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近几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我国现有留守儿童5 800万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迫切性非常突出。以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镇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深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根本的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之相伴的是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4700万农村留守妇女和4500万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这一庞大的留守群体是弱势的农村人口中更加弱势的一部分。布迪厄曾指出,面对社会大众的苦难,社会科学若不想变成社会巫术,就必须深入生活,传达底层的声音。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留守人口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中国农业大学从2004年起围绕农村留守人口群体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行动,其中包括在全国5个省13个农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给外出父母写信活动,以及在全国5个省选择150名留守儿童连续3年记录其生活现实的生活史研究活动。为此,本刊组编如下数篇学术随笔,对留守儿童书信和生活史记录作出初步思考和分析。我们希望这些感性层面的思考能引起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开展进一步的理性学术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留守人口现象及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指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削弱了社会联系中依恋、奉献、卷入、信念的控制力量,因而促成了违法犯罪的发生.期望通过对社会控制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扩大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增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的认识,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稀疏与单一的表现,应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内涵,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多角度的社会支持,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5.
初中是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初二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初二现象”叠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初二现象”问题出发分析成因后,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强化家庭功能,外出父母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具有多因性,但留守儿童现象中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儿童的忽视。以"儿童忽视"的视角来看待这一现象,从身体、情感、医疗、教育、安全和社会等六个方面分析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与干预的措施,对于解决这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着现实可行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源于社会分工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影响着社会团结,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法则有助于化解社会团结风险。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法不仅能比较好地维护强调横向团结精神的合作共济理念与强调纵向团结精神的社会权理念,还可为促进各类社会团结提供规范的制度路径。相异社会团结的有机组合形成特定的社会团结结构。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制度调整。而这种制度转型将在多个方面推进社会团结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从留守儿童的现象、现状和监护着眼,对农村儿童留守的原因和留守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2009—2010年对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长以及班主任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资源的占有、教育策略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大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留守女童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家庭环境作为婴幼儿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本研究运用《婴幼儿版家庭环境评估量表》(HOME-IT)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地区婴幼儿家庭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与父亲相比,母亲与婴幼儿家庭环境质量的关系更为显著。此外,“留守”与“多子化”现象对农村婴幼儿家庭环境质量存在影响。政府须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对家庭环境进行针对性干预,逐步将其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目前,城乡"空巢老人"家庭以及孤寡老人在老年人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亟待社会关注,舟山"空巢孤寡老人"家庭的生活环境更为孤独冷清。作为一个社会特殊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当予以重视,构建良性运行的民生制度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新社会群体。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越发凸显,尤其是近年来相关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结合现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的路径也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寻求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多管齐下、共同发力的有效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自身安全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他们在缺乏正常家庭教育的情况下,面临着诸如生活、安全、道德、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根据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民工应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回乡创业、就近就业,认为这样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学习自律、人际支持上,有着较好的独立自主能力,同时对父母外出表示理解;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城乡二元壁垒、本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理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生存状态、心理发展、教育状况等方面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6.
赊欠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现有对赊欠成因的研究过多关注经济因素,而忽视了非经济因素。通过案例研究,阐释赊欠现象背后的非经济逻辑。研究发现:农村社会的"赊欠亚文化"、赊欠群体的"去污名化"效应、赊欠的象征资本意义、顾客的"赊欠惯习"等非经济因素对赊欠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赊欠行为嵌入于农村社会中。  相似文献   

17.
影响村民社会交往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因子分析表明,村民的交往可以分为亲属交往和社会交往两个不同的因子。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以及是否村干部等因素都对村民的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村民来说,亲属交往比社会交往更为重要。村民强调亲属交往而忽视社会交往的倾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之间跨跃亲属的社团的形成,从而影响社会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广西天等县在国际援助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在全县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由政府、学校、社区、社会各方力量组成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在亲子分离的环境中成长,在社会交往、学校生活、情绪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导致他们心理韧性状况不容乐观,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选取徐州市睢宁县作为调查点,通过访谈式问卷的方式搜集资料,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水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受到年龄、性别、监护类型、留守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20.
需要理论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之产生并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情感支持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也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为依据,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将带来的可能影响,以探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内部原因,并试着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