理性具有超越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更为理想、更为合理的理念世界。这是因为形而上的理想深深地置身于人之存在中,人本身就是形而上的动物,就具有超越性,人通过超越自身有限生命的追求,来展示其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和价值。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理性独特的个性和哲学对理性之谜的无尽探讨。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确立起西方理想主义的基本模式即现象与理念对立的二元思维模式.近代从笛卡尔开始,树立起人内在理性的力量,强调人可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理性力量,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可见可触的理想世界.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古典主义理想彻底破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启蒙理性理想并且逐渐认识到非理性学说的价值.然而工具理性和商业化的长驱直入,使人类逐渐进入一个喧嚣狂躁、规则散漫的时代,理想主义陷入迷茫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的论述将为我们找到新的方向在人们可以身体力行的现实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将自身作为理性存在的主体时,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也就要相对而在了,如此世界存在的二元论不仅关涉主客体之分,更关涉语言存在的形式之分,即作为纯粹形式的理性语言与作为知识载体的经验语言之分。语言存在形式之分奠基于理性主体的统一性存在,而理性主体存在的统一性必然体现为理性的纯粹语言形式与经验语言形式的融贯,纯粹语言形式表现为理性存在的智性品格,经验语言形式表现为理性主体的自然品格。就语言存在而言,理性存在者永远是一个必然的前提,因为只有理性存在者才同时将两种不同的语言品格结合并内含于自身。  相似文献   

11.
人类作为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政治的最高价值就是获得这种法则,实现人类的整体协调。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整个人类认识史和文化史都找寻着这个社会的理想价值。安东尼.吉登斯反对人类不切实际的理性构想,反对以理想的理性内容来匡正现实的存在,而试图让这种价值贯彻到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中去,使人类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当今社会,人为风险日益增加,并且这些风险往往不是一个地区、民族、国家自身所能够解决的,因此加强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实现人类团结、合作、共同治理,使人类按自然的原则生活是现实的世界政治任务,也是人类政治的共同向往。  相似文献   

12.
人类作为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政治的最高价值就是获得这种法则,实现人类的整体协调.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整个人类认识史和文化史都找寻着这个社会的理想价值.安东尼·吉登斯反对人类不切实际的理性构想,反对以理想的理性内容来匡正现实的存在,而试图让这种价值贯彻到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中去,使人类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当今社会,人为风险日益增加,并且这些风险往往不是一个地区、民族、国家自身所能够解决的,因此加强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实现人类团结、合作、共同治理,使人类按自然的原则生活是现实的世界政治任务,也是人类政治的共同向往.  相似文献   

13.
理性的合理性维度在现代社会被埋没在理性的假象之下,理性失去了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指导性作用。高兹在此意义上提出了具有现代性的理性批判——经济理性批判。经济理性批判启发的不仅是理性重新思考的必要性,而且指向了人类生存维度的理性建构,即高兹提出的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把人类理性引向生存维度,凸显了理性的现代性张力,理性不仅要顾全自身的发展,更要在自身的发展中实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生态理性把握住了理性在生存维度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它不仅是理论理性的知识论概念 ,更是实践理性的本体性概念 ,二者之间构成了内在张力 ,贯穿于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康德哲学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结合 ,是理性与非理性 (或超理性 )的矛盾统一 ,正是这种张力 ,推动着康德哲学体系的运转 ,而“物自体”是其轴心。康德对“物自体”的设定在于批判先验实在论 ,使人回到现实的经验世界 ,同时启迪人们从经验世界走向理想。而这都必须在实践中达成。康德哲学由此实现了知识与人文价值的结合 ,知识向人文价值的转化和生成 ;从而端正了西方智力思维的运思路径 ,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营造人性的生活世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语言自身两个平面探讨了词的非理性意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非理性色彩的存在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以及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复杂感受在语言中的投影。它的存在,填补了词的理性意义的表义空缺,大大增强了词义的表现力。这些事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非理性色彩是词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寻求走出词义表达困境的可能途径。术语解释: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内容;非理性色彩──理性意义的携带信息。  相似文献   

16.
康德区分现象和物自身,认为人只能对可以感性直观的对象形成知识,心灵、世界整体和上帝等总体性概念没有可以直观的对象,只是纯粹理性的理念,可以用来调节经验知识,表达实践理想,而不能用来建构经验知识。马克思在克服康德二元论局限的过程中,跨越了经验知识和超越性理念之间的界限,或者根据一些经验现象去断言历史总体,或者根据关于历史总体的理想去定位经验事实,以期对历史总体加以经验的建构。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实践已经表明,经验地建构历史的总体,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在于充当社会的调节性理想而不是建构性理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分析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的理性概念,指出理性不仅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也是人类创造性劳动过程的共同背景和本原。马克思致力于哲学的"实现"即一种理性哲学,这种理性哲学试图塑造现实世界而不停留于空洞的反思知识,但它又不满足于单纯的实证知识的功能。在寻求新的哲学理性形式的道路上,雅斯贝尔斯追寻马克思哲学理性概念的历史踪迹,不是放弃近代的理性方案,而是通过区分和内在的批判性划界,维持和发展了近代理性方案的真正的、解放的可能性。雅斯贝尔斯以全新的方式开辟了"存在空间",把哲学逻辑学的理性交往知识旨趣移入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视域之中,从而以新的总体交往方式促进全球人类交往过程。我们时代理性的联合反对理性的毁灭,恢复哲学理性是至高无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究自然和拷问精神的过程。利用和改造自然活动是一种具有实践理性的活动。这一理性的突出标志就是目的性。在主客二分的世界中,人从观察自然的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自然作为创造主体关照的对象,为精神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感知通过经验为精神超越直觉、发现存在、提出理想铺平了道路。经验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阶梯,有了这一阶梯,思维才有可能为精神活动和追求展示更广阔的空间。人类追问自然和拷问精神是在获取知识的背景下取得的。知识存在于有目的的追究自然的活动之中。通过经验关怀知识,不断积累的知识为人类探究自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人类的认知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尽管知识的虚假性影响了知识的获取,但它一直潜存在人类的知识结构中。  相似文献   

19.
行为理性是人类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理性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的统一.行为理性对"何然"的建构,是以工具理性对"实然"的把握和价值理性对"应然"的确立为基础的.以行为理性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三个层面上展现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了作为完整形态的理性对真、善、美的追求,使理性达到了在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及人类社会自身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上是人的生命意义危机,知性科学把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割裂开来,以否定人的感性生命存在去寻求超感觉世界的普遍规律,以单一程式化的知性思维去规定感性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风险辩证法是人类洞察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的哲学智慧,对当代人类科学理性及其文明发展悖论的反思成为它的主要任务。风险辩证法破译支撑知性科学的现代形而上学基因密码,揭示科学理性、风险知识与话语权力的内在关联机制,剖析现代性意识形态与知识样式的现实生活前提,消解知性科学对个人生活选择的独断,澄明科学理性的感性存在论基础,赋予科学理性以人的感性光辉,将感性、知性和理性统一于人类的历史性的科学和社会活动中,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通达风险社会现实、彰显生命意义与自由精神的思想桥梁。风险辩证法面向风险社会现实生活本身,在感性的现实生活冲突与矛盾运动中把握风险社会时代脉搏、历史走势和人类命运,从本质上奠定破解时代问题之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新知识类型与理论创新的学术定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