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以降,文学在性别取向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显著的农家女进城的身体叙事现象.基于城乡分治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学经由衣家女身体意象所荷载的文化症候的书写,其生存地位与文化身份、农耕文化与工商业文化、性别差异与男权话语的矛盾冲突,表征的是城乡有别的文化身份、生存地位、文化根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2.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左传》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真正起点和开篇,对于中国叙事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引申出如何看待“文史不分”与中国叙事传统的关系问题,以全知叙事、纯客观叙事和限知叙事三个方面对《左传》叙事结构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辨析;认为《左传》的叙事并非以“文学性”的实现为目的,而是担负“史”的功能,其“文学性”的实现是一种历史的发生,也是一种解释的迁延;同时,在叙事上摒弃了单一的记事或记言的旧制,以“言事相兼”为手段,真正实现了中国历史记叙从账簿似的大事记向以写人物活动的历史叙述的转移,将中国史学记叙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文史互见的基础上,发见了中国叙事的“由史入文”、“允文允史”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当文学对象在"乡村-城市-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以降,在文学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性别向度上农家女进城的生存转向叙事。在空间对峙与文化并置中,她们作为游移的文化活体,在性别化的人与城的隐喻化、模式化、空间化、边缘化的文学构想中,农家女意象荷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基于城乡发展失衡与二元户籍制度的划分,文学的城市呈现出否定意象的文化症候,其历史进步性、文化熔炉的聚合性、生存家园的建构性成为被遮蔽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古今中外理论家对历史话语文学性的研究,发现历史话语有两种文学因素:装饰性文学因素和结构性文学因素.历史话语的装饰性文学因素属于一般修辞学的范围,是历史话语的一种外在点缀;与之不同,叙事作为历史话语的结构性文学因素,在一个历史话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构成性作用,它是历史话语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所谈论的历史话语的文学性即着眼于后者,这是后现代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一个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唐律赋的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律赋,无论是侧重咏叹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描述民俗游艺的,还是重在咏物、议论、抒情的,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叙事性质。其叙事特性,主要呈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依时序而行的叙事时间与以情节为中心而展开的叙事层次的结合;多样化的叙事手法(描绘性叙事,用典使事,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赡丽繁富的叙事风格。唐律赋的叙事在本质上属于文学性叙事,对小说乃至其他文体的叙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与乡村、都市文化与乡村传统的对立、冲突和交融为文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文学也自然承担起书写这一历史巨变的使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涉关城乡的叙事潮流。这些城乡叙事展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愚昧、现代与传统等各种冲突与断裂,进而呈示出城乡的价值迷思、身份焦虑和个性缺失等文化与伦理困境。文学只有用一种更为理性与前瞻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才能突破这样的困围。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在人物刻画与叙事技巧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记言与记事的巧妙结合,兼顾历史性与文学性;极度的讽刺夸张,对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运用对比、烘托手法,突出人物状貌及性格,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表现人物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仙传小说是《太平广记》辑录的重要题材类型,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即以史传叙事结构展示神仙故事的宗教真实性,以模糊叙事语句遮蔽神仙及其仙迹超现实的虚幻性,以对比、衬托等叙事技巧凸显神仙生命的长生久视,以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强化神仙可求的宗教目的。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兼顾了仙传小说宗教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性,弥合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善于在占有和使用包括印刷文化和都市生活公共空间等广义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命题,这些命题既采用了西方20世纪文学、社会学研究较新的理论视角,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在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城市”以及“大都市”等理论范畴及空间批评理论的启发下,李欧梵以“现代性”为基点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空间维度,揭示了“新文学”传统中以乡村为核心的空间叙事对城市文学的压制。  相似文献   

12.
解析《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叙事作为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集体性创作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类型性,以及这种类型性中蕴涵的文化原型,为作家文学创作奠定叙事的基调。以《聊斋志异》中《张鸿渐》及其民俗俚曲版《富贵神仙》、《姊妹易嫁》为案例,分析它们所蕴涵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作家作品情节的复杂性与口承叙事原型交织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墨白长篇小说是一种迥异于目前商业化叙事的先锋文本。他以探索中国那场荒诞而真实的文革岁月和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一些人精神的匮乏和压抑见长。其魅力主要来自主题意蕴上对历史荒诞与人性沉落的尖锐刺痛感的把握 ,以及文本形式上以神秘与独白呓语为特征的梦幻式结构和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场域对当前文学底层书写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与大众文化共谋的场域,颠覆原有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叙事,给文学的底层书写造成困难的同时也孕育爆发的机遇。当前文学的底层书写由微而显,但怎样摆脱文化上的困境、合理地表述底层仍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在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叙事中 ,作者对话语权利的争取是其最明确的特征。其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调整 ,都是为了确定自己在小说叙事中存在的地位 ,确定自己在叙事中的话语权利。这一切与苗族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动因和外在表现形态。沈从文对苗文化的认同 ,对苗族人文价值观念的认同 ,导致了他小说创作中相同于苗文化传承的叙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深圳作家塑造出改革之都、欲望都市、沧桑都市、活力之都、阳光都市等各类深圳形象。多元化的深圳叙事整合出一个真实全面的深圳形象,为读者想象深圳提供了文学符码,在构建和传播深圳城市形象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易晖 《东方论坛》2008,(1):52-60
金庸小说,正经历着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俗小说到90年代以降的“经典化”的过程,一些学界人士热衷于将原本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金庸小说研究推向所谓的“金学”。金庸小说无疑是大众文学的经典,它的畅销性、长销性以及为读者带来的密集的阅读快感确保了这一点,但并不等于它是一般意义的文学经典甚至文化经典。金庸研究的根本意义恐怕也不在于将它客观化、对象化地树为经典,采取超然物外的文学批评的立场。实际上,金庸小说(或者说“金庸现象”)为我们展现出关于当代“文学/文化生活”的难得的“近身性”,它是“文本讲述的时代”与“讲述文本的时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8.
台湾政治“解严”后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语境使得文学表述及叙事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家族书写也以自身的叙事样貌展现了台湾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及文学典律生成与发展的形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可以发现“解严”后台湾家族书写在讲述家族故事的角度和方式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将言说家族的方式放置在文学语境与文化观念的变迁之中考察,则可从更深层面探讨再现家族的意义、叙事价值及家族书写在台湾文化语境中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查德·利罕在《文学中的城市》中提出的研究范式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文学研究,后者侧重的是反映论,而前者侧重的是再现论,其既关注城市的发展变迁对文学文类、叙事和修辞等方面的影响,也关注文学对城市的想象性构建。这一视角更适合于去阐释城市和文学的复杂性关联,对目前的城市文学研究有诸多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知识谱系或关键词必然牵涉文学叙事的"权力"和它的实施步骤。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文学史并不是由中性材料堆垛成的一长串文学事实,而是文学叙事权力全面渗透、控制着的场域。权力诉诸文学有多种表现方式:文学社团和办刊、翻译、文学批评和论争、作家创作对读者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