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同时,开始思考中国的工业化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业化思想。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工业化应走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必须坚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必须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中国工业化应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道路;等等。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对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工业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他坚持顺应历史潮流,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为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积极倡导对外开放。这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本文的意向,拟在于探讨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开创者,尤其是在民主革命实践过程中为治理官吏腐败和建立廉洁政府提出了许多廉洁从政思想,比如,他研究中外历史,创造性地提出"权能分治"和"五权宪法"学说,并建立考试院、监察院、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平行并立的政府架构,从个人道德和制度规范等多方面着手防治腐败,形成了孙中山廉洁从政思想体系,这些廉洁从政思想以其独有的特色给我们当下中国廉政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忠 《江汉论坛》2008,2(1):90-93
孙中山的政治建设思想,强调首先从"革心"开始,其目的在于发掘政治转型的情感因素、认识根源和道德力量,变革国民心理的政治价值,就是培养政治情感、提高政治知识和强化政治伦理.孙中山的这些思想,是在分析中国人传统心理特点、人民实际知识水平和德教传统基础上提出的论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史上,一代一代的爱国志士和“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则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一位最先进、最杰出的代表。孙中山向西方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中国、振兴中华;他明确主张把虚心学习外国的长处与维护民族尊严结合起来,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分析、有鉴别地向西方学习和吸收有益的东西。这些思想主张,充分地显示了孙中山倡导向西方学习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和态度,也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弊病丛生,其最为根本的症结在于土地利益的分享缺乏一个公平有效的机制。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发轫于他深切的民生主义关怀,他有感于当时欧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贫富不均现象,提出了解决中国未来土地问题的思路。这些思路和方法对破解我国目前的土地困局而言,意义仍然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7.
1916年陈英士在上海殉难后,孙中山期望蒋介石成为第二个陈英士,继承他的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不久,蒋介石即成为国民党领袖,统治中国达数十年之久。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原因众多,但其渊源在于他早年选择了符合历史潮流的立业道路,追随孙中山和陈英士,积极参加反清讨袁活动,表现出他献身革命的思想品格和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政治家之一.他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了预防中国资本家垄断的流弊,他提出了民生主义学说.民生主义凝聚了孙中山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考虑和谋求人民"共同繁荣昌盛"的崇高理想.他的民生主义目标--"均富"、构建"小康之家"社会,与我国今天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相互呼应 .虽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在哲学基础、阶级基础与策略基础上根本不同,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但他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等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仍有着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思想精深博大,对近代中国的灾荒问题也颇有思考。关于致灾等问题,他认为与交通不便、水利不兴等问题有关,但关键的因素是贪污舞弊的官僚政治使然。他进一步思考根治灾荒的措施,认为在于振兴实业,尤要兴修水利,并注重发展农业及造林等。但他的救荒思想与救灾实践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窘境。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中国摆脱"一盘散沙"的状况,真正有效解决中国问题,孙中山频频向其听众或读者呼吁应"同心协力"。具体来说,孙中山倡导的"同心协力"的最小范围是限于一个职业群体或组织,最大范围是全世界,其理想的状况就是"大同之世"。"同心协力"的依靠形式是"会"或"党"。"同心协力"的纽带是品德、主义与纪律,主义是孙中山长期重视的,纪律是他晚年强调的。"同心协力"的目的,从革命组织的角度而言,是建立与改造国家,从民众的角度而言,是孙中山汲汲所求的"幸福"。历史未必按照既定的逻辑发展,孙中山渴望国民"同心协力"以使中国问题真解决,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不过它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要使中国真正独立富强,不能不妥当处理"同心协力"与中国问题之解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