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合法性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20世纪70年代末,这种意识形态中心型的合法性面临困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合法性基础由意识形态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上来,成功地实现合法性的第一次转型。当下,经济绩效主导的执政合法性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执政合法性,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是我们党当前执政合法性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转型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曙村 《文史哲》2005,2(1):149-154
改革开放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 2 0世纪 70年代末 ,意识形态中心型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合法性基础由以意识形态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上来 ,成功地实现了合法性的第一次转型。当前 ,经济绩效主导的执政合法性面临着新的挑战 ,创新执政合法性 ,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金桂  郑曙村 《齐鲁学刊》2005,2(1):149-15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做出了不懈的探索。改革开放前,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20世纪70年代末,意识形态中心型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以邓小平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合法性基础由以意识形态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上来,成功地实现合法性的第 一次转型。当前,经济绩效主导的执政合法性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执政合法性,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是 我们党当前执政合法性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愈深入,就会愈益自觉地汇聚到一个焦点上,这就是意识形态及其转型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涉及这样几个重要问题: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形成哪些社会思潮及其思想论争;意识形态转型有着怎样的理论选择、现实基础,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历程与观念变革。中国私营企业主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的历史命运,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私营企业主从批判到允许再到鼓励、从消灭到培育再到引导的理论转变,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是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重要维度,它标示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经历了从"革命型"到"建设型"再到"和谐型"的两次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路历史变迁与突破的关键点在于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一百多年来,中国在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一直彷徨困惑.在中国的建国之路和建设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教训.改革开放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思想上有了重大改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说,道路的选择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文艺的转型和发展江建文我国经济从运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无疑是一场历史性的改革。它必将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部类,为这一经济转型激起的大潮...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2-19
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转型的双向互动体现了制度变迁固有的历史合理性与选择性的辩证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非传统转向是社会转型推进到"四个全面"阶段在观念领域的反映,"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人的安全"组成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非传统内容,"广义性""复合性"和"多维性"建构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非传统特征。加强非传统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维护能力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而互联网"微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又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站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高度,加强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阵地建设,坚持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的路径,培育互联网微空间的正面"意见领袖",运用大数据平台和云技术手段,加强互联网微空间的话语治理。  相似文献   

8.
袁伟民 《东岳论丛》2011,32(7):70-74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到"改革开放"、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由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由生产关系反作用理论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理论到"中国特色"理论的转变和升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从民生视域考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不难发现:一种意识形态能否成为主流的领导思想,根本上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所代表的利益关系能否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同和肯定;牢牢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诉求,着力加强民生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实现意识形态转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现实性和人本性、具有召力和吸引力的关键;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汇集了最广泛的人心、凝聚了最磅礴的力量,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0.
思想社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转型,成为思想社会教育.这是为了适应意识形态教育隐性化、去除"泛政治化"倾向、相关课程名实相符和顺应现代社会轴心领域变迁的需要.建构思想社会教育的现代内容,需要实现思维方式变革,要由培养学生聚拢性思维转变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拢性思维并重上来.同时,思想社会教育要贯彻总体性原则,贯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年间,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而伴随着各领域的改革开放,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开始了自身的变迁与转型。这种转型虽然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内部展开与进行,但却极具广度与深度,可以从四个维度分析:就目标定位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高远逐步回归现实;就内在结构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一统逐步走向多样;就价值倾向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整体逐步指向个体;就存在样态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封闭逐步转向开放。从以上四个维度可以较为系统地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景式变迁。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必然导致意识形态转型,主要表现为:从官方意识形态到民间意识形态,由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从观念意识形态到物化意识形态,由意识形态信仰的模式向行为的模式转变;从政治意识形态到非政治意识形态,由以意识形态划界向实用主义地处理问题转变。意识形态世俗化转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要求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济绩效基础;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制度政策;对民间意识形态进行包容整合;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改变意识形态宣传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现实的契合。  相似文献   

13.
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是秦汉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三次更迭的历史过程.李斯提出"以吏为师",乃是拘于一种历史的惯性,固守法家传统,却违背了历史潮流;汉初新道家,由于思想立场和方法上的局限,未能充分认识和吸收儒家思想,从而限制了"黄老无为"在政治和文化上发挥更大的实际效能;董仲舒提出"独尊懦术",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把儒学上升为政治意识形态,致使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都蒙受巨大的历史流弊.历史告诉人们,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复杂的关系.必须始终注重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27-2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思想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思想文化由一元到多元,经济体制从计划过渡到市场。转型时期,众声喧哗的大学叙事小说汇聚了各种"思想"和"声音",并由此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气候。这些大学叙事小说在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上主要有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形式,分别彰显出反思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中国,儒教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制度性的社会存在,嵌入社会的机体之中,具有复杂的形态特征.20世纪,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解体,"儒教"经历了痛苦的"转型",逐步退入观念领域,成为文化反思、意识形态批判、哲学建构等思想和学术的"对象".上世纪后期至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重建儒教"的思潮,力图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和制度设计,探求儒教重新回到生活世界和社会领域的道路,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将对儒教的传统形态、现代转型和重建问题提出一种思考和建议.关于儒教的"形态",大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集中讨论"儒教"是否是"宗教"的问题.1980年,任继愈先生首倡"儒教宗教说",将儒教视为封建的意识形态并描述其"宗教"特征.冯友兰、张岱年、李景全等先生主张区分汉代宗教化的儒教与先秦和宋明的儒学传统,将传统儒教定位为思想和哲学.牟钟鉴认为儒家传统还有"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存在形态.①儒教问题的讨论,客观地推动了关于儒教形态的反思,突破了传统从思想和哲学的视角把握儒教的局限,揭示了儒教与传统封建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密切关联.与大陆学界的讨论不同,在港台中国学界特别是新儒家的研究中,"儒教"基本上是以"儒家的精神性传统"的面相而获得致思的.  相似文献   

16.
从"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历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成功推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效抵制了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潮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深入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变化、新特点、新任务,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道路、制度引领社会思潮的探索实践,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德侠 《河北学刊》2002,22(3):143-145
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党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先导。今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必将使我们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同样的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分别作为"意识形态概念"和作为"学术关键词"时往往存有较大差距。在学术领域中滥用"意识形态概念"诚不足取;但意识形态概念对学术领域的渗透并不一定只产生负面影响。20世纪"民族"这个词语从意识形态概念到学术关键词的旅行历程表明,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为学术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思想资源,产生积极的拓伸意义,推动学术生长。  相似文献   

20.
郁建兴  陈建海 《北方论丛》2008,1(1):112-118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开创性地奠定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也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给后世既造成了诸多争议,也为理论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两次重要嬗变。其一始于卢卡奇、葛兰西,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这一条主线相伴随的还有以赖希、弗洛姆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其二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拉克劳、墨菲通过阐发"接合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