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有机体内各个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心理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个体心理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动力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由一个个和谐的人组成,个体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自我和谐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和谐,实现自我和谐方能社会和谐.促进自我和谐从个体内在方面来说,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理性修养,合理调控情绪,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从外在环境方面来说,应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心理和谐机制,普及、提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与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伦理学研究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对道德矛盾心理的研究。道德矛盾心理研究从传统到现代实现了转型。从个体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道德矛盾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心灵服从阶段、心灵激荡阶段与心灵和谐阶段。心灵和谐是道德矛盾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和谐社会就应该重视对心灵和谐的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国兴  曹保刚 《河北学刊》2005,25(5):199-202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和人际心理和谐。和谐社会和心理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是国人心理和谐的前提;国人心理和谐状况制约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社会人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心理和谐的平衡点,治政和谐是心理和谐的保证。作为治政者,要注意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与大学生和谐道德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应当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而大学生的和谐道德应包括和谐道德认识、和谐道德选择和和谐道德实践三大内容.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和谐道德的养成应着重协调好合作与竞争、奉献与索取以及认知与行为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需要和谐人格。要使大学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就成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和谐人格"是指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能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心理、气质、行为习惯的特征的总和。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和谐人格教育目标,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大学应通过科学与人文的"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理想和情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和谐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与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8.
曹蓉  欧贤才 《人文杂志》2008,(2):187-189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物理现实,同时还是个体对社会现实进行心理表征之后所获得的一种心理现实.和谐社会建设不能仅仅从物理现实出发,还要重视构建个体内在的心理现实.和谐心理现实包括和谐认知与和谐情感.和谐社会的心理现实性和主观建构性强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政策要坚持人本主义的导向以及重视自下而上的微观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和谐心理构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和谐心理构建过程中各种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如何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教育和管理、适当的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新时期和谐心理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魏明 《理论界》2007,6(11):130-1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文化心理的总体特征是“和谐”二字,这种“和谐”只有体现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即大众文化心理的层面,才能说整个社会达到了“和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却遇到了空前的弄日益冲突、观念困惑。冲突和困惑都是具体而生动的,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从良莠不齐的西方思潮、从现实的、物质的、欲望的观念中去摸索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些思路和方法有的是有利于和谐的,有的则是破坏和谐的,区分和鉴别面临着许多麻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这是大众文化心理所面临的“和谐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冲突困境、公平困境和人文困境。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构建和谐家庭。而构建和谐家庭,离不开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系统家庭治疗强调系统的观点和取向来了解家庭与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其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因此解决家庭问题应致力于家庭关系的探究与调整,与家庭生命周期同步进行培训与辅导,促进家庭成员的沟通与分享等。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体制、政策等硬件的建设与完善,还需要社会心理的积极引导与调适。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学术界尚存在不足。王家忠教授的新著《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研究视野的深度扩展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特别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实验的方法严重脱离实际,一是至多考察了社会普通心理层面,至于深层的社会心理,即社会潜意识,则要么给忽视了,要么只作了肤浅的说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  相似文献   

13.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鲍艳春 《理论界》2008,(5):263-264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大学生承受家庭、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随之增加,极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社会环境下要求实行“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进行论述,提出开展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并对开展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能否谋划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构建茂名农村和谐社会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在构建和谐茂名的总体目标下,构建茂名农村和谐社会,应切实抓好七方面工作:确立新形势下茂名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宽松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公共保障;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建设好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构建和谐家庭.而构建和谐家庭,离不开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系统家庭治疗强调系统的观点和取向来了解家庭与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其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因此解决家庭问题应致力于家庭关系的探究与调整,与家庭生命周期同步进行培训与辅导,促进家庭成员的沟通与分享等.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这个基础。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城乡、区域教育不和谐,教育不公平等突出问题,因此,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推进和谐教育的构建;强化教育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从资源投入保障方面推进和谐教育的构建;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满足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杰恩 《东岳论丛》2005,26(3):27-30
和谐社会是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身心和谐的社会,能否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要受精神方面指标的影响。关注现阶段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困惑,解决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基础。一是处理好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以凝聚人心、整合社会;二是正确认识、处理和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使人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理平衡;三是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尚“和”心理是中国社会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人的尚“和”心理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中国人尚“和”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以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20.
李家鹏  吴刚 《理论界》2009,(12):173-175
高校校园和谐不仅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拉动作用。当前和谐校园建设面临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情感危机、择业就业等多方面问题的挑战,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应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