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旧有非王卜辞中田猎材料有限,故以往的田猎研究多据王卜辞,而新出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属非王卜辞,其中刻有田猎卜辞者在43版,为我们研究殷商时期王室贵族的狩猎活动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在对花东田猎卜辞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将其与以往的王卜辞和非王卜辞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对其中涉及到的田猎日、田猎地、田猎用词、猎获物、狩猎参加者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商朝贵族的狩猎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探讨花东卜辞主人“予”的身份地位,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反本归宗"是商代宗教和礼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卜辞中的"报",是指祭祀.卜辞中有"即宗"的术语,"宗"指甲与辛日.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认为商朝是方国联盟,从甲骨文“比”字与多王的分析看,这一结论的证据并不充实。从商代的王与诸侯的权力与义务、商文化在大范围内的统一性、商周交替之际表现出的对商王朝共主地位的承认看,商王朝已经是一个集权国家,而不是方国联盟。  相似文献   

4.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5.
这一版历组卜骨于抗战期间出土于安阳小屯,系一版左胛骨,现其大部藏于清华大学,其卜辞内容属于岁祭,与商王世系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意义。李学勤先生曾撰《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一文对其内容有详细考证,本文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此版卜骨的出土、流散及缀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芦金峰 《殷都学刊》2008,29(1):26-30
本文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与射有关的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对卜辞中反映的内容,结合“三礼”,来探讨殷商时期的射箭活动。  相似文献   

7.
我们支持商代晚期出现分封制度的观点。本文所考的 36个国家分别被封为侯、伯、亚、子等爵称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或进贡或来朝 ,有的还与商族保持着婚姻关系 ,成为商王十分倚重的力量 ;这些封国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中南部和商王畿的东南部 ;封国外侧多方国分布 ,其藩屏王室的目的显而易见 ;全文充分依据卜辞中丰富的历史地理材料 ,对 36个封国的地望及其分布逐一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8.
商代卜辞中有"数祖某"、"数妣某"之称。这些"数"都是数序。数序之序,过去人们都作下读,即一、二、三、四……从上辈向下数,那是错了;本文经过考证得出结论,那些数序,都应该上读,即从下辈向上辈数去。  相似文献   

9.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有着良好的草木植被:大片大片的森林,随处可见的灌丛,林木茂盛,野草丛生,丛林之间遍布沼泽湖泊。甲骨文字中有许多反映商代中原地区植被种类的字形;一些特殊的甲骨文字如"朝"、"暮"、"东"、"西"、"楚"、"茔"等,都反映了当时植被的丰富;甲骨文中还有众多与林地有关的"麓";文献中许多关于"松柏"、"桑林"的记载,表现了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植被的特征;野生动物的大量生存,也是当时植被丰富的一个佐证;最能反映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竹林,在商代的中原地区也有大量分布。但是到了商代末年,由于长期的农垦、田猎、畜牧以及生活生产用木等,自然的植被环境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最近刊布的殷墟花园庄出土卜辞,讨论了下述三个问题:1.卜辞书刻省略例证;2.一种先祖祭祀的特殊祭序;3.进献割裂的牺牲是商代宗庙祭礼的主要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