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王国维"忧生诗学"的核心内容,王国维以"境界"为基点,对其建立在"忧生"与"解脱"基础上的"忧生诗学"之理论内涵、结构肌理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察析。境界有文学作品之境界、创作主体之境界及读者之境界三层含义,其中遥寄了王国维通过提升主体之境界而提升读者之境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康熙朝儒林著名学者、儒坛巨匠李 ,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功绩卓著。其政治思想的闪光点是 :阐扬修齐治平之学、明体适用之学、重民养民之策。他认为君上能正确理解与运用“正学”为其施政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饮食文化研究的薄弱,对沈从文小说中的饮食描写进行解读,认为其作品极少刻意描写饮食,却在不经意间富有简单朴实、天然野趣、自由率性以及象征抒情之美,充满"田园牧歌"式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湘西民间饮食的平凡与实在,对当今过度追求奢华的饮食风尚有着补偏救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的《湖区指南》并不是一部单纯介绍英格兰北部湖区风景的普通旅游手册,而是一帧记录和展示浮华矫饰之风由喧嚣都市向边远湖区侵入渗透的时风世情图。基于对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生存状态和道德精神面貌的敏锐体察和深沉关切,华兹华斯在文学生涯之初便树立了"审美济世"的宏图伟志。《湖区指南》在根本上便是华兹华斯"审美济世"宏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意旨在提升湖区居民和游客们的审美趣味,而并非如生态批评家乔纳森.贝特所声称的"教育他们保护湖区脆弱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宗平 《老友》2011,(9):4-5
深刻认识"四种危险"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相似文献   

7.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儒林地名景观由儒林乡、儒林路、儒林街区、儒林书院等多个以"儒林"为专名的区域构成。儒林地名景观来源于地域文化,凝聚了九江崇文重教的地域文化精神。儒林地名景观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居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了传承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保护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地名,不仅功在当下,而且造福千秋。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清理“原儒”的问题,扼要评述了现代人和汉代人有关“儒”及“儒林”含义的主要观点,论证了“儒林列传”为“通经博士列传”,“通经名家或专家列传”。其次,通过分析《儒林列传序》,阐明儒林和六艺的共生体关系。第三,总结司马迁“以经系人”的独特写法,按照《五经》顺序,逐一评说《儒林列传》正文中那些有特别意义的人和事。最后,简要回顾汉代儒林传经的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得出汉代儒林既是六艺的依附者又是六艺的保护者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在明清小说中多有描述,主要集中在世情小说,其他种类诸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中则极为少见;长篇世情小说较多,短篇小说除了专门描写的之外较少;"三言"中较多,"二拍"中则较少;在叙述人情往来、享乐时较多,其他叙事场景较少。在作品中,有的是直接指称,有的则用了别称,有的虽未明确指称,但根据作品的描述能够确认,还有的并未直接指认,但根据作品的记载已经能够了解到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的则能够帮助读者确定作者所反映的时代。明清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作品,因而有关传统手工工艺的描述难觅踪影,能够表现此类内容作为某种特定心理的物化形式见于人情往来或各种类型的集会场合。江苏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熟期大多在明清时代,从明清小说中寻求启示,对于加强对它们的保护、挽救、保存、调研,从而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过程牵涉到译者、文本和读者,本质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体。本文试从作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主人公、文本主人公意识与社会意识以及译本与读者的对话角度来审视鲁迅文学翻译之"硬译"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魏国以至唐宋,写鬼故事之风不绝,<聊斋志异>是这种爱好的继续.人们或为追求恐怖关的享受,或为满足寻找慰藉的愿望,创造了一个鬼神世界,把本来是子虚乌有的事表现得活灵活现,使千万读者为之感动俯仰,而蒲松龄以<聊斋志异>表明,他是这些创造者中最杰出的一个,他把鬼神世界的故事推向极致.他既可用鬼故事写各种世情、人情和爱情,又可借抨击鬼世界来鞭挞人世,笔之所到,自然天成,如水成纹,就像日常生活一样合情合理,证明"高人一等"的评论决非虚誉.  相似文献   

12.
从《茶经》章节的翻译谈典籍英译中的意形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意”、“形”具佳的中国茶文化典籍的代表作。《茶经》目录的章节标题言简意赅地挑明了《茶经》各章节的主题内容,成为展现原文形式美与信息丰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在译文读者面前的首项表面效度。本文尝试从《茶经》章节标题的翻译着手,探讨如何在译文中整合《茶经》原文本的形与意,在传达原文本的指称意义的同时全方位传达原文本的言内和语用的意义,以达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将《茶经》这本负载着丰饶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介绍给全世界。  相似文献   

13.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广谱哲学确有诸多神秘感。《广谱哲学浅说》可以看成是破除这些神秘感的重要著作之一。张玉祥教授作为广谱哲学的创始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发,网联百科的叙述,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本文只从该书的可读性上,从广谱哲学对百科千题的渗透力上去解读,这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汉代社会是一个“鬼神术教之世界”,其信仰风俗深刻影响到了班固的思想观念和《汉书》的写人叙事。这种影响突出表现为:书中时人物音容仪貌的描写往往带有神秘色彩,兼有暗示其人品性、未来的作用;其叙事过程中则多用带有俗信仰意味的预兆、预言来暗示、照应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从而使《汉书》写人叙事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Google图书搜索"是Google公司的一项庞大计划,它把图书出版商、图书经营者、作者、图书馆、读者这几个紧密相关的对象连接起来,实现了图书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图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明末以后,有别于以往仅作为文字附属品的插图,以绘画为主体的纯画本开始大量刊行,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古人像赞》、《明状元图考》、《金陵图咏》、《唐诗画谱》等各个领域的画本实例。在中国, 插图本原被认为是通俗之作,多数书籍都仅以文字构成。因此,书籍中开始添加插图,后来甚至出现以绘画为主的书籍,这可说是中国书籍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这个转变确实可视为原本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雅”的书籍之通俗化。早期刊行的插图本,如元代的《全相平话》等,便是以通俗市场为取向的。然而,细察明末刊行的画本,则可见在当时版画技巧提升的背景下,出现了水平相当高的“雅”的作品。这些作品都锁定水平较高的读者市场而出版。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在读者的定位上,相较于不借助绘画的帮助也能够鉴赏诗词的读者而言,《唐诗画谱》、《诗馀画谱》等可以说是较低层次的或以所谓中间层读者为取向的出版物。因此,对于明末的书籍市场而言,大众化(通俗化)与精英化(雅化)的两个层面都有考虑的必要。画本与此类在晚明出现的新兴读者有很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的悲剧是世俗的悲剧,为了更好地阐明弥漫全书的悲剧意识,可以从悲剧心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说明作者实际上并不看重传统为世人所选的道德之路,而更看重的是英雄本身。在世俗的争夺中,由眼前的水浒英雄之不平,联想到历来人世间的不平,把对个体英雄之死的悲愤提升到历史深层文化的层面,这由衷一叹不仅体现出苦求千秋功业的无奈,而且说明忠义理想在现实血腥面前的破灭以及作者对梁山一梦的失落。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世界三大游记”之一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于日本承和十四年(847)成书,二百二十余年后的宋熙宁五年(1072),由圆仁的后辈成寻携带入宋并直接进呈于宋朝廷,此为该书中国流布之嚆矢。有关该书传入中国的情形,成寻的入宋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有详细记载。由于此前的文献未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名,因此,《参天台五台山记》便成为对该书书名的最早披露。《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原本不传,正应四年(1291)由兼胤抄写的日本东寺观智院旧藏本为现存最古也是唯一的旧手抄本,而由成寻传入中国的版本则是现有记载可知最早存在过的手抄本。  相似文献   

19.
《〈田氏一家言〉诗评注》的出版 ,将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文化视角 ,也将有助于丰富读者对我国诗歌发展史中各种复杂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经历了作品的英语翻译、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作品的一般性介绍、文本的英语研究等多种跨文化传播形式。它们合力提升了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范围与接受效果。《老残游记》的英语翻译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文本阅读依据,而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老残游记》的简要介绍则有有助于英语世界对于作品背景与内容的初步了解。两者构成了作品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老残游记》的英语研究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的多角度解读提供了“他者”的参照视角,反映出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对于作者与作品跨文化阐释的独特立场,更是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进程中逐步深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