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下辖2市6州。青海藏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贫困状况不容乐观。笔者在青海藏区产业扶贫的主体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的特点及问题,并提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的动力机制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DEA方法对2010-2017年青海藏区公共物品供给效率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显示:青海藏区公共物品供给投入要素拥挤,存在结构矛盾,即政府供给与民众需求失衡,同时其投入规模也存在不足。这源于其政府身份的多样性:理性的"经济人"、膨胀的"集体人"、牵扯的"执行人"。基于此,可从改善供给结构与扩大供给规模、增强政府执行能力、培养公共精神等方面寻求青海藏区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青南藏区是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藏区纯牧业区,也是青海"十三五"期能否顺利实现提前整体脱贫的难点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农牧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以及生态保护与建设责任重大的"五落后一重大"特点。"十三五"期,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核心,结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高原生态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畜产品加工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是加快青南藏区产业脱贫的现实选择。通过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对产业脱贫政策自身机制和产业脱贫具体实施层面进行调整创新,将产业脱贫重点由以往的"重生活"向"重生产、重发展、重生态"的转变,形成政府扶持引导、企业主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的产业脱贫新格局,才能取得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是被看作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将是藏区新时期扶贫面临的重大改革和工作要求。本文通过典型案例方式探讨了藏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助推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形式,探讨了藏区如何通过产业精准扶贫来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由"输血"转向"造血"的转变,说明藏区完全可以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5.
从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以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为框架,分析了影响青海中藏药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该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从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总体分配趋势、寄宿生在校比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藏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等方面入手,着力呈现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为促进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青海藏区的地方性实践深受该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影响。本文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运用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范式,分析了青海藏区地方性知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碰撞与冲突,提出了推动青海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知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减贫成效与经验——以青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6%。本文以青海的减贫实践为案例,对其减贫成效与经验进行总结与评价。认为青海在这一时期较好地实现了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着力构建减贫友好型社会,逐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其成功经验在于国家对减贫事业的大力支持与公共政策的"多维减贫"导向。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减贫挑战提出了展望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减贫的巨大成就,其中青海省的减贫实践则是中国减贫的一个成功案例。人们对于贫困的内涵和定量测算等理论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和丰富的,这对于减贫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青海的减贫成效和经验为基础,将对贫困的定义扩充为四类贫困(收入贫困、人类贫困、信息贫困及生态贫困),从理论上构建了贫困的多维分析框架,给出了由四类贫困17个指标组成的贫困综合定量测算体系,对青海减贫工作进行了历史的和全面的定量测算,总结其经验和不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国内特殊省区的减贫规划和公共政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中国成功减贫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具有积极的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与难点。藏区作为一个集聚地理生态和族群文化的特殊地区,其扶贫开发的顺利进展更是与宏观社会层面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对青海藏区贫困现状的多维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青海藏区扶贫开发进程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层面提出了关于加快藏区扶贫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69-74
政府公共投资对于减贫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公共投资对于扶贫的作用机理不同,对扶贫的影响效果也不同。为了提高公共投资的扶贫效率,应有方向性的投入,以便达到最佳扶贫效果。扶贫路径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三条,各个路径相互交错,互相影响,共促减贫。非农部门的就业和工资是作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减贫的突破口。通过优化公共投资减贫目标、建立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政府引导机制以及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等措施,可以提高公共投资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2.
海南州藏区集中了青海藏区所有贫困的类型、特点和困难,藏族人口在全省六个自治州中占比最高,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地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其整体脱贫对于推动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青海藏区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南州藏区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创新机制、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总要求,通过理念创新、政策整合、特色产业培育、拓展完善扶贫开发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培训扶贫力度、强化工作责任制等举措推进整体脱贫。  相似文献   

13.
青海地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康藏区:此区指现在的青海、甘南、川西北、甘孜和昌都地区。青海、甘南、川西北在藏语中称为“安多”,现在一般称为“安多藏区”,简称“多”,安多之“多”藏语即“地位衡要交通便利”之意;安多之语源是——青海巴颜喀拉山之东有“阿钦雪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稳定是青海藏区必须兼顾的两个重要关键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综观"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历程,青海藏区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综合治理、寺院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改善民生、维稳压力重,基层工作力量、干部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本文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重点建设工程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从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实施依法综合治理、主动适应对敌斗争的新形势上促进青海藏区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青海藏区基层党建工作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解析了藏区基层党建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凸现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镇家庭行为反应视角,分析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行为反应因素,利用行为反应模型研究政府公共支出能否成为城镇低收入群体安全网,试图从更深层面上认识公共支出与减贫的关系问题。特别地,在特定的政府公共支出的背景下,城镇家庭的行为反应特征是如何反映出安全网建设和减贫效果的?研究发现:政府教育和基础建设支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安全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总体上达到了减贫的目的。政府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安全网建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需要政策制定者完善目前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政策,实现公共支出政策有效减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清朝政府对青海藏区的施政和治理》一文(载《藏学研究论丛》第6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是宋秀芳同志关于青海民族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该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行政、军务、宗教、赋税、商贸等多个视角的结合上,对清朝在青海藏区的施政和治理方略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大政方针、实施措施的利弊得失作了客观公允的评价。文章资料丰富,见解新颖,在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都较过去进了一步。该文指出,清政府在藏区注重推崇和利用喇嘛教,对藏族实行“分而治之”“以涣其势”的统治策略;其税收政策并不刻意于…  相似文献   

18.
影响和制约青海藏区基层政权建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些基层党员信教现象弱化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少数宗教与家族势力侵蚀了基层组织的纯洁性,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动摇了少数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部分消极腐败现象影响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威信。这些问题的形成都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青海藏区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乡(镇)是政府指导农业、管理农村、服务农民的直接载体,上联国家下接乡村社会,其公共服务能力决定着政府公共服务最终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青海藏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与快速提高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农牧民与日俱增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事多人少造成工作的被动应付,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服务合力,干部思想情绪波动造成干部服务群众主观能动性趋弱,要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就必须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岗位,按编补充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20.
青海藏区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晚、进程慢,对新型城镇化秉持科学的认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既要新型城镇化发展,又要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文化,使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相得益彰。为此,应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强化传统文化保护与促进其产业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