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纳西·威廉斯在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生动刻画了布兰奇在北方的各种"非家"焦虑行为。布兰奇的"非家"焦虑源起于两个原因:其一,个人的经历。在南方种植园家里遭遇的种种经历导致"暗恐"心理的产生,其"非家"焦虑行为是"暗恐"暗中作用的后果;其二,历史变迁中个人错位造成的焦虑。文章拟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探析布兰奇的精神世界,揭示"暗恐"是把布兰奇推向毁灭性命运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2.
“恋母情绪”的反对──《初恋》主人公心理透视白长龙《初恋》是屠格涅夫写的一部爱情心理小说。小说写了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这些独特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特殊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姿含 《社区》2013,(34):56-56
“恐病症”听起来是很稀奇的名字,其实顾名思义就是疑病症。当受到某些外界的特定影响时,由于自身的敏感引发的对一系列疾病的恐惧、怀疑心理。“恐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如上述。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经济转型、新生代农民问题开始浮现的时期,“底层小说”的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转型期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动态,对于当代的社会现实作出了艺术上的回应。通过“身份认同”和“爱情叙事”两个关键词,来考察“底层小说”所反映的底层人群内心世界的焦虑情绪,以及两栖于城乡之际的生活际遇给他们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而底层作品通过爱情叙事这一策略来缓解主人公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5.
“一个动人的恋爱故事”、“一篇出色的爱情小说”,这是解放后绝大多数文学史专著和评论文章的作者对唐传奇《李娃传》的看法.基于此,他们又指出作品所写的是男女主人公“真挚的”、“坚贞不渝的爱情”,称赞女主人公“心地崇高”,“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爱情”,并进而开掘出小说的“一对社会地位贵贱不同的青年男女,经历千辛万苦,赢得爱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观察敏锐,注重心理表现,不以叙述者出场,完全溶入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用他们的语词和方式进行思考,恰到好处地用“梨树”去象征主人公勃莎那扑朔迷离的性变态,她的“幸福”带给她的只是不可名状的隐痛。作者十分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7.
《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毛传:“育,长。鞫,穷也。” “昔育恐育鞫”,郑玄、孔颖达、朱熹都把“恐鞫”理解为动宾结构,意思是恐怕穷困。这样两个“育”字就不好解了。郑玄笺:“昔育,育,稚也。”“昔幼稚之时,恐  相似文献   

8.
鬼魂、亡灵复活等超现实意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有举足重轻地位,特别在其代表作《微暗的火》中,幽灵、暗影等超现实意象频繁迭出,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不仅充满了彼岸世界的召唤,而且彰显了纳博科夫独出机杼的艺术观。对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幽灵意象进行诠释,为阐释小说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空间:哲学思辨空间、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文学艺术空间。通过小说多重幽灵意象书写,揭示了纳博科夫对死亡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显示出小说人物身份多元化与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伤意识与飞散思维,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结局,表现出纳博科夫的向彼而生的哲学观,从而管窥火焰缘何微暗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9.
“恐病症”是当看到别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后而怀疑自己也身患某病,虽已到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却整天忧心忡忡,坐立不安,食不甘味,惶惶然而不可终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恐病症”患者认识自我寻找对策。“恐病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悲剧性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田里的守望”以十六岁少年霍尔顿为主人公,以其在精神病院自述的形式详细追述了自己精神崩溃的全过程,展现了青少年的复杂心理,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悲剧。本旨在解读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戏谑叫无奈 什么是“恐加族”?笔者一位从事农药生产职业的刘姓朋友(以下简称刘化工)说得好,“加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天加班”。所谓“恐加族”,恐惧的并不是加班,而是天天加班,每到快下班的时候都不确定今天是否还会加班的这一部分人群。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伤逝》写于1952年10月,收入他的第二个小说集《访惶》,是作家笔下唯一反映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伤逝》通过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赞扬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同时,又尖锐地剖析了他们自身的弱点。小说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悲剧,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悲剧,它的形成,既有涓生和子君各自的思想局限,又有极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封建要求,在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过程中,同家庭和社会进行了坚决、果敢的斗争。当他们在…  相似文献   

13.
论《沉沦》的“病态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图通过对《沉沦》中郁达夫有意识无意识的“病态叙事”,来发掘小说的深刻内蕴;指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主人公大都是“有病”的人,作者采取了“病态叙事”这种方式来展现和表达自己的内心痛苦,从而揭示五四一代先进知识分子普遍的痛苦和绝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很少讲授读写方法的,正如鲁迅在《“做古文与做好人”的秘诀》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这种“一任你自己去摸索”的教学,结果当然是相当一部分学子“摸”不出“暗胡同”。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今天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一任你自己去摸索”的情状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暗胡同”已装上了很多的“电灯”——学生读写时,教师为他们讲授很多的读写方法。按理说,“暗胡同”装上了“电灯”,就应该能很快走出来了,但实际却并不是这样。而是依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走不出这条“暗胡同”。张志  相似文献   

15.
莫迪亚诺是迄今为止兼获龚古尔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两个文学大奖的唯一一位作家。他的代表作《暗店街》讲述了一个自我找寻、自我指认的故事。作者用后现代的写作技巧,来传达战后人文精神的忧虑与重建,以一个失忆的“小人物”的形象,映射出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的生存困境和心理危机。莫迪亚诺作为“新寓言派”的代表之一,将历史记忆与生命哲思汇聚在碎片化叙事拼贴而成的小说结构中,用诗性的语言和引人遐想的留白来揭示人生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不同寻常的爱情源于主人公彼此强烈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产生的源泉是大自然与主人公的孩提时代。亲和力的发展使成年岳的主人公命运相联。彼此不可分离.他们反叛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希望借助死亡来实现爱情的完美。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主人公形象给予分析,指出画家皮斯卡廖夫的悲剧性行动———试图通过“审美化”的爱情追求以实现其审美诉求和伦理诉求———源白其独特的“艺术-文本化”生存观念。主人公形象“艺术-文本化”生存的幻灭使得他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获得了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2008,(8):6-6
《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输赢》等“职场秘笈”类的小说持续走俏图书市场,这些书的主力读者自然是职场人,或者说,是那些想更好生存于职场的人。在阅读此类小说的过程中,职场人都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因为,这些类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出身“草根”.进入职场都是从底层做起,职业生涯都是在自己不断努力、争取,  相似文献   

19.
杨晓丽 《国际公关》2023,(23):43-44
<正>近两年来,随着MBTI性格测试的参与热度攀升,相关话题也成为了各大媒体平台的流量密码。微博关于“MBTI”话题阅读达到了37.9亿,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近50亿……“社恐”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通用标签。然而,据心理专家介绍,所谓的“社恐”更多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态度。这种回避型社交态度的流行,也为品牌与消费者对话带来了新思路,由此“社恐经济”也成为了品牌营销新风向。如何抓住“社恐经济”红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小说《高兴》以进城打工者的身份焦虑与超越问题为线索具体呈现了生活在时代、社会边缘的一个特殊阶层的不为主流媒体言说的真实的生存故事,表现了这个阶层的人们的生存境况、感受和愿望,并通过主人公的认同超越的尝试和努力,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们的生存智慧、人生境界的积极赞美和对他们悲戚处境的无奈反讽与警示。小说以艺术描写的方式无言地提出了一种“三农”主义文学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了达成小说的艺术目的,作者对小说叙述的角度、线索和结构的安排颇具匠心,同时还通过两篇“后记”的设置,使全书形成3个文本和多种话语方式的独特互动,传达出更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