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俐匍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西方新叙事理论的方法论价值主要在于:1.新叙事理论搭建了一个形式分析和历史主义批评相互结合的基本平台。新叙事理论强调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建构性和不可规约性;强调叙事无所不在;并具备了文本批评家动态联系地、从具体到抽象、从对立到多样统一地思考问题的理论分布特点。2.新叙事理论搭建的基本平台解决了批评方法在文本内外的互相结合和转换的各种通道这一历史性的难题。西方新叙事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对于叙事性文本的空间概念,以叙事的“时间性”为前提,阐明了叙事与文本的开放性与未定性,这就在形式上为互文性批评找到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对家族生存样态的深刻领悟与揭示,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叙述形式予以呈现的,它们分别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特征的阐释比较,可为家族叙事小说的审美接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考察的是马内阿的长篇小说<黑信封>中叙事特征,及其内化于叙事内部的批判力量,着力分析小说以书写极权时代"创伤记忆"为特征的"梦魇叙事"在文本中的具体展开形式,正是这种文本内部"现实与梦幻的交织"的形式力量,实现了对外部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将文学研究的目光引向文学外部的相关学科。图像与文本的譬喻关系,即叙事的图像性,使文学分析本身得到内部的充实,也为叙事形式开拓了新的道路。叙事的图像性不但体现在文本的内部结构中,也让作为"形式"存在的"书籍"加入文本进行言说,使丰富文本内涵这一手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以"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启蒙思想著称,他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同样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的理解与把握,不能仅停留在现代叙事学意义方面的文本分析或审美形式的考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把对这些文本叙事方式或审美形式的解读整合、提升到他的启蒙思想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本体色彩的高度上。鲁迅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审美创新及其蕴涵的启蒙思想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场弹词文本是指与书场演出有关的文本。它与文人弹词文本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书场弹词文本的形式及叙事特点,即以代言体为主,叙事重复,心理描写细腻,语言谐趣多样。其次,书场弹词文本的内容往往由多个故事组成,反映民众的心声,包含丰富的吴地文化。再次,书场弹词文本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具有世代累积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缺憾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自慰.生命的缺憾与自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在文本叙事中以悖论式展开,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论题结合文化批评、传记批评和叙事分析、心理分析,立体式的展现了鲁迅的家庭伦理体验和文本叙事的同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闻特稿借鉴了小说的故事形式 ,两者同属广义的叙事作品范畴。特稿作为新闻的真实性与小说作为文学的虚构性 ,造成了两种体裁的叙事主体在叙事活动中权利大小程度的差异 ,其结果表现为 :新闻特稿中叙事主体与叙事文本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 ;小说中叙事主体与叙事文本并非总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悬念是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其审美视角具有两重性:其一,从读者角度而言,悬念契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充分调动读者的欣赏兴趣和激情,让读者在体验和破解悬念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其二,从叙事文本层面审视,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悬念能有效提升叙事文本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其美学效果来源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讨论了结构主义对叙事形式的研究,认为这一研究建立在对叙事、故事和叙述三者的不同内涵所进行的区分之上。对叙事和故事及其关系的分析,涉及的是叙事结构,它属于文本本身的“客观形式”。而对叙述语态的研究则关涉的是叙述话语,与叙述者的“主观形式”相关联。叙事结构分析分别以托多罗夫对具体叙述文本和布雷蒙、格雷马斯对叙述逻辑图式的探索为代表;而叙述话语的分析则以热奈特对叙述时间、叙述层和叙述者的剖析为代表。上述研究,既表明结构主义对结构形式的关心落实到操作层面,也表明叙述主体是如何在叙事中被结构化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清时期小说插图发展的成熟形态,江南坊刻小说中的插图叙事在汲取建阳小说插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表意范式和叙事模式的深度转换,它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空间意义的生成,完善了插图的"预叙"功能和"溢出"效应,构建了文本、插图与评点的叙事"共谋"形态,体现出富于地域特征的"文人化"倾向,从而成就了小说走向文学经典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选择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译:《杉林神女经》)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叙事与原型象征结合起来分析,进行了文 化学的阐释。《杉林神女经》不同于作家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它是文学叙事性较强的文本。整部经文以“杉” 贯通全文,杉林是孕育神女成长的地方,是文献中不断出现的意象,也是族群经验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始意象。那么,是什么 原因让“杉”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叙述主题?杉在彝族人的观念中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叙述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是作者(成人)与读者(儿童)对话交流的中介,儿童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的文化特性使文本与存在的外部语境形成了密切联系。因此要研究儿童文学的叙事特色,必须结合文本语境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后经典叙事学理论为重新审视儿童文学叙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使作者与读者形成复杂的权力关系,同时,作者与读者、成人与儿童又努力在这种权力关系中寻找不同的对话途径和表达方式。这种复杂的叙事语境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文本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现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几乎同时出现,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通俗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二十世纪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作品为考察对象,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文本形态三个方面论述这种影响的存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詹妮弗·伊根的实验小说《恶棍来访》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大奖,主要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叙述风格.小说《恶棍来访》中的时空叙述是对传统线性叙述的挑战,是音符与非传统的交汇,是时间的倒叙交错和大量空间信息的表现形式,而这样的叙述形式使得作者、读者、文本三者成为了一个和谐的系统.  相似文献   

16.
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瓦解了观念统摄的叙事,建构的是情感体验与客观现实相融通的叙事模式,注重情感的体验与传达,大量运用富于感受性的描写和象征化叙述。在描述场景时,作家通过观察及体验传达出对情境的印象,把象征意象都上升为一种叙事模式,叙事手法体现出极强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17.
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主要用来阐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文学,它的叙事情境有三个特点:舍弃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而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抛开现代小说叙事偏好的内聚焦和外聚焦模式而采用零聚焦;运用讲述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胡适译作《老洛伯》发表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它不仅是白话诗歌的范本,还是悲剧叙事诗的范本,具备多重文本功能。因此,在翻译策略上来说,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创新。译作从形式上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遵从原作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同时,打破原作的韵律节奏,突出故事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