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国琴  陈群 《江海学刊》2012,(2):230-233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深刻认识,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科学发展观蕴含着对人的价值关怀,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等发展理念为当下中国教育实践"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如何教才好"提供了很好的原则;对教育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动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规定,即"个性鲜明的个人"是教育的价值主体,"自我实现"是教育追求的价值动力,"创造"是教育追求的价值核心,"全面、和谐"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学理性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具有极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实践命题,它的实践价值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主题相契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对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具有重大的指导性;科学发展观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具有极强的规正性。  相似文献   

3.
严丽丽 《学术论坛》2007,30(8):130-13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价值、道德价值、法治价值,旨在全面认识"八荣八耻"荣辱观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政治诚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彰显了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了取信于民的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政治诚信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方式,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治诚信不仅是执政党执政的根基,是国家政治稳定的保障,还是一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当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政治诚信建设,以取信于民,促进政治文明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思想蕴藏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深刻阐述了关于城乡发展的重要思想.在现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命题.在统筹城乡发展视阁下重新挖掘、审视、建构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价值转型实质是民族生存方式和生产模式的再塑造,其对发展方式转型具有理论和思想先导作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必然要求文化价值进行适时重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推动文化价值转型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科学发展观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解读,对西方有关社会思潮的时代创新,赋予了文化价值最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有助于实现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价值问题越来越成为哲学思考的重要论题。从人与文化的一体性关系来看,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人本身"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以形而上学理性和资本逻辑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文明,其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却导致了自由的异化及人的单向度发展,这实质上是文化根本价值的异化;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与异化劳动的批判创建了唯物史观,将"人本身"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作为文化价值的根本诉求,揭示了文化价值的科学意蕴及现实展开道路。依据马克思的文化价值观来领会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对推进我国新型现代文明建设和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幸福的休闲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实现人的幸福为本.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价值观与发展方法论的统一,本质上是以提高人民群众生存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为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手段的发展哲学.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需要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改造人类的劳动,二是发展人类的休闲."积极休闲"对于人类的幸福生存具有日益重要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整个世界理论界都在重新认识和挖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价值意义,其科学的结论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体现着它的科学价值;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最基本动力的描述说明它具有很强的建设价值;来源于实践,用来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体现着它的实践价值;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其政治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导向.认真领会两种思想的内涵和意义,对正确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既是对马克思的入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我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导向偏离从而导致一系列实践危害的沉痛反思之果。与西方人本观相比。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更能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坚持把"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价值目标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普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问题不仅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理论,而应具有全球范围的普世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生存危机背景下提出来的,而生存危机恰恰是全球性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当代环节,而共产主义本身又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针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提出的,而工业文明的发展观目前基本被世界各个国家所坚持。因而,科学发展观作为对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超越,应该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科学发展观正逐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必然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实践指南。作为顺应潮流、适时创新的科学理论,还在价值凝结的内在与外在的表现上,特别凸显着关注民生的人文之美。这一人文之美,蕴含着深厚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闪烁着当代人文精神的璀璨光芒。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内容是人文的一种理性认知和根本限定。在当下,"人文"就是一种对待  相似文献   

15.
陈燕 《学术探索》2001,1(Z1):111-112
本文认为,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它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在哲学理论体系中,价值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同时对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观,其深厚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性,全面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真正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是对唯物史观在新的时代水平上的一次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渭心学仁体论建构于对治理学僵化和王学末流玄虚的时代语境中,是在心学视阈内对理学有限度的回归和对传统仁学与阳明学的融合发展。李渭心学仁体论的内涵包含仁的内在主体性确立、生生之仁、一体之仁、为仁由己等,这种心学化的仁体论建构具有强烈的时代现实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理论面向,超越"理"与"良知"的时弊,在心学视阈内有限度回归仁的普遍规范;二、诠释进路,在功夫与事为的心学化诠释中阐发"仁"的丰富内涵,凸显仁体发用的实学特色;三、实践取向,在日用行常中阐发"仁"的实践价值。作为黔中王学代表人物之一,李渭心学仁体论是时代学术思想的映像,也体现了黔中王学的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18.
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的是非、好坏、善恶判断;价值行为,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的关系。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强调在人的本心和良知的指导下,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这一学说对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像个体的"言语"不同于社会的"语言",商品对个体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一样,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社会关系价值,它不同于物对人的"价值事实"。人的普遍需要是个体层次的物对人的关系的"普遍事实",而不是社会关系层次的"普世价值"。以普遍人性与普遍理性为基础的"绝对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而作为评判社会关系行为的共同准则的"相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在人类历史实践发展中考察其存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只有在和平与发展作为全球化主题的当代,才产生了对"相对普世价值"的社会需要和生成条件。以自由、法治、民主三层构成的近代西方社会价值标准,适合于个人本位的、具有法治与基督教传统的早期资本主义移民社会,已经不适应于金融资本与垄断资本网络支配的当代社会,更非全球"普世价值"。各国传统价值将在当代实践中发生巨大变革,进而融入正在生成的当代"相对普世价值"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发展观与生产力概念的丰富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普民 《学术论坛》2006,38(1):31-34
传统生产力概念作为对工业社会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实践活动的真实反映,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根据新的现实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有可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来重新界定生产力概念,使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里,生产力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对生产力概念的这一创新发展,有利于人们重新思考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