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陇东道情皮影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其中之一便是有着很强的宗教仪式功能。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既体现在一些特殊的戏俗,如“打台戏”、“封神”、“过关戏”等这些似戏非戏,有着很强模拟色彩的驱邪、祛煞的仪式上,也表现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庙会戏”、“愿戏”等演出时的神秘仪式里,还呈现在请神仪式以及例戏演出等方面。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这一功能,与影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民间道教、佛教以及巫术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道情皮影戏本身就是道教艺术——道情的一种形象化展演,即用皮影这种道具来演唱道情曲目,与道教有着源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常州曲艺有许多自己独特的形式,文章以常州道情为切入点,分析了常州道情的缘起及其生存现状,阐述了常州道情的艺术特点,探讨了常州地方曲艺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临县道情艺术源远流长。晋西北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炒鸡蛋,烙烙饼,弹起弦子唱道情。宁看道情《小姑贤》,不去房山当个官。"这个歌谣贴切地道出了人们喜闻乐见道情戏的心声。2006年5月,在政府部门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临县道情这枝艺苑奇葩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华  相似文献   

4.
临县道情戏     
舒雅 《山西老年》2014,(7):52-52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临县道情戏是由说唱道情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  相似文献   

5.
灯影戏是流传于河湟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在传媒时代灯影戏的发展日渐式微。文章将灯影戏展演置于民间场域,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社群记忆等方面的功用,并分析现代化背景下灯影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秦东位于关中东部,是中国戏曲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其地方戏剧种之多居陕西之首。除秦腔之外,秦东地方戏主要剧种有同州梆子、迷胡、碗碗腔、阿宫腔、道情、线腔戏、老腔、秧歌剧、跳戏和花鼓戏等。  相似文献   

7.
豫南影戏作为宋代中原皮影脉络的延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其中的罗山皮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市场萎缩,艺人经济社会地位逐渐走低,以愿影为主的演出方式对影戏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豫南影戏后继无人,生存状况堪忧。应调动当地的政府、教育界和艺人等多方面力量,担起保护豫南影戏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曾经繁盛一时。文章阐述和论证了法曲道情、俗曲道情的区别以及俗曲道情发展的三个阶段,揭示了道情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及在晋北繁盛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搜集法、实地调研法等调研方法对童子戏进行调查,获取连云港市童子戏传承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论述了连云港市的童子戏传承状况,分析了目前传承工作的成效,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社会民众角度出发,探讨了对童子戏的传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民间曲艺形式,分为说唱道情和戏曲道情,其中戏曲道情产生较晚。文章主要阐述和论证了晋北道情发展、流变的特点以及晚近的一些变化,以期对当前的戏曲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曾经演出繁盛,但目前却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其艺术生命的低迷状态。本文试图从客观社会原因和艺术自身发展的因素出发,阐明晋北道情的生存状况及其发展前景,以期对当前的中国戏曲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板桥道情作于郑燮一生中最为困顿偃蹇之时 ,作者以儒道互补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其词通俗易懂 ,其意深沉宏远 ,具有纵观千载的历史意识和醒世觉人的劝诫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明刊戏曲选集《摘锦奇音》中选录的《周庄子叹骷骸》为考察对象,通过与明王应遴《逍遥游》杂剧及明、清说唱道情《庄子叹骷髅》分别进行比勘,认为前贤认定的《周庄子叹骷髅》“取自王作”之说不能成立。它实际上是对道情《庄子叹骷髅》的直接移植。该剧在表演中运用了幻术等手段,强调舞台效果,为研究戏曲与曲艺之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越剧的根在民间,最初称“落地唱书”,1906年尝试了使用角色妆扮代言体的表演形式,开启了戏曲化道路。1920年艺人闯班进入上海大都市,获得了生存机遇,女子越剧随后风靡一时,越剧中心从浙江农村转向上海。“孤岛”时期又为越剧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空间和时间。袁雪芬的“新越剧”改革使越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新兴达到高峰。越剧的新兴是不断寻找自身艺术特质的变革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歌剧自上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在学习与借鉴欧洲传统歌剧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许多优秀歌剧作品不论是歌剧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堪比西方歌剧。然而,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影响着歌剧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许多优秀的新歌剧"昙花一现",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探索一条我国歌剧自己的道路还需要歌剧创作者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佛教作为异族宗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于民间,而佛教要想立足和发展,必须面向世俗、面向民众。于是,佛教以戏剧作为载体,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把佛教带进了民众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与戏剧的结合,无形中也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串客对戏曲生态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文人串客的影响主要在于舞台本内涵的提高与数量的丰富;各种独特见解又显示了串客们在曲论方面的建树;技艺高超的串客也是戏曲表演技艺的缔造者之一;下层串客的涌现又对"花部"的兴起有推进之功。串客与戏曲生态发展交互相依,很多时候是他们在维系着戏曲艺术的水准于不坠。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19.
山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文化之丰富,戏曲剧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山西剧团数量在逐年减少。为了满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本文通过对山西戏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传承山西戏曲文化,并将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腔和弋阳腔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迥异于对方的鲜明特色,但在长期的争胜发展中,并非完全对立、彼此隔绝,而是相互吸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融合并形成新的艺术特色和声腔剧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